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在明朝属于应天府江浦县。
旧江浦县城东门大街,今名文昌路,起于城东门,止于北门大街,与之构成丁字路口,全长约一里。从城东门向丁字路口走,依次路过清真巷(今名一条巷,巷里有清真寺)、三家巷、察院巷、百子巷、赵家巷、弓家巷、宣化桥(一名阜安桥,在旧机关幼儿园门前),过桥数十米即抵达丁字路口。① 我家老宅就在丁字路口西边。
弓家巷巷口紧挨着宣化桥。巷子不深,就三五户人家。我记事的时候,巷口右首有一间公共厕所,很脏的那种。这些年才逐渐知道明朝进士弓元先生的后人,有一支就住在弓家巷里。
据县志《江浦埤乘》,弓元,字大方,孝义乡(在今南京市浦口区东北)人。幼有异禀,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中举,弘治九年丙辰(1496)成进士,会试亚魁②,主考官王鏊(谥文恪)语人曰:“弓生宏才博学,国器也。”一时知名士争相与之交往,名噪北京。其后授湖广岳州推官,不久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江西。弓元热忱国事,著《修内攘外》一疏,皆切中时事,朝廷不肯采用,再疏,仍不用,于是乞归。年八十六,无疾而终。
若按二十五岁中举推算,则弓元约生于天顺年末(1462),约卒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属明朝中后期人物。
弓元前后四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最后一次进京赶考在弘治八年(1495)底。某年离乡赴京前,弓元前往定山,拜会同乡前辈兼姻友③庄昶先生(1436—1449),先生为设宴、作诗,以壮其形色,此诗收录在《定山集》卷四,题为《送新友弓大方会试》,诗云:
数峰酣枕华山窗,世事乾坤已乞降。
到我白云麻屦几,共君玄碧酒杯双。
贤人道本芸香阁,渔者天须白鹭江。
消息杏花春万里,殿元明日在吾邦。
在诗题里,定山先生称之为“新友”,但作为同乡(庄昶也是孝义乡人)后学兼姻友,自中举以来,弓元应当常奔走于庄先生门下。而庄先生已隐居定山多年,垂垂老矣,所谓“数峰酣枕华山窗,世事乾坤已乞降”,写的是庄先生的生活状态与现实心态。同乡后学翻山越岭来定山草堂,饯行酒当然要请喝几杯,所谓“到我白云麻屦几,共君玄碧酒杯双”。第三联里“芸香阁”指的是翰林院,那里才是贤能之人出入之所,尾联“殿元”就是状元,庄先生衷心祝愿:待到来年杏花灿烂的时节,我在定山静候佳音,相信“殿元明日在吾邦!”
弘治九年(1496)春,弓元虽不曾高中状元,但名列三甲二百人之第三十五名,也算是名列前茅了。④最重要的是,人到中年,读书半生,而终究得以金榜题名,从此踏上仕途,既以此光宗耀祖,又得以施展才华,为国效力。
给弓元才华以高度评价的丙辰科会试总裁(主考官)王鏊,在其《会试录后序·丙辰》文中说:“国家取士,乡简其秀,储之学;三岁大比,则两畿十三省之士各萃于所司,所司者三试之,又简其秀,以上礼部;礼部以闻,合两畿十三省前后所贡三试之,又简其秀以献;天子临轩亲策之,定其高下,则谓之进士。”⑤
一个读书人,先得从民间脱颖而出而入府、县学,诸生须积极备考三年一回的举人考,以求从诸生阶层脱颖而成举人,两畿十三省前后所贡举人荟萃礼部,又能脱颖而出,方能进入朝廷,参加殿试,“天子临轩亲策之,定其高下”,此之谓进士。
这段话说出了明朝国家选士制度之谨严以及读书人入仕道路之艰辛。
弓元进士后三年,弘治十二年(1499),庄定山先生在孤寂中去世。其诗文遗稿何以到弓元之手,已无从说明,今人所能知道的是,这些稿件一直保藏在弓元的书箧中,与弓元的仕宦之旅一路伴随,直至正德元年(1506),弓元编成庄先生的诗文集《定山集》,并交由其同僚按察使李善(字宗元)⑥刊刻印行,距庄先生去世仅七年。此为《定山集》初刻本。此后陆续有学者、地方官员辑补重刻,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凡有四刻本,直至乾隆年间《定山集》全书被著录于《四库全书》。保存乡邦文献,并使之成为中华古代典籍之一,弓元之功,当永垂史册!
今读弓元《定山集·跋》,五百年之后仍令读者对弓元之虔诚精神不能不油然向往之。(跋文略⑦)如《跋》所说,书稿编定后,弓元又请浙江余姚人著名学者、时任礼部左侍郎王华作序⑧,该序略云:
予弱冠读书龙泉山中,友人自江浦回,持定山所书诗数章。其时已知定山之工于词翰。后数年,定山举进士,为翰林,抗疏论时事被谪,翕然有声于时。予于是又知定山盖直节敢言之士,心益趋向之。
自后又十余年,予始获第入翰林,则定山盖已家居者数载。当是时,定山之望益重,书益工,诗词益高古,交章论荐者后先相属,惟恐定山之不起。予盖怅然而望,悠然而长思,邈若云中之鹤,幽兰之芳于深谷,其不可得而接也。弘治七年(1494),朝廷强起,以为南京吏部验封郎中,寻以疾致仕,卒于家。故予于定山,虽甚爱慕,定山亦往往勤诗札之通,而竟莫得与之上下其论于一日。间得其所为诗文而读之,窥定山之用心,想见其气象,因得其所养,然后叹世之知定山者之浅,而又益以为憾也。
今年,定山之姻友侍御弓元君取所遗诗文,汇集之而求予序。嗟乎,吾诚不能起定山而与之游,序其又可辞乎!
王华叙述与庄昶认识过程时,可谓情深意长。弱冠时已读到庄昶的诗文,“其时已知定山之工于词翰。后数年,定山举进士,为翰林,抗疏论时事被谪,翕然有声于时。予于是又知定山盖直节敢言之士,心益趋向之。”赞赏其词翰,钦佩其人格,虽不能见,而心向往之,这就是王华肯为《定山集》作序的原因。王华乃明后期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之父,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深受陈白沙、庄定山之影响,乃父王华及其《定山集·序》或为其途经之一。
实际上,弓元一生著作也颇多,有《午梦录》十卷(据《江南通志》⑨),另有《午梦文集》(《江浦埤乘》又称之为《午梦集》)十六卷。可惜这些著作皆已散佚,除了上述《定山集·跋》文一篇,惟《江浦埤乘》卷三十七“古迹·项亭”条下所引用《题项王亭》诗一首:
重瞳髯戟怒参差,落日乌江旧庙基。
像碣重摹龚相赋,篆碑不改少游诗。
一时霸业真无敌,千古英灵俨在兹。
不敢神前轻乞珓,林风万马甲声驰。⑩
《江浦埤乘》标注该诗录自《午梦集》,可见光绪年间该书尚存于世。
弓元仕宦之旅应当比较顺畅。
据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沈志),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县府为弓元在县城里建绣衣坊。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源自汉武帝时期“绣衣御史”,因而成为监察御史的别称。由此可证弓元于弘治十八年或更早,就已经升官为监察御史(山东道),不久又兼任山西巡按御史、江西巡按御史⑪,距其弘治九年(1496)成进士,仅仅十年。
明朝于洪武十五年置都察院,都御史下设官监察御史,为正七品衔,初分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监察区),各置监察御史数员,后或有增减,宣德十年(1435)罢北京(北平),增云南、贵州,定为十三道,置御史一百一十员。各道分任本省监察,兼察内府监局、南北两京直属诸官署,弹劾官吏,整肃政纲。其外出他省巡按者,比如弓元,由山东道监察御史外出山西、江西,担任巡按御史,号为“代天子巡狩”,考察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虽品衔不高(当时知县也是正七品),但举劾之权尤重,大事奏议,小事立断。权力之大,上至藩服大臣,下至州县官吏,均仰其声息。
县府为之建坊,一以表达敬重,一以光耀其门庭,属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不详何年,绣衣坊毁于水灾,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县张峰又为之复建。只是这座石坊和县内外数不胜数的牌坊一样,今已毁之殆尽。说来令人无限感慨!
(网络照片:绣衣坊)
弓元何以仕途顺畅,官至监察御史兼巡按御史,忽然就辞职还乡呢?综合《雍正江浦县志》《江浦埤乘》,原因较为清楚,原来是弓元任职江西巡按御史期间,“上《修内攘外》一疏几万言,皆庙堂硕画。”所谓庙堂硕画,是指关系国家命脉的重大筹划,然而也许正因为奏章内容过于“重大”,或是涉足当朝者利益,虽然“皆切中时事”,但朝廷“不能用”,“再疏”,仍不用,只能愤然“乞归”!
于是,效法前辈兼姻亲定山老先生(已去世多年),弓元在七谷山也建了一处园子,过其后半生的隐居生活,这个园子名叫“午梦园”。古代儒者传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况且于此可编篱种竹,著书自娱,已经失传的《午梦录》十卷,《午梦园文集》十六卷,都是编著于今老山南麓的这一方小天地里吧?
(AI制作:午梦园想像图)
推算起来,弓元的午梦园应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1521年前后)。杜甫草堂一类的宅院,怎敌得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三百五十多年后,清光绪年间,来自江浦县城东北郊顾村(在今浦口区佛手湖畔)的一个老秀才,访古至此,目睹废园,凭吊先贤,不禁感慨系之矣,作《过御史弓元午梦园故居》诗云:
七谷山犹在,斯人迹已无。
深林藏鸟雀,荒径走樵苏。
石古苔空长,园芜草自铺。
浮生同是梦,百岁总须臾。
这位老秀才名叫顾承熙,晚号淡斋居士,有《淡斋诗存》传世。
弓元祖墓在午梦园之西,弓元死后也葬在七谷山祖墓地,《淡斋诗存》里有诗《御史弓元墓》云:
明代衣冠留往迹,风流歇绝哲人摧。
墓田荒草无人到,狐兔朝朝暮暮来。
而今弓氏祖墓、弓元墓、午梦园皆已湮没,具体位置怕是连弓氏后人也说不清了。
弓氏为当时名门望族,亦可谓书香门第。弓元父亲,讳赞,博究书史,练达时务,尤精相墓相宅之书,曾担任江浦县阴阳学训术⑫,训术为县令属官,协助管理县内有关天文、占侯、星卜、相宅、选日之事。弓赞极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凡县内有大建置,必竭力襄助。
弓元叔叔弓信,与兄赞相互友爱,永乐六年戊子(1408)为岁贡生,任开封府检校,为知府下属文秘一类的官员。
弓元有弟弟,讳成,岁贡生。
弓元之子弓弼,亦岁贡生,博学敦行,先后担任浙江温州府泰顺县、河北沧州南皮县训导,升任山东大名府清丰县教谕⑬,所到之处,皆为士林模楷。
弓元之孙弓调,岁贡生,品学渊粹。
曾孙弓九德,岁贡生,读书明敏,工诗文,万历七年(1579)、万历四十六年(1618)两次参编县志,即今“沈志”与“余枢志”。
今弓氏宗祠楹联中传有一对四言通用联,“博陵名裔,御史清声”。据其族人解释,上联典指三国时人弓翊,官博陵太守,子孙众多,其中不少人做了官;下联典即指明代应天府江浦县人弓元,进士及第,官御史,清廉而有节操,政绩显著。
今南京市浦口区(旧江浦县)犹有弓氏家族的许多后人,自述其堂号为“绣衣世家”,其为弓元这一支应该确凿无疑。旧江浦县城内外曾有许多老地名,如弓家巷(城里),弓家山(城北),弓家洼子(北郊)等等,显然都跟“绣衣世家”弓氏有关。
前不久浦口区汤泉街道弓箭先生领着我去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里寻找午梦园,一路上说起他祖父说的故事:江浦弓家祠堂在弓家洼子,祠堂内挂有古代的官服;弓氏义田广大,祭祀所需,老者所养,幼者所字,鳏寡孤独者各有所赈济,皆取自义田之出产。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森林公园深处一块空地,四围寂静,夕阳穿透丛林,照亮杂草披离的地面,溪流漫过林间石径,留下淅淅索索的声响,然后消逝于黑暗的山岩里……
午梦,就是白日梦的意思吧?可惜,那个在自己的祖墓山之东麓筑园的老人,以及那个可供人种花莳草、吟诗著文,可供一介书生做白日梦的园子,都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里了。
2023年12月16日
注:
①参见江浦人詹其贵《民国江浦县续志稿》卷三“城厢镇街巷·东门”。
②亚魁:明清两代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另亚魁亦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记为会试“会魁”。会魁即五经魁。明清科举制度,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因分房关系,实际不止五名)。会试中之五经魁亦称“会魁“,乡试则称“乡魁”。
③姻友:因婚姻关系而来的亲友。庄昶与弓元为“姻友”关系,见庄昶《定山集》初刻本王华《序》。
④弓元进士名次,查据陈文新等撰《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第128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⑤语见王鏊《震泽集》卷十一《会试录后序·丙辰》。沈乃文《明别集丛刊》第一辑第六十六册。
⑥李善(1442—1525),字宗元,陇州(今陕西陇县)城关镇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弘治四年,改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弘治十七年(1504)升山西按察使,正德元年(1506)升四川右布政使。累官南京工部尚书,监修孝陵,竣工后因病乞归。嘉靖四年被封为进阶光禄大夫。
⑦弓元《定山集·跋》见《四库全书·定山集》,题为《书定山先生集后》。
⑧王华(1446—1522),字德辉,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学者称龙山先生,为王守仁(阳明)父。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讲《大学衍义》,指陈甚切。正德初,升礼部左侍郎。因守仁违刘瑾意,被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因此罢官。不久又修《会典》有小误,降为右侍郎。瑾败,复官。不久卒。
⑨见清代赵田恩《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艺文志》。
⑩ 珓:杯珓。占卜之具。用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两片,投空掷于地,视其俯仰,以定吉凶。
⑪查《光绪山西通志》卷十二《职官谱三》(刻本第十页),弓元于正德元年丙寅(1506)任山西巡抚;弓元《定山集·跋》自述:“丙寅岁(1506),予奉命来按山西,始与按察使李君宗元等校而刋之。”弓元任江西巡按御史,见雍正十年谢旻《江西通志》卷四十七《秩官》(刻本第八页)。
⑫阴阳学: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府设正术一人,从九品;州设典术一人,县设训术一人,均未入流,不给禄。掌管天文、占侯、星卜、相宅、选日之事。
⑬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