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没有江浦县,明洪武九年(1376)始置县。其地分别割自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四乡,六合县孝义乡,以及滁州丰城乡。县衙初设于浦口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迁至旷口山(今江浦街道凤凰山)南。
根据明代王世贞《科试考》,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五月初一下诏开科取士,并于当年八月正式举行科举考试。据光绪十七(1891)刊行之《江浦埤乘》,直到明朝开科取士之后第七十二年,江浦县始有张瑄等人读书有大成,登入“进士”行列;计明清两朝,江浦县共出25个文进士,另有张澜等8个武进士。
登入进士行列者,犹如领得一张“任官资格证”,在翰林院经一至数年的实习历练后,大多被分配到朝廷各部或外放各郡县任官。江浦县这二十五个“文进士”历官各不相同,事业各有所成,声名大小各异,在地方志里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录。
这些进士中,对我国思想史有所贡献的是庄昶先生,其遗著《定山集》十卷被著录于《四库全书》中。庄昶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海陈献章等人一道构成明代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四库全书·定山集·提要》说:庄昶“与陈献章、罗伦皆讲主静之学,实开姚江①之先。”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赞赏庄昶“先生之谈道,多在风云月露、傍花随柳之间,而意象跃如,加于乐天(白居易)一等”。②
《四库全书》除“著录”三千四百多种重要古籍外,另有“存目”古籍六千七百多种,其中江浦进士张瑄《南征录》、王韦《南原集》、丁明登《古今长者录》等著作,皆被《四库全书》存目。除此之外,江浦人张行言《圣门礼乐统》、魏博《福寿阳秋》也在“存目”之列。
进士匾 (图源网络)
江浦二十五个进士中,官职最高的当属张瑄。张瑄(1417—1494),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又号观庵,江浦县任丰乡(今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人。正统六年举于乡,七年(1442)成进士。张瑄年幼丧母,家贫,但聪敏好学,先后受教于其大姐以及姐夫李侃,李侃感激张家对他的恩情,故而誓言与妻弟同时登科,后郎舅二人果然同年进士,成就了一段科举佳话。张瑄历任刑部主事、吉安知府、广东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河南、南京刑部尚书等职。弘治七年(1494)病卒,享年七十八岁。史载张瑄材优干济、能力出众,又才思敏捷,雅好赋诗作文,著有《香泉稿》《粉署余闲稿》《观庵集》《凝清集》《闽汴纪巡录》《南征录》等。
明清时期能够通过乡试(省级)而后赴京参加会试(礼部主持)的举人每届(三年一届)大约六千人,能够通过会试、参加殿试(皇帝主持)并且成为进士者每届大约三百人(一至四百人不等)。明清时期的江浦为弹丸小县,全县总人口只有区区两万多人,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共录取三百五十三名进士,江浦却同时考中了两名,这就是庄昶与石淮。
庄昶(1437—1499),字孔旸,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成进士后,任翰林院检讨。因反对朝庭元宵节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等同年进士上《培养圣德疏》,而遭杖刑,被贬谪,加上一年因言获罪的进士罗伦,时称“翰林四谏”,成为载入明史的政治事件。庄昶得罪皇帝后,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改为南京礼部行人司副。到任不久,父母先后去世,庄昶离职回乡,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年间,复起为南京吏部郎中。不久因病罢官而归,弘治十二年(1499)去世。一百二十年后,被追谥文节。
在旧江浦县民间,石淮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
真实情况是,石淮(1442─1503)③,字宗海,号石洞,江浦县白马乡(在今浦口区江浦街道)人。幼读书于白马寺,聪颖过人,且有大志,勤学不倦,博览群籍,潜心理学,中天顺六年(1462)乡试第一,仅二十一岁,时人因此称之为“神童”。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授户部主事,历四川、河南提学佥事。在河南与开封知府张九云创立大梁书院,储古今图籍于其中,任来游者涉览,中州士风蔚然兴起。南海陈献章谓为“蜀汴儒宗”④。石淮为人正直方严,不惯官场,无意仕途,年未三十而辞官还乡。读书于县城北郊石洞庵(相传在今老山石公山上),学者称为石洞先生。弘治间与邑人郁珍草创县志,未成而卒。寒窗数十年而成进士,人到中年而挂职归隐,石淮的人生故事耐人寻味。
江浦进士中,有一对亲父子,这就是王徽与王韦。父亲王徽天顺四年(1460)成进士,儿子王韦弘治十八年(1505)登进士榜。
王徽也是被写入《明史》的人物。王徽(1428—1510),字尚文,怀德乡(今浦口区星甸街道一带)人。成进士后,被任命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明宪宗即位数月,王徽与同官王渊等人疏陈四事,文末说到“保全宦官脑袋”之道。原来,这一年冬天,宪宗听信万贵妃谗言,废除吴皇后,同时释放了一颗烟幕弹,宣布宦官牛玉有罪,把他贬到了明孝陵种菜,意在保护牛玉“过关”。王徽仍与王渊等人上疏弹劾牛玉,并要追究宪宗所倚重的大臣李贤的罪责。明宪宗认为王徽“胡言乱语,以钓取声誉”,要加罪名予以处罚。经众多给事、御史交相上奏请求宽恕,王徽仍被贬到贵州普安。王徽在普安颇有政绩,七年后,弃官回家,八十三岁去世。
王韦的名声,在金陵文坛上,比其父王徽更大。
王韦,字钦佩,号南原。为人沉着刚毅,清廉耿介,侍奉父母礼恭气和,始终如一。成进士后,以父母年老为由,请求调任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后被提拔为河南督学副使。在任上,他能拒绝一切请托,被他免职的官员惟有深加自责。后晋升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亲溘然去世,王韦悲伤过度而英年早逝。工部尚书刘麟(号南坦)从闽粤赶来吊唁,随身携带一把滇南刀,埋于王韦墓前,表达悼念之意。金陵顾璘为此作杂剧《埋刀记》。
王韦诗婉丽多致,与顾璘⑤、陈沂⑥号称“金陵三俊”,后又添朱应登⑦,并称“金陵四大家”。王韦著有《南原集》七卷,《四库全书》存目。当代沈乃文主编《明别集丛刊》收有王韦诗集《王太仆集》。
庄昶曾经为即将赴京参加会试的同乡后生弓元赠诗,祝愿其金榜题名,这首诗题为《送弓大方会试》:“数峰酣枕华山窗,世事乾坤已乞降。到我白云麻屦几,共君玄碧酒杯双。贤人道本芸香阁,渔者天须白鹭江。消息杏花春万里,殿元明日在吾邦。”⑧而弓元虽然不曾高中“殿元”(即状元),却也考中了进士,后来把官做到了山东道监察御史的地位,证实了庄先生的眼光。
弓元,字大方,江浦县孝义乡(今浦口区顶山街道一带)人。弘治九年(1496)成进士,总裁文恪公王鏊曾对人说:“弓元宏才博学,是治国之人才。”一时名噪京城。后被任命为湖广岳州推官,审理冤狱,很多人得到平反。不久被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弓元曾上疏朝廷,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皆切中时事。但这些建议不被采纳,于是上疏请求辞官。回乡后在其祖墓所在地七𡵾山(在今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建了个山庄,名叫“午梦园”,编篱种竹,著书自娱,八十六岁时无疾而终,葬在七𡵾山祖墓地里。
弓元在文化史上一个很大贡献,是在庄昶先生去世仅仅七年后,就编纂刊印《定山集》,并为之作“后记”,这就是《定山集》之初刻本。当时弓元正在山西任上。弓元《“定山集”后记》说,“时在正德丙寅岁(1506),我奉命按察山西,始与按察使李宗元(李善)等人校而刋之,求少宗伯王华(王阳明父亲)作序。”如今,这个“初刻本”国内已不见踪影,仅“后记”还保存在《定山集》“四刻本”之《附录》中。
弓元有后人至今还生活在江浦、汤泉等地。
明代江浦还有一个严纮,也曾出入庄昶门下,后来也成了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
严纮,字仲周,江浦任丰乡(今浦口区汤泉街道一带)人。二十岁起出入庄昶先生门下,学问日益进步。弘治八年(1495)中举,弘治十五年(1502)成进士(庄昶先生已去世三年),担任归安知县,以仁明廉直著称。擢陕西道监察御史,迁南昌知府,以江西道按察副使,兵备九江。正德十四年(1519),跟从王阳明平“宸濠乱”有功,升为江西布政使。后辞职归休。回乡以后,严纮“发挥余热”,为本县居民争取福利。比如部分民众为“马政”困扰、田地坍江仍需如额缴税、浦口卫军为缴纳“月银”所困等等,严纮一一代为申请掌权者,将这些弊病全部清除。但严纮从不为私事拜谒官长,优游乡野三十年,享年九十四。
庄昶把冯浩也看作青年才隽,予以厚望。冯浩,字养正,成化二十三年(1487)成进士。任江陵知县,升夷陵知州,政绩载《湖广通志》,祀江陵名宦祠。庄昶有《送冯进士之京》诗,存于《定山集》中:“踊跃秋江送此舸,深山衰老亦容过。累朝治化今逾盛,海内才名子正多。何路可阶须进士,有君如此忍渔蓑。明年我病扶堪起,倘许同赓舜禹歌。”
庄昶一生最受人褒贬的是晚年复起做官一事,他自己的诗文有多篇也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它是庄昶晚年最大的隐痛。庄昶写这首诗应在成化二十三年或稍晚,时已五十岁出头,正“隐居”于定山中,而“复出”的念头是否在这首诗中有所流露呢?
吴泰,字昌期,白马乡(今江浦街道)人,成化八年(1472)成进士,只比庄昶晚六年。历任松阳知县、南京浙江道、河南道监察御史、抚州知府、福建盐运使左参政等,官至广东右布政使,死于官任。所到之处皆卓有政绩。吴泰生卒失考,大约与庄昶相差无多,与庄昶以及陈白沙有诗歌唱和。
相比较,朱贤出生要晚许多。朱贤,字及泉,号草心,孝义乡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成进士。任职江西永新知县,政声优异。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以作风严厉、为人清廉耿直闻名。然而当时朝政为奸相严嵩所把持,朱贤每有建议,谄媚严嵩的官员都会予以非议诋毁,朱贤一气之下,辞职回乡。回乡以后,以翻阅图书和史籍自娱。万历五年(1577),知县沈孟化聘请他参与编纂县志,朱贤博稽详访,参考折衷。万历七年(1579),“沈志”编成并刊印,这是江浦置县两百年以来的第一部得以刊印的县志,留传至今。
朱贤赋闲以后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倡议兴建城隍。因为县衙自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浦口城迁至旷口山,历一百八十多年尚无城隍,朱贤认为这不利于保境安民,就向知县沈孟化提出建议,并参与工程筹划,后经应天府尹等上级批准,终于获得拨款,江浦之有城隍自此始。
朱贤晚年生活过得很有品味。他构筑了一所“退思堂”,邀集地方有文化的老人饮酒作乐,遇春秋佳日,则相约登山临水,赋诗见志,人们赞许有当年香山洛社之遗风。朱贤享年八十二岁,著述颇多,可惜多已散佚,仅留诗集二种。
明末江浦进士陈应元官至工部尚书,官衔不可谓不高,但大约不久就辞官而归,所以有关史料不多。陈应元,字佑伯,一字幼白。万历四十一年(1613)成进士,官工部主事,四十六年充广东乡试副考官,旋提学陕西,升山东布政使司,授登莱巡抚。值崇祯八年,流寇肆虐,应元感慨时艰,力图干济,上疏请增兵防守江北,以固江南。朝廷嘉之。不久晋升工部尚书。未几,辞官,卒。
(本文分两期发表于《南京史志》⑨ )
注:
①姚江:指姚江学派,即“阳明学派”。姚江在浙江余姚,因创始人王守仁(阳明)为余姚人,故名。
②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五·诸儒学案上三》。
③石淮:据陈文新主编《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成化二年(1466)石淮25岁,则石淮生于1442年,又据《江浦埤乘》,石淮受县令章文韬聘请参编县志,未成而卒,该志脱稿于弘治十七年(1504),则石淮约去世于弘治十六年或十七年初。
④蜀汴儒宗:“蜀”指四川,“汴”为河南开封之别称,石淮历任四川、河南提学佥事,故陈献章有此评。
⑤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高祖顾通在洪武年间以匠作被征,籍贯由苏州迁至上元(今南京)。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⑥陈沂(1469—1538)字宗鲁、鲁南,号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以医籍居南京。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嘉靖中以行太仆卿致仕。工诗文书画,与顾璘、王韦称“金陵三俊”。在翰林院时与名画家文徵明为同僚友好。
⑦朱应登(1477—1527),字升之,号凌溪。宝应(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与顾璘等称四大家。有《凌溪集》。
⑧诗见庄昶《定山集》。
⑨发表时题为《江浦置县以来的24名进士》,漏登第25名进士郭名杰。特此致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