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近期,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因为“我不会”,所以“我不干”,“我不会”式干部频繁推诿卸责却能“稳坐钓鱼台”。一些勤于揽事担责的“老黄牛”式干部,却经常难逃被“鞭打”的怪圈,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调研发现,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逆淘汰”,导致基层干部作风涣散和政治生态恶化。新时期,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疫情防控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多重课题,基层治理能力也将在实践大考中经受检验。

“真不会”还是“不愿会”?


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基层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一些缺乏担当作为精神,甚至推诿塞责的干部,“我不会”常常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调研发现,类似的“我不会”干部在一些机关和单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要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真不会”。由于自身平时不学习,不主动谋划思考业务工作,不掌握新知识新本领,遇到急难险重工作任务时,出现本领恐慌。第二种是“不愿会”。遇到棘手工作,一句“我不会”就能躲进避风港,落个轻松自在;还有的以“我不会”为借口,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还要“点评”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成为只想领工资不想干活或者少干活的“白饭干部”。


这类干部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占比不大,但危害很大:小则影响单位某项事业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更甚者,劣币驱逐良币,对国家和人民贻害无穷。

“我不会”干部能够生存,说明部分基层部门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还有软肋,制度的篱笆扎得还不够紧。久而久之,“我不会”干部就成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治理的顽瘴痼疾,就会不断侵蚀整个单位的良好风气,进而产生更多的“我不会”干部,形成恶性循环。


让有为者有位,让无为者无路,向“我不会”干部说不,考验着基层治理能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突出一个“严”字。部门单位负责人要真正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为官做人要有硬气,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我不会”干部说不;要优化用人导向,强化作风建设,加强纪检监督,让部门单位充满正气,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路,净化“我不会”干部的生存环境;要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不断挤压“我不会”干部的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加强治理,类似“我不会”这样的无为干部,在基层将会越来越无路可走。


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同样聚焦新形势下的干部能力提升问题。文章谈到,在几个月前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有这样一个微镜头:当一位教育工作者介绍到关于“网课”“云端课堂”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央政治局每个月也会进行集体学习,了解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了。”他还告诫大家:“知识、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如果闭目塞听3个月,恐怕会落后世界一大截。”

对党员干部来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重视学习、强化学习,才能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

过去一年,我们党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条正在于“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政府职能转变在加快,市场业态、模式在更新,科技变革一日千里,群众期待和诉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必须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都不能因循守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有这样两类现象值得注意:

一曰“盲人摸象”,就是对经济社会活动复杂性全面上升把握不足,单凭自身狭隘的经验片面观察、一叶障目。比如,5G商用不能只靠传统招商引资、建产业园,而应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再比如,对金融平台的监管要增强金融科技专业知识储备,了解掌握国际最新趋势,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统筹把握。在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中,调控有了许多新特点,改革产生许多新经验,都需要进行总结概括,进一步完善“有形之手”管理服务经济的方式。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都需要及时掌握经济和科技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增强治理时效性精准度。

二曰“盲目追风”,就是看似对新生事物、新兴行业敏锐,实际上却未曾深入调查研究,表面上一堆新词、新提法,实则缺乏定力、随波逐流。比如伴随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部分新兴产业在集聚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有的数字产业同质性强、华而不实。模式不流于形式,决策不头脑发热,静下心来探究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治理的耐心与定力,方能激发经济的潜力与效能。

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补课”补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之课,“充电”充的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之电。拿出起而学之、学必有果的劲头,自觉进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我们才能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决策能力与行动实效、驾驭风险能力与斗争本领、统筹兼顾能力与协调发展等课题也摆在了全体领导干部的面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何虎生曾在《人民论坛》撰文表示,领导干部只有练好谋断决策的功夫和落实行动的本领,才能在大是大非和风险挑战面前有条不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是心中有数: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决策行动的依据,突破“重经验,轻事实”的有意识偏见。要知“底数”,摸清楚事物的实际情况,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要明“变数”,面对工作中的新挑战、新矛盾作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准备。要懂“路数”,掌握好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是当机立断:要善于应急决策,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消散“重稳重,轻开拓”的无意识偏见。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判断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化解的成效。为了尽快阻止风险升高、危机蔓延,领导干部必须打破常规,在短时间内作出尽可能科学有效的决策,并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要与时间赛跑,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及时遏制危机。要在随机应变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民主、科学、法治的要求。要未雨绸缪、先防早治,深刻反思总结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


三是“弹好钢琴”:要围绕中心任务,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打破“重主流,轻全面”的偏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统筹兼顾的方针和“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重要经验。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楚“主”与“次”。要坚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把握好“常”与“变”。要坚持“挑战性”与“收益性”的统一,转化好“危”与“机”。面对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和危机,领导干部既要正确应变又要主动求变,善于识别和把握“危”中之“机”,把握好危机和契机之间的转化关系,敏锐把握新机遇。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