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一山一水一圣人,声名远播。
忙里偷闲,特意来到曲阜,感受鲁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认识曲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5年,我叔叔给我介绍对象,认识了我夫人,她家是兖州,后来成为兖州的女婿,一诺千金,快50年了。
兖州离曲阜15公里,夫人在泗水泉林上班,那里有卞桥,是子路的家乡。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泉林,至今流水依然。
1975年在兖州毛主席塑像前留影,那时我们都还年轻。
45年后,带着一家人,在老地方合影。岁月如梭,老人家见证。
专程到曲阜做学术考察,是1983年4月,随匡亚明老校长,到曲阜参加一个全国性孔子研讨会。整整四十年了,倏忽之间。那次会议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1983年曲阜孔子学术讨论会"。记得参加会议的有南京大学匡亚明、北京大学张岱年、复旦大学蔡尚思、严北溟,他们都作古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进行对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直接的工作就是我和洪家义、闫韬、贾平年等三位教授,协助匡亚明老校长完成《孔子评传》的撰写,由齐鲁书社于1985年出版。我自己后来也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今天的阕里问孔访学,从孔庙的“金声玉振”牌坊开始。
金声玉振坊,是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金声玉振”的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由“金声玉振”牌坊往后看,可以看到“棂星门”、“道冠古今坊”、“德侔天地坊”、“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等6座牌坊。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由康熙书写的御碑。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康熙亲到北京西山选好孔庙碑石料,拨款采制。二月碑成,共长18尺(1尺合今32厘米),宽6.5尺,厚1.7尺,重3万多斤(1斤合今596.82克)。运孔庙御碑另有驮碑龟石1个,长11.5尺,宽6.8尺,重4万多斤;水盘石2块,各重1万多斤。清廷责成内务府广储司和工部都水司主要官员,负责护送御碑至通州运河码头。四月中旬,由直隶巡抚令沿运河有关官员负责过闸牵挽,山东巡抚令济宁以北沿运河州县官届时到河边协助运输。闰四月二十一日,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亲到济宁迎接御碑,并由济宁道、兖州知府负责安置存放。清廷赐给孔毓圻库银650两,作为造旱船运碑用。孔派人根据碑的大小和重量,造大车(即旱船)4辆,同时命人拓宽整平济宁至曲阜的道路,加固桥梁,并在雪后地冻路滑的十二月初,分别把御碑、驮龟石和两个盘石各装在2辆连起来的大车上,开始运送。共动用600多人,500多头牛。运抵曲阜后,安放在孔庙内。
此处彰显我国古代勾心斗角之卯榫工艺。
孔子手植桧,留影纪念。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刻制。
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是深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
孔府中的鲁壁。
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自此,就有了“古文经书”与“今文经书”之分,并争论了两千余年。后人亦称“古文经书”为“鲁壁藏书”。为纪念此事,后人在孔子故宅院内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
大成殿前有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
鲁城遗迹已成空,
点瑟回琴想象中。
独有杏坛春意早,
年年花发旧时红。
乾隆帝对杏坛十分推崇,他第一次来到曲阜时,在这块碑的正面题刻了一首《杏坛赞》:
忆昔缁帷,诗书授受,与有荣焉,轶桃轹柳,博厚高明,亦曰悠久,万世受治,杏林何有?
这首诗回忆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同时,题刻字体为楷书为主,表现了乾隆帝对孔子的尊重。
乾隆帝第二次到访曲阜时,正好赶上杏花开放,他诗兴大发,于是在这块碑的另一面又题写了一首《杏坛赞》,用他擅长的行书写的。
重来又值灿开时,
几树东风簇绛枝。
岂是人间凡卉比,
文明终古共春熙。
店内供奉孔子像。
唐槐,1300多年了。
孔氏家谱。
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市城北1.5千米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
孔林占地近200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
1961年3月4日,孔林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墓。
子贡庐墓处,其他学生守三年,子贡守六年。
孔林开始处的“万古长春”牌坊。
尼山,孔子诞生之地也。“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其讳,故易名曰“尼山”。
尼山海拔高约340米,犹如一块七彩宝石。
尼山山系由20余座山头组成,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山形五峰耸峙,似五位老人在极目远眺,故有“五老峰”之称。五老峰与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并称“尼山八景”。尼山木丰石奇,层峦叠嶂,流水潺潺而下,可谓钟灵毓秀,是人杰地灵之地。
群山环峙插层天,
五老峰高瑞气连。
巧夺天工壮丽景,
神灵造化到尼山。
明代诗人张寅对尼山的巍峨壮观发出这样的赞叹。
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为棂星门,喻尊孔如同尊天。三间四柱,柱为八角形,前后有石鼓夹抱,柱上祥云围绕,首饰莲花座,是修庙时以高规格增建。进入棂星门后继续往右走,便是“观川亭”,相传为孔子观五川交汇、感叹时光流逝不返之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记载的这句孔圣人的千古一叹,激励劝勉人们应珍惜时光,把握青春,努力奋斗,成就精彩人生,久久为功。“观川亭”也由此得名。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还有传说,孔子出生时二龙绕室,五老降临,天乐奏鸣。
也有传说,孔子母亲颜征在与叔梁纥野合之后生下孔子。据说孔子相貌十分丑陋,“生而七露,圩顶”。两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齿、双耳露廓、头部凹陷,四周高中间低。在《荀子》中记载:“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意思是孔子面貌狰狞,像戴着驱邪的面具。叔梁纥以为生了个怪物,认为是不祥之兆,便把孔子弃于野山,与颜征返回家中。奇怪的是,一只老虎将孔子叼进石洞(也就是今天的夫子洞)并且主动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时值酷暑,天气炎热,孔子哇哇大哭,热汗直淌,此时一只老鹰飞到山洞里,扑闪着翅膀为孔子打扇去暑。所以,孔子的出生有了“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谈。生下孔子之后,口渴难耐,曾扳倒此井以饮水,流出的井水形成了如今的“智源溪”。
夫子洞。
拜谒完尼山孔圣人,突发奇想到泉林。泉林是子路的故乡,康熙乾陵都多次到此。夫人在这里工作12年,我也来来回回4年多时间,记忆犹新。
康熙赑屃御碑。
这里泉水清澈见底,养殖中华鲟,闻名遐迩。我们在景区现场买一条,现捞现杀,16元一斤不讲价。老板娘说 以往只长到一二斤就买了,一年卖3万多斤。因为这两年疫情,买鱼的少了,所以现在十来斤的也有。我们捞了一条,6斤多重,99元整,便宜啊。到附近饭店加工,一鱼二吃,红烧一半,清蒸一半,加工费40元。我给厨房师傅说,不要给我们狸猫换太子啊,大厨说,“俺这里不兴”,山东人实在啊。
我们还弄了一个炸香椿芽,蒜黄炒豆腐皮,主食水饺,一共213元钱,既便宜又是地道的家乡味,老家好。
重走青春路,回忆那时情,胡诌一首:
一山一水一圣人,
大美胜景是泉林。
清波照影怀思远,
喜出望外中华鲟。
路过济宁,造访太白楼和古运河。
先祖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故又称方济宁,宁海缑城人。方克勤祖上三代从儒,其父曾为鄞县教谕。克勤久居乡村,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从政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克勤在职时,注重教化。政声日显,省宪考绩,列为六府之最。
挥手太白楼,前面是古运河。
感受微山湖鱼家文化。
世界太小,小聚中遇到三十年前《南京大学报》通讯员李学斌,他读书时品学兼优,在校报发表文章。曾有一年放寒假,帮我带挂历到兖州。我老早忘得干干净净,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次师生相见,喜出望外,特别亲切。
曲阜古城有马车,老小孩调皮一下。绕古城一周,很惬意。
这匹高头大马很健壮,滚瓜溜圆,小跑起来达达达达,清脆悦耳。
阕里之行,画上句号。
【作者简介】
方延明,笔名鲁人,1977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担任《南京大学报》主编。2003年,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曾任中国新闻奖、长江奖、韬奋奖评委,2001年获江苏新闻最高奖---戈公振新闻奖。
方延明专长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54个一版头条重要稿件,先后出版三版《新闻文化》,被誉为我国新闻文化研究领域两个开拓者之一。他发表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造就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理论新闻学学科体系论纲》《我国媒介传播中的悖论问题》3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后获普遍好评。
方延明对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邓小平理论亦有深入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华文史论丛》《文献》《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软科学》《自然杂志》《江海学刊》《南京大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求索》《晋阳学刊》等著名学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93年发表的《邓小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被中央党校收录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
独著《新闻文化导论》《新闻文化外延论》《新闻实务方法论》《新闻与文化研究》《新闻文化研究》《方延明文化三论》《方延明新闻作品集》,主编《新闻写作教程》《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等著作。
方延明文理兼通,出版三版《数学文化》,为我国高学校开设数学文化课做出贡献,获学界同行好评。
2011年,方延明在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支持下,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首席专家,尽管已经花甲之年,仍14次到藏区考察调研,走遍雪域高原山山水水,主持完成《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的研究》专著,以汉藏双语出版,填补了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大范围内影响力问题研究的空白,获学界业界高度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