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父亲一般,客观上我为孩子创造了比我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相对更好的机会。当然,孩子能不能在此基础上生活的好,基础条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起点,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支撑,有自身的,有父母的,也有其他的。
最近,各地公考相继举行,有几篇文章在讨论农村孩子考上公务员算不算阶层跨越,或者说体制内红利已经快没有了。
我不想反驳他们,因为考上公务员对不同人来说价值完全不同。
今天,我以自己为例,谈一下成为公务员对于农村孩子和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也许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至少对有一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
一、父亲实现的阶层跨越
我的老家在黄河边一个县城城郊的农村,由于地处黄河下游接近入海口,自古以来,直到上世纪60年代,每到黄河泛滥,灾民遍地,很多人不得不乞讨为生。
我父亲是50年代中期生人,兄弟姊妹七八个,一到灾年,全家就得挨饿。60年代初,只有七八岁的父亲就在这种情况下随同乡外出乞讨。乞讨目的地大家都想不到,竟然是在沂蒙山区边缘地带。我曾好奇为什么到这么穷的地方乞讨,父亲说,灾年只有山里才饿不死人,平原上靠种庄稼为生的地方都缺粮。
父亲乞讨逾年,后来每每提起那段蓬头垢面、四处乞讨的日子,都颇为感慨。
后来,爷爷奶奶家日子略有好转,已大大超过入学年龄的父亲有幸入学,学习极为刻苦,小学,高小,初中,高中。由于高中毕业时高考尚未恢复,回家种过地、到火车站扛过大包、在村小学当过民办教师,吃尽了苦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了一个师范院校,再后来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最后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虽然父亲一辈子只是基层公务员,最后也不过科级干部退休,但他实现了一个最重要的跨越,就是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的跨越,也为我从小能够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不至于早早辍学回家务农。在这点上,我是很感激的。
可以说,父亲这一辈,正是通过成为教师、公务员实现了第一次阶层跨越,包括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跨越,农村到城镇的跨越,文盲到有一定知识的跨越。
二、我尚未实现的阶层跨越
由于父亲的阶层跨越给我带来了受教育的机会,确切的说是在一个小县城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有幸在本世纪初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学。
大学毕业时,我面临了第一次人生选择: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当地公务员考试都进了面试,面试后,出现了一个让我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的情况:公务员面试通过进入了政审名单,我一旦放弃,按当时的规定将在5年内不得报考。因此,犹豫再三,我选择了直接就业,放弃读研,成为了当地市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
过了几年,贷款买了套房,娶了媳妇,生了孩子。虽然工作很忙很累,工资也不高,但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这样的日子没多久,单位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同事考入了某中央机关。别的不羡慕,唯一羡慕的就是他的孩子可以在北京高考了。
于是,跟媳妇商量了一下,我也参加了国考,目标就是进京,哪个部委都行。国考确实不易,第一年面试被逆袭,第二年再战,终于成功上岸。
上岸后,日子比过去辛苦了。上岸后的这些年,房子是租的单位的,配售房遥遥无期,工资勉强维持家庭温饱,工作715是常态,幸福指数明显下降。
然而,也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媳妇孩子都拿到了北京户口,孩子在北京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小学,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都远比我小时候那个小县城要强得多。
也许,不论多久,我也只是在部委忙忙碌碌的一枚小螺丝钉,阶层固化在这个仍然只有生活的苟且而没有诗和远方的位置上。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比如我的孩子,考上公务员对于实现阶层跨越完全没有意义。
然而,对于我的父亲和我来说,成为公务员则是通过两辈人的努力实现了从一个农村乞儿到部委公务员的阶层跨越,也为孩子成为“考上公务员对于实现阶层跨越完全没有意义”的人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十分理解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考公务员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愚蠢的选择,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考公务员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来源:部委老农的自留地(ID:bwlndzld)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