《沙家浜》中有一句唱道:“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阳澄湖因《沙家浜》的故事原型成名,又因大闸蟹巩固了金字招牌。
△ 阳澄霞光
在阳澄湖的东畔,巴城镇被巴城湖、傀儡湖、东阳澄湖(原名鳗鲤湖)、雉城湖紧密簇拥,成为一座“五湖相拥”的水乡泽国,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巴城是名副其实的“阳澄湖畔的明珠”。
△ 阳澄湖
01
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鲁迅先生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乃巴解也。”很多到巴城吃阳澄湖大闸蟹的游客,都会听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故事。
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它们在庄稼收获之时偷吃稻谷,四处伤人。当地人十分惧怕这种虫子,还给它们取名“夹人虫”。
△ 曾经的“夹人虫”如今是众人追捧的大闸蟹
后来,大禹到江南地区治水,派巴解在阳澄湖地区督工,巴解帮民众出谋划策,“筑城挖濠,灌以沸水防阻”,等到那些夹人虫再出现时,一个个“越濠而尽皆烫死”。
热水里的夹人虫甲壳变得通红,随之又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味,巴解壮着胆子咬了一口,才发现这是“味鲜超愈百物”的美食,众人争相品尝,渐渐地这祸害庄稼的夹人虫,也变成了餐桌上的珍馐。巴解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巴解像
在巴城,有以巴解命名的大闸蟹——巴解大闸蟹,位于巴城阳澄湖畔的巴解园,也是为了纪念巴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至今,当地仍保留着“八月八,祭巴王”的民间传统,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蟹农渔家都会齐聚巴解园巴解像前,载歌载舞,祭拜巴王。
02
巴城一只蟹
做出浓浓文化韵味
从大城市、快节奏生活中“出逃”的游客在这儿“偷得浮生半日闲”,惬意地“望得见湖水、吃得到美食、记得住乡愁”,这正是巴城小镇旅游给游客带来的独特体验。
△ 大闸蟹一般在秋季大量上市
众所周知,最佳的品蟹时期是在金秋九、十月。每年的蟹文化节期间,巴城镇总是会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如重阳曲会、油纸伞文化艺术节、摄影创作采风月、昆曲小镇·蟹乡巴城主题展、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阳澄诗会……
远道而来的游客进了巴城,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味蕾——在品尝阳澄湖大闸蟹美味的同时,更能在巴城这座千年古邑的街角小巷里,感受一把别样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韵味。
△ 巴城夜色下,灯红酒绿
除了彰显巴城渔业之盛的各类“蟹市”、“鱼庄”,镇上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庄,如“华东生态农庄”、“大钓生态园”、“创意生活农庄”等,这些为游客放飞心情,体验乡村“慢生活”而设立的好去处,就如珍珠般散落在巴城镇上,乍看大同小异,实则每家都有各自的拿手招牌。
△ 巴城老街
而当你在巴城老街内随意驻足,细听从墙内传出的昆曲吟唱时,就一如当年热爱戏曲文化的村民们,坐在船上饮酒品茗地听,坐在台下翘首摇扇地听,抑或是坐在院里静气凝神地听……
03
昆曲源头在巴城
“百戏之祖”昆曲的源头在巴城,昆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巴城也清晰可寻。
△“昆曲小镇”巴城
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在巴城传戏,并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成为昆曲的缘起;距今700多年前,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在阳澄湖畔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为“昆山腔”融合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
而到明代,巴城人梁辰鱼用戏曲家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昆剧《浣纱记》,使昆曲正式登上舞台,演变为昆剧,成为了“百戏之祖”。
△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若想了解昆曲的1200多年历史,不必花大价钱进大剧院。走进巴城的昆曲老街,在戏台子底下坐一坐,或许更有助益。
巴城现在已成为昆山富有特色的昆曲保护和传承基地之一,并打造形成了一条“昆曲老街”,老街上有古戏台、昆曲长廊、朱晞古琴馆、俞玖林昆曲工作室和昆曲文化会所“水磨韵”等文化载体。
△ 巴城镇上保留建设了许多文化实体
昆曲长廊是一处开放式的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苏式园林设计理念,将昆曲艺术融入其中。昆曲长廊全长120米,“横跨”1200年。昆曲发展史上关键的代表人物和事迹,均以时间长轴的形式记载在昆曲长廊内。
这些可触可感的文化实体,不仅让巴城古镇更有“腔调”,更能让游客近距离地感受昆曲的高雅艺术,无形之中助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