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造船看江苏,江苏造船看靖江。盘点上半年造船产业的成绩单,靖江这座县级市再次令世人惊艳:今年1~6月份,全市造船完工量47艘508.67 万载重吨,同比上升 38.9%,占全省、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达 50.8%、24.1%、11.9%;新接订单91艘943.6万载重吨,同比上升170.3%,占全省、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2%、25%和18.2%;手持订单274 艘 2733.4万载重吨,同比上升26.8%,占全省、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达 47.7%、22.1%、11.7%。
在国际环境复杂变化、航运市场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靖江船企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加速“航行”,持续保持在全国的“领航”地位。当前,船舶产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作为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民营造船基地,靖江正抢抓机遇,瞄准“打造世界一流船舶产业基地”目标,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再造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向创新转型要效益
这些天,在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的码头上,两艘20.8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整齐排列,正在进行舾装作业。“这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高端绿色环保船型,总长约300米,型宽50米,型深25.2米,设计吃水18.4米,预计8月中旬具备交付条件。”项目经理李军向记者介绍。
图为新时代造船21万吨双燃料散货轮出坞现场。盛义摄
LNG双燃料动力船采用LNG燃料和燃油驱动,与普通的燃料油船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约20%,在相同工况下能耗节约8%。
近年来,新时代造船顺应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航运业发展趋势,在清洁能源船舶领域率先布局,积极开展LNG双燃料动力船舶和LNG燃料舱生产、研发,2022年成功交付首制1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成品油船,成为全国首家建造大型LNG双燃料动力船的地方民营船厂。
在新时代造船新建的智能化分段生产车间,企业首制3750m³大型船用C型液罐已经成舱。“LNG燃料罐是LNG双燃料动力船舶的核心设备之一,制作过程中,我们攻克了C型罐的设计、9镍钢的焊接、罐体成型加工等多项关键难关。”新时代造船船舶设计研究所开发室主任孙权告诉记者,新时代造船正加快实现集LNG燃料舱研发、制造与实船运用于一体,让企业在国际船舶市场更具竞争力。
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转型,已成为靖江船企的共识。近年来,靖江船企依托一流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造船经验、完善的研发体系,推进产品结构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延伸,“两高”船舶建造能力不断加强。
去年10月,扬子江船业与欧洲船东签订两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建造合同,成功挺进代表造船工业最高水平、享有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LNG船建造领域。今年,企业又接连交付3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新船,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巩固。
向“智改数转”要效率
7月28日,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为SEASPAN公司建造的第四艘15000TEU集装箱船顺利命名交船,首航青岛港。该船创造了姐妹船建造中的最短坞期85天和最短水下周期55天新纪录。
图为新扬子造船15000TEU集装箱船出江试航现场。盛义摄
今年以来,扬子江船业新接订单“进度条”不断刷新,掀起了新一轮生产经营高潮。上半年累计交付新船28艘,按照生产计划,预计全年将交付新船57艘。
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造船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靖江船企的造船模式是总装造船,属于离散型、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对船东而言,市场瞬息万变,时间就是金钱,能否按时拿到新船至关重要。
这些年,围绕提高造船效率、确保按时交船,靖江船企积极向日韩等发达国家学习,全力推进现代化造船模式,打造现代化造船基地。一方面,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纷纷在上海招兵买马,高薪聘请设计团队,提高企业船舶自主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着力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招引高端人才,全力推进数字化造船。目前,两大龙头企业的造船效率直追日韩船企。
数字经济浪潮下,新时代造船也正加快信息化造船、数字化造船、智能化造船,不断缩短船舶总体及配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周期,提高船舶建造效率。新时代造船公司船研所副所长朱韩钢介绍,企业未来将通过构建“数字化船厂+智能化船舶海工设备”新型生产模式,从生产设计、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一批信息化软件的应用,打造柔性制造的中间产品流水线,全面提高船舶建造效率。
接单、开工、搭载、出坞、试航、交船……放眼靖江沿江船企,处处是一派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通过持续强化精益管理、实施“智改数转”、改进生产工艺,靖江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客户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继续保持全国手持订单排名第一位,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的造船完工量则排名全国第一位。
向集群发展要优势
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已经转向全产业链、企业集群的互相比拼。
船舶产业配套产品门类多,产业链绵长,集群发展成为推动产业由大向强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靖江围绕“构成要素齐全,产业规模领先,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布集中”的船舶产业集群目标,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龙头引领、产业配套的比较优势。
图为扬子江船业生产的24000TEU集装箱船。盛义摄
市工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市拥有以新时代造船、新扬子船业为龙头的船舶造修拆企业16家,以亚星锚链为支柱的配套企业200余家,形成了造船、修船、拆船为主业,船用舵轴、电机等动力系统以及锚链、泵阀、电缆、装饰材料、油漆、通风、管道等配套完备的产业链,集群造船能力显著增强。
“尽管我市船舶产业链覆盖广、产品种类多,但科技含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本土化配套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动力装置、通讯导航、电器仪表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设备基本处于空白,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较少。”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
由于我市建造的远洋船舶90%以上为国外船东,主机、导航、通信、控制设备等核心部件基本由船东指定,我市此类关键部件基本不能配套生产,核心部件只能依靠市外采购。据新时代造船测算,远洋散货船的国内配套率能达到80%,但我市本地配套率不足30%;而结构、技术更为复杂的化学品船、大型低碳油轮等高端船型,本地配套率更是不足20%,但日韩船企本土配套率均在90%以上。
市工信局副局长宋永东表示,未来,我市将坚持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船舶产业配套服务能力。鼓励系泊设备、舾装件、泵阀等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健全本地配套网络,加强与央企、大型船企合作,建立配套产品全球服务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推动造船产业向高端攀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
记者手记
勇立潮头逐浪高 奋楫扬帆向未来
船舶产业是靖江的地标产业,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航,靖江造船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奋战过数轮金融危机,挺过了国际航运市场深度调整和全球造船业的全面洗牌,始终勇立潮头,高歌猛进,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每次危机都是一次冲击,更是一次产业重新洗牌。”“只要大海不干,就要造船。”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靖江人凭借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精神,推动造船产业逆势而上,破浪前行。龙头企业积累了一流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造船经验、完善的研发体系,为船舶产业稳步迈向产业链高端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船舶产业正处于上升周期,新一轮船舶产业周期已经开启。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趋势日益明显,“双智”已成为产业发展风向标,全产业链生态圈正加速形成。全球高技术船舶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要求不断涌现,行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副主任、工学博士曹博的建议,靖江船舶产业要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措施,牢牢把握好科技创新主线,通过深化创新发展机制,抓准抓好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使靖江船舶产业成为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产业结构优化的现代船舶产业体系和世界一流的船舶产业基地。
向“世界一流”目标挺进,跟国内外顶尖船企争雄,靖江造船只要永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气神,牢牢抓住创新、绿色、集群的根和魂,就一定能乘着东风再起航,引领更多“靖江造”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扬帆世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