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太子和朱三太子是不同的概念

  康熙是顺治的儿子,为皇三子,故称为三太子。玄烨又是冒辟疆的第三个儿子,即冒禾书、冒丹书之弟。在清朝历史上出现过“朱三太子”,其实,三太子是指康熙,朱三太子是清廷在办案时,把一些反清复明的人士当做“朱三太子”,从而可以混淆概念,使人误认为朱三太子已经抓获,就是冒辟疆和吴三桂认定的三太子,也就不会怀疑玄烨是三太子了。

  二、康熙是羲皇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同时蒙府本在这里批到:“伏笔”。现已有定论,“羲皇上人”乃是指冒辟疆和董年,“上人”在如皋人的心目中是指父母,董年是贞妃,“贞”字作字谜的谜底,谜面为“与上人”,“贞”字可以拆解成“与上人”三个字。在《冒辟疆全集》中,有冒辟疆的诗友称其为“羲皇上人”,冒辟疆本人也承认自己是“羲皇上人”。“羲”与“熙”同音且同义,那么“羲皇”即为熙皇,即康熙皇帝。“羲皇上人”是指康熙皇帝的父母,也就是冒辟疆和董年。

  三、康熙不能公开亮出自己的身份

  根据冒辟疆的生平,几乎可以断定冒辟疆是洪门的发起人之一,是洪门中的传奇人物洪英,他的许多所作所为几乎和洪门的记载合拍。洪门中的五始祖史可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郑成功都是冒辟疆相知的好友,几乎可以认为洪门的会书《海底》是冒辟疆著作的。洪门最早的组织者还有冒辟疆的挚友方以智,方以智做了大量的推广组织宣传工作,后来因被清廷抓捕而跳水自尽。冒辟疆继承了他的遗志,不屈不挠、有步骤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

  董小宛在京城与顺治产生了私情,董小宛认为自己能完全拿捏得住顺治,顺治把董小宛视作情人对她百依百顺。所以董小宛出主意,让冒辟疆在自己妹妹董年的身上播下种子,用调包计,使顺治承认玄烨是自己的儿子。董小宛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被迫饮鸠药毒酒自尽之后,事隔四个月,顺治安排好一切,让玄烨接位,自己带了董年,深夜出宫离京去了五台山,从此大清名存实亡。

  冒辟疆和他诗友均明白康熙乃是冒辟疆的儿子。“兴越沼吴”的美人计成功了,光复大明有希望了,尤其是钱谦益认为实施美人计是他想出来的,“反清复明”第一功臣非自己莫属,所以在他写的诗歌中流露出这种情绪。但是很快钱谦益、冒辟疆等人失望了,康熙刚登基时还是个小娃娃,大权由孝庄皇太后掌控,而且还有以鳌拜为首的四大臣辅政。大清势力大的很,康熙根本奈何不了他们。后来康熙设计铲除了鳌拜,钱谦益等人松了一口气,认为有机会可以翻盘了。但是左等右等就是揪不住机会,一则孝庄皇太后是一个权欲很强的人,她在朝廷中有一言九鼎的威势。康熙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胆怯于孝庄皇太后长年累月的积威,如果一旦真相暴露,孝庄皇太后很可能会勾结大清的皇族、皇子皇孙以及大清权贵开太庙,废了自己,这是康熙不得不忌惮的。再则,在京城虽然大明的遗老遗少在朝廷供职的为数不少,但均是文职人员,而马背上的民族是讲究军事实力的,所有的精锐部队几乎都是大清的总督、将军所掌控,康熙要撼动其根基谈何容易。不要说在康熙执政的初期,康熙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就算执政数十年之后,康熙仍是不敢。且看康熙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子,当他知道真相之后,就千方百计地反对康熙,甚至要谋害康熙。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康熙责内务府总管海喇孙、膳房人花喇、茶房人雅头等私自在皇太子处行走。康熙将花喇、雅头处死,这些人在皇太子处行走就犯下杀头之罪?恐怕内中有隐情,很有可能他们把外界议论纷纷的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皇太子,使皇太子对康熙产生了敌意,所以康熙下决心杀人灭口。同时加紧对这方面消息的封锁。从而《红楼梦》的增删工作,董年也在加紧进行,以免被康熙下旨查禁,导致《红楼梦》被列入禁书,再无见天日之时,冒辟疆一生的心血将化为泡影。皇太子知道真相后一反常态,康熙害怕太子会在他的饮食中下毒,或者行刺他,以至于康熙一直疑心疑惑,心神不定,最后把太子废了,立忠于他的胤禛为继承人。

  另外,太子的舅公索额图是大清说一不二的显贵,当他知道事情真相后就立意废掉康熙,被康熙知道真相后,康熙先下手为强。还有一件怪事,原任两江总督噶礼,其母系康熙乳母之一,噶礼和康熙乃是奶兄弟。康熙五十三年(1714)四月噶礼之母叩阍,声称自己的亲儿子噶礼令厨子下毒谋杀自己,小儿子色尔奇以及噶礼的儿子都是同谋,噶礼奸诈凶恶已极,请正典刑。噶礼要下毒谋杀自己的母亲,其原因是因为其母向康熙揭发一件事,那就是噶礼知道康熙身世的真相之后,决意要谋害康熙,所以噶礼要杀人灭口。噶礼之母要大义灭亲,康熙派员捉拿,经审问,噶礼、色尔奇和干都均承认事实,于是给噶礼定罪贪婪、不忠不孝,令噶礼及其妻自尽,色尔奇、干都绞监侯。其不孝就是毒毙亲娘、不忠就是谋害康熙。另外,江南总督阿山知道冒辟疆的好友陈鹏年是南党之人,要向陈鹏年开刀,幸亏曹寅求救获免。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是十分险恶的,康熙虽为一国之君,但是他处处受牵制,并不是一个能放开手脚,可以大干一场的君主。其实他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不能为外人道也。

  在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将要出巡塞外,怕胤禔发动政变。说他党羽甚多,下五旗王公就有不少,倘若乘皇帝不在京城,他伪称奉皇太后懿旨或皇帝密旨作乱,谁敢反抗!因此加强对他的管制,亲自派遣八旗章京十七人看守,将胤禔侍卫啬愣、雅突及他们的亲兄弟子孙全部斩首,妻女儿媳发往打牲乌喇给贫穷人为奴,族人内有职者革职,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同妻子充发黑龙江当苦差。”(摘自《康熙事典》第383—384页,紫禁城出版社)

  康熙四十八年(1709),此时孝庄皇太后已于1688年12月份去世,这位一言九鼎的女强人死了之后,可以说内宫没有一个人可以压得住康熙,尤其是顺治所立的皇后是软弱无能的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崩于宁寿宫,享年七十七岁。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太后位子是董小宛礼让给她的,她和董氏姐味感情十分融洽,康熙第三次南巡时,博尔济吉特氏还特意去如皋碧霞阁看望过董年,所以说她是不可能出懿旨来废除康熙,除非是孝庄皇太后死之前,有遗旨留给了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孝庄皇太后知道内情后,想废除康熙帝位,但是自己已年迈回天乏术。孝庄希望皇长子能完成其遗愿,皇长子的侍卫啬楞和雅宾具体参与此事,所以代皇长子受过,遭到了灭门的灾祸。

  四、冒辟疆为什么要配合吴三桂反清

  冒辟疆等人认为单靠康熙一个人的力量,让他承认自己是大明朝的人是十分困难的事,而且是不现实的。只有削弱康熙四周的大清势力,方能使康熙摆脱大清势力的纠缠,从而可以从容脱身,届时再把事情的原委公布于众,让康熙亮明自己的身份。于是冒辟疆派出了自己的好友陈则梁作为自己的信使和吴三桂取得联系。另外冒辟疆与吴三桂在扬州和苏州两地居住的女婿也取得联系,意即以拥立“三太子”为名,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以此来削弱大清的势力,这叫做“清君侧”。吴三桂把两个钦差捉住,拘禁狱中,写了旗帜,竖立府前,旗帜上写的是“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十一个字,并赶撰檄文,檄文中写到:“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山惨水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刻期进发。”檄文中写夷君无道,而且君昏臣暗,玄烨是黑土地上的夷君,并不是黄土地上的明君,因为他仍披着一件大清君主的外衣,只能行无道之行为,也只能称为昏君。只有他脱去大清君主的外衣,成为真正的明君,就如他的名字玄烨,在黑暗中透露出光明,他才能成为明君,这就是檄文内隐的含义。檄文的重点是“奸邪高张”“斗筲之辈”“咸居显职”。而作为“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所以不平则反推奉三太子出场。 檄文中有“推奉三太子”一语,这是凭空捏造的吗?吴三桂说是崇祯三太子,留在周皇亲家,当迎他为主,自己权称元帅以便号召,并以甲寅年改为周元年。

  五、清廷故意炮制一个“朱三太子”

  大明朝崇祯有七个儿子,第二、五、六、七子均殇逝,四子在李自成进京中下落不明,长子为太子朱慈烺和三子为定王朱慈炯,同为李自成部所俘获。及李自成离京,朱慈烺南下到南京被弘光帝打成假太子,被关进大牢。清军到南京前三天,朱慈烺从牢中出来,做了三天皇帝。弘光被俘后,多铎设宴,朱慈烺和弘光均出席,席间多铎指着朱慈烺嘲笑弘光,弘光羞无容身之地。弘光被押送至京,到京城被处死。朱慈烺有幸逃出,居住在如皋泰山,后来在李之椿的反清斗争中遇难。崇祯的三儿子朱慈炯的下落扑朔迷离,吴三桂说其在周皇亲家,即不在云南,于是在康熙十三年元旦之前就发生捕捉朱三太子的事件。这是因为康熙生怕吴三桂所说的三太子就是直指自己,这样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所以要急于寻找一个在京城的三太子,这个三太子就是杨起隆。杨起隆在秘密潜入北京之后,发动起义,他组织镶黄旗监生朗廷枢家仆黄裁缝、正黄旗周公直家仆陈益等“约有千人”起义。十二月二十一日晚,杨、黄、陈等约三十余人,在北京西城鼓楼西街周公直家召开秘密会议,就起义的有关事项作出布置。建年号“广德”,参加起义者称“中兴官变”。二十三日五更,以白布裹头,红布批身为号,约于京城内外放火举事。由于朗廷枢家仆告密,黄裁缝等四人被捕,杨起隆不得不提前起义,后因力量相差悬殊,起义失败,杨起隆逃离北京,数百人被捕,上千人受牵连,其中200余人被处死,而称为“朱三太子”的杨起隆被通缉。可见杨起隆的起义是真,而“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是硬套在杨起隆的头上的,以证明这位三太子是朱三太子,而不是三太子玄烨。玄烨在顺治的儿子排行中为第三,故称三太子。在冒辟疆的儿子中,也是排行第三。

  六、冒辟疆拥立的人是朱洪竹

  康熙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冒辟疆在襄阳的红花亭内成立洪门,推出的人叫朱洪竹,可见这时并不是朱慈烺,照道理朱氏皇室的排行是以五行“金木水火土”排列为序的,那么冒辟疆所推出的姓朱的朱洪竹,怎么会叫朱洪竹呢?冒辟疆和吴三桂有默契称“三太子”,冒辟疆取其名为朱洪竹是有道理的,“朱”乃朱氏大明之朱,“洪”乃是“汉失中土”之意,汉的繁体字抽去当中的中和土两个字就是洪字。原来是大明失去了中原的土地,被大清占领了,所以要反清复明收回失去的土地。此“竹”乃是由两单独的“个”字组成,表示是两个人,即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后来都嫁给了舜;也就是董氏姐妹董白和董年嫁给了顺治,“舜”与“顺”相谐音。因为是娥皇和女英泪滴湘妃竹,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潇湘妃子,原是大明的正统继承人,所以说在康熙十三年反清时,此“竹”字在冒辟疆的心目中已有了特殊的含义。在襄阳红花亭成立洪门,这时由“白鹤道人”出面带出来一个面目清秀,英姿勃勃的朱洪竹。这白鹤道人就是冒辟疆,冒辟疆取号为白鹤道人,在襄阳红花亭成立洪门,襄阳的“襄”是冒辟疆的字,阳乃是太阳表示光明,这样襄阳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即冒襄代表大明,红花亭中的红,即是朱红色之红,花乃是忠于大明的义士英雄。吴三桂所推出的人物是三太子,冒辟疆所推出的人物是朱洪竹,都不是朱三太子。

  七、清廷抓捕了一个又一个朱三太子

  为了混淆视听,凡事出现反清复明的案件,大清当局均把其朝“朱三太子”身上推。其目的很明显,朱三太子或三太子不是康熙而是另有其人。所以在康熙十三年年底的杨起隆明明不是朱三太子,但是清廷在破案后,却把杨起隆认作是朱三太子,这样就把三太子是康熙的事混淆了,使人不再在这方面考虑了。反正只要有反清复明的事件发生,就朝朱三太子身上推。在康熙四十四、四十五年,宁波四明大岚山张念一等聚众,设官职以朱慈焕为朱三太子号召民众。朱慈焕为朱四太子,怎么会自称是朱三太子呢?可见这也是清廷故意要朱慈焕承认自己是朱三太子,朱慈焕招认他化名为“王士元”,王士元这三个字倒过来念是“元是王”,即原来是皇 。王和皇相通。这和发生在南京的假太子招认自己是“王之明”,倒过来念是明之皇,道理是一样的。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周天祥、朱飞虎、张念一、张念二等人被浙江巡抚王然擒获,供出朱三太子及其子事。江苏苏州一念和尚也声称尊奉朱慈焕,竖起大明旗号,可见当时尊奉之人是皇四子朱慈焕,而不是朱三太子。1708年4月,山东巡抚赵世显拿获朱氏父子,此时朱慈焕已七十七岁,在各地教书糊口。六月,朱慈焕父子押解京城,朱慈焕供称自己是崇祯第四子,清朝官员说崇祯第四子在崇祯在位时已死,这是假冒,将他凌迟处死,他的五个儿子也立即斩首。朱慈焕是皇四子,清廷偏要说他以朱三太子名义召集反清人士,而且他已承认自己是“王士元”,即原是皇。非要讲他是冒充的朱慈焕,这是因为办案的官员心中是十分明亮的。康熙是冒辟疆和董年所生的儿子,可能康熙经常流露出自己是崇祯皇帝的化身,所以把朱慈焕当作假冒者,处以凌迟之刑。对康熙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认为这个假冒之人是咎由自取。如果把他认作是真的朱慈焕,那么康熙就很难处理了,所以基于此点原因,作假冒处理可谓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在康熙面前也有所交代。

  关于朱三太子的事,时有发生,据记载,江南有个金和尚,拥护朱三太子,准备在康熙南巡时起兵,活捉皇帝。康熙六十年台湾起事的朱一贵的儿子活动在交趾小西天,称作朱三太子。从中可以看出朱三太子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有清廷故意混淆,也有人故意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蔡寅,乃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马口乡人,以种园为生,惯以“左道”惑人。康熙十六年(1677)春,郑成功儿子郑经的部队在泉、漳被清军击败,撤往厦门,蔡寅遂“收其余党诈称朱三太子”交泉州人许挺为内应,三月十九日夜,蔡寅派人潜入泉州城,试图里应外合夺回泉州,但是许挺被劫杀,起义失败。蔡寅等人“斩关而出,人以为神附者日众,蔓延泉、潭间,派粮以食,头裹白布,时人谓之‘白头贼’ 。”当时“白头军”发展到数万人,在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活动,多次挫败清军,有力地支持了郑经部。后来“白头军”被清军击败,蔡寅投奔郑经,被封为荡鹵将军,改名为蔡明文。在康熙十八年(1679)冬,在湖南新化县僧寺抓获崇祯太子朱慈灿,朱慈灿供称他在22岁遭“闯乱”逃到南京被福王关到狱中,这和朱慈烺的遭遇相同。后释为民,到达河南,随“朽木”和尚为僧,流落江西、湖广二十多年,因病还俗。到达永州、宝庆一带活动。欲声讨吴三桂悖逆反复、不忠、不孝、不义诸罪。遂与“无为教”首领姚文明及戴必显合谋,“招兵散扎一年”,因吴三桂死遂停止活动。清廷以此人乃是冒充的为由,于康熙十九(1680)年五月,朱慈灿被斩首示众。这情况和朱慈焕一样,以“假冒”斩首最能解决问题,免得牵丝攀藤纠缠不清。在康熙十九年之后不久,又冒出一个“朱三太子”叫朱慈礴的,原来是杨起隆的同伙,原名叫朱次门。他在康熙十二年底起义失败后逃出北京,至陕西汉中一带,继续以杨起隆名义号召民众进行反清斗争。他并没有认为自己是朱三太子,而是清廷官员将其套上“朱三太子”的帽子,这样可以讨好当局。其实“朱三太子”反清早在顺治年间就有了,顺治八年冬,清政府在安徽太平府捕获一个供称自己是“崇祯第三子,名慈焕”的青年,其实此人连朱三太子是朱慈炯,朱四太子是朱慈焕都搞不清,自然是假冒的。顺治八年十一月三日,陕西隆德县王道真称自己是明天启东宫太子。顺治十六年(1659),在河南柘城发生了张缙冒充皇四子案。张缙被抓捕到县街,“挺立大言:‘我朱慈英,前明皇第四子也……’”于顺治十八年(1661)弃市。关于“朱三太子”一事,雍正心中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会说:“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生事,动不动就以朱三太子为名……指不胜屈。”崇祯留下来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是定王朱慈炯,四儿子是永王朱慈焕,但是不管是定王还是永王,甚至是冒充的,或者没有冒充,清廷官员硬套在其头上的都一股脑儿地成为“朱三太子”。这样就把人们脑海中的三太子乃是康熙的印象抹去并消失。这是清廷的真正目的,也起到了效果。

  八、冒辟疆、吴三桂、康熙三个人各有各的盘算

  冒辟疆拥立朱洪竹,吴三桂拥立虚拟的三太子,原来两人达成了默契,就是以此来削弱大清的武装力量,可以使康熙身边的大清势力逐步消退,从而在适当的时候康熙可以公开亮相。但是这仅是冒辟疆一厢情愿的事。吴三桂有吴三桂的想法,吴三桂想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到时候可以取而代之。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吴三桂在云南独霸一方胡作非为,俨然是一个没有向外称帝的皇帝。所有的一切,都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态度。天高皇帝远,大清当局奈何他不得。而且吴三桂打出旗号时,已公开改年号为“大周”。所以康熙也不是傻瓜,他不愿做汉献帝,在他的头上有一个董卓。所以吴三桂打出公开反清的旗号时,康熙把他的姑父吴应熊,也就是吴三桂的长子打入大牢,吴三桂不担心康熙会对他的儿子动手,因为他毕竟是在拥护三太子。但是想不到的是,大清的王公大臣们心中不满了,认为康熙对吴应熊太客气,迫于压力之下,吴应熊被砍了脑袋。这下吴三桂恼火了,所以当清军包围洪门军队时,吴三桂袖手旁观。照道理冒辟疆成立洪门,是配合吴三桂起事的,洪门有难,吴三桂理应伸出援手。但是眼看冒辟疆的部队在南昌被清军团团围住,而吴三桂的部队就在湖南近在咫尺,因为白神龟没有爬出湘南地界,他认为这是天意,叫他不必出兵援助南昌,致使冒辟疆被抓捕,朱洪竹不知下落。

  九、冒辟疆和康熙签下“羲皇契”

  冒辟疆回到如皋老家,在康熙派人为他盖的三间茅屋“匿峰庐”中“闭门谢客思过”。而吴三桂索性撕破脸皮,自立为皇,不再拥立三太子了。直到此时,冒辟疆看穿了吴三桂的嘴脸,原来是个无耻小人,所以他在著作的《红楼梦》中写“何三”既是一个赌棍,又是一个盗贼,何三与吴三相谐音,这“桂”又与“鬼”相谐音,把吴三桂视作“何三鬼”,因为何三被包勇一棍打死成了鬼,何三是周瑞家的干儿子,吴三桂成立“大周”皇朝,两个周字相合。纵观以上所说的史实可知,小有小难大有大难,就算是天皇老子也不能没有顾忌。站在康熙的立场上,他不愿做傀儡,他有雄心壮志,所以他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红楼梦》要增删、冒辟疆的著作要审查、《桃花扇》遭禁演这些都和康熙面临的迫不得已的形势有关。康熙对冒辟疆采取措施和行动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太子(续)

  关于把玄烨当作三太子,可以从许多清初权贵的文章中寻找出蛛丝马迹。例如1702年董年在如皋逝世,康熙派了皇十三子胤祥前去吊祭,回到淮上,带了冒辟疆的两个儿子,在龙舟上由冒辟疆的学生韩菼要冒辟疆的儿子提供素材,以便写冒辟疆的墓志铭。韩菼是康熙的近臣,韩菼说到:“令先慈贤行,不便详列。凡合葬者亦从夫而略,况今独为先公作志,尤自有体耳!到京后得暇,当取阳羡传,一为续貂,何如?尚欲为三兄作序,舟中亦不暇矣,非爽约也。不一。十月初二,淮上弟 菼顿首”(见《冒氏宗谱》第525页)

  冒辟疆去世后,董年也于1702年八月死了,康熙奔丧。中途在淮上,闻索额图欲叛乱,设计擒拿索额图,所以韩菼也无暇,只能“爽约”。此外康熙是冒辟疆的第三子,也是皇三子,故韩菼用“三兄”代之。“阳羡”即冒辟疆的义子陈维崧,1682年顺治以陈维崧衣冠冢的名义葬在定慧寺的毗庐大佛莲花座下。韩菼写“尤自有体耳!”则是讲这是康熙这位“三兄”亲自御定的文体,当然与众不同。冒辟疆的两个儿子不可把与康熙毫无关系的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在誌中详述。

  除了韩菼之外,还有冒辟疆的好友李天馥所写的《容斋千首诗》七言古《月》,也暗射康熙乃是三太子。李天馥(1635—1699)顺治进士,康熙六年(1677)任内阁学士,二十年升户部左侍郎,二十三年调吏部,二十七年为工部尚书,三十一年官武英殿大学士,是一位政尚清简,恪守成法的文人。他是康熙的近臣,著有《古宫词》,此书把董小宛乃是董贵妃,用一百廿首诗点明了,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七言古《月》:“蕊珠仙子宵行部,七宝流辉闲玉斧。蟾蜍自蚀兔自杵,影散清虚大千普。无端人间桥自举,直犯纤阿御顿阻。叶家小儿甚鲁莽,为怜三郎行良苦。少示周旋启玉宇,晕华深处召佚女。桂道香开来妩妩,太阴别自有律吕。不事箜篌与羯鼓,广陵散阙霓裳舞。”这首诗的“叶家小儿”两句及最后三句,毛奇龄评语:使旧事如创获,笔端另有炉锤。并加密密圈。毛奇龄诗末总评: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云霄,如坐蕊珠深处。(《容斋千首诗》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文282,479)

  在《红楼梦》中把袭人称作“蕊珠”,蕊与泪相谐音,袭人和林黛玉均是董小宛在书中的化名。董小宛为千里草,也就是绛珠草,这株绛珠草因为神瑛侍者在天廷浇灌,所以来到人间用泪来还债,还清后返回仙界当花神了。

  李天馥这首诗的第一句为“蕊珠仙子宵行部”:即是讲董小宛宵行的部位,即到了月宫。那里是“七宝流辉”,吴刚已不用玉斧砍桂花树了。很有可能这首诗写于康熙二十年以后,吴三桂已死去,所以吴刚不砍桂花树了。而“桂”字是由木字加二个土字组成,即大清的土地和大明的土地,两块土地都生长“赤心木”了,赤心木为朱之图腾。

  第三句“蟾蜍自蚀兔自杵”:月中有蟾蜍,乃月之代称,此处可理解为董小宛,即董小宛自行薄蚀消亡了,但是兔仍在臼。因为董年的属相为兔,所以说董年仍留在人间,在吃素念经敲木鱼,这杵臼用敲木鱼来形容。

  第四句“影散清虚大千普”:字面上是月光普照大千世界留下清影,这里暗指在大千世界中,影梅庵的董小宛之墓是虚的,是衣冠冢。

  第五句“无端人间桥自举”:此处的“桥”作“矫饰”解,桥与矫相通,矫为诈称,如矫诏。从而可知玄烨乃是冒辟疆的儿子,矫饰成顺治的儿子。

  第六句“直犯纤阿御顿阻”:此处的“阿”作“曲隅”解。即顺治竟然会侵犯了微纤小民,而且是居住在如皋这一曲隅之处的女子,“御”作统治解。《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贾谊《过秦论上》“振上策而御宇内”。清朝的统治顿时受阻。

  第七句“叶家小儿甚鲁莽”以及以下几句,典出唐郑嵎《津阳门诗并序》:“上皇夜半月中去。”一段原注:“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李天馥以唐玄宗入月宫归作《霓裳羽衣法曲》,这是表面文章。要根据毛奇龄加密密圈注,“使旧事如创获,笔端另有炉锤”的提醒来理解。首先这玄宗和玄烨有相通之处,都有一个“玄”字,而且都是皇帝。炉锤千百下,方能炼出钢。只有再三推敲方能体味真髓。“叶家小儿甚鲁莽”的叶家小儿,如果是指叶法善可能会张冠李戴。因为叶法善是法师,如何能称其为小儿?这“叶”通“协”,如叶韵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是否可以把“叶家小儿”视作为不谙世事的顺治,他是少年天子。句末、联末就是暗指大清统治已经到了末世。正因为他太鲁莽,不辩青红皂白,错把玄烨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所以会有“为怜三郎行良苦。”此处的“怜”作“宠爱”解。《国策·赵策四》“大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呼?”即顺治宠爱或爱怜其皇三子,所以“行良苦”。结果造成“少示周旋启玉宇”,意即略微周旋就可以开启新的玉宇了,即玄烨从此就是另一个开国皇帝了,这可能是其他任何人都料想不到的事。

  “晕华深处召佚女”:“晕”乃是月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光象,韩愈《宿龙宫滩》诗“梦觉灯生辉”,这是在梦觉之后寻找佚女。这佚女的“佚”是指失散的女子,显示是在寻找董年。

  “桂道香开来妩妩”:桂字前面已作解释,即玄烨已在肩挑大清和大明两副担子。妩妩是指美好貌。

  “太阴别自有律吕”:太阴是月亮,也就是指月亮,月亮自有自己的规律。即有乐律,有起伏,大明去后,大清兴起;大清消亡,大明又起,这就是规律。就像月亮时圆时缺,缺了圆,圆了又缺,周而复始,始终循环。所以“不事箜篌与羯鼓”:“箜篌”乃竖琴之前身,是中原地区的乐器;“羯鼓”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器。这就是说地不分南北,均归于康熙一统天下。

  “广陵散阙霓裳舞”:“霓裳舞”乃是《霓裳羽衣法曲》,前面冠以广陵散三个字,“广陵”是指扬州,冒辟疆是广陵如皋人,他的儿子康熙自然是广陵人。可见李天馥作此诗之用意可谓深刻,怪不得诗末总评为“奇材秘料”,在“毫端”处写出来,但是其思绪要随之如行云流水的文字飘向云霄。原来这是在提醒这首诗写的原来是天子的秘事,是奇特得很的隐情,不为外人所知晓。而这件事出自于“蕊珠”,也就是在《红楼梦》中所叙述的袭人和林黛玉,即董氏姐妹的身上,可见李天馥和毛奇龄均看过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知道《红楼梦》中几乎每一回都在叙述康熙是冒辟疆和董年所生的儿子。

  除了李天馥把玄烨称为三郎,还有查慎行把玄烨巧妙地称为“后三三”。

  清代的陈廷璋《查他山(慎行)先生年谱》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先生五十三,冬十月二十八日,召试南书房,遂奉旨,每日进南书房办事。四十三年甲甲(1704)先生年五十五,冬十一月,奉旨特授编修。五十二年癸巳(1713)先生年六十四,在翰林院,秋七日,乞休归里。

  在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八《槐簃集下》康熙四十九年(1710)《燕九日郭于宫范密居招诸子社集演洪稗畦<长生殿>传奇,余不及赴口占二绝句答之》其二:“上客红筵兴自酣,风光重说后三三;老夫别有烧香曲,凭向声闻断处参。”

  这“三三”二个字是指营妓董九,其出典乃是苏轼诗《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李端叔乃是苏轼在定州当官时的幕僚,曾恋营妓董九,在《广清凉传》中有写道:无著禅师游五台山,问一僧云:“此处众有几何?”答曰:“前三三,后三三。”董小宛和董年均是秦淮歌妓,那么“前三三”应暗指董小宛,而“后三三”则是董年。董小宛被迫饮鸠药毒酒自尽,而董年作为康熙的生母,自然占尽风光。这风光占尽的原因,是由于康熙乃是三三,他是顺治的皇三子,也是冒辟疆的第三子,两个第三子,即为三三。洪昇写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写的《桃花扇》内中有许多秘事隐藏,其中的揭秘在其他的文章中将有详解,此处就不赘述了。

  查慎行的“风光重说后三三”的诗,是写于康熙四十九年,他很有可能知道冒辟疆是洪门的领袖,乃是洪英。也知道洪门的会书《海底》。因为从后两句“老夫别有烧香曲,凭向声闻断处参”,可以窥出查慎行欲说还休的隐情。因为《海底》就有“掇草为香”诗,“草”即千里草,为董氏姐妹。还有插草诗:“一插草为香,桃源来结义;二插草为香,尽心来结义,一心愿姓洪;三插草为香,结义表苍天,报仇自有年。”以草为香,冒辟疆的字为襄,与香相谐音,“报仇自有年”五个字就把谜底给揭露了。原来是董年生了玄烨,成为康熙大帝,匡复了大明,给报仇雪恨了。这首插草诗要三插,则暗示康熙乃是三太子。洪门兄弟在上香时有上第一枝香诗,上第二枝香诗,上第三枝香诗,均是边上香边高唱的,故与查慎行的烧香曲相合。

  且看《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的回目“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土中有草,土中有不了情,这和洪门会书中的“掇草为香”不是一个样吗?《红楼梦》中还写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茗烟笑道:“这三样可难得。”宝玉为难。茗烟见他为难,因问道:“要香作什么使?我见二爷时常小荷包有散香,何不找一找。”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素香,心内欢喜:“只是不恭些。”再想自己亲身带的,倒比买的又好些。

  檀香、芸香、降香为三种香,檀乃常绿小乔木,花初黄色,后变血红色。芸香有强烈香味。降香乃古代天子为祈祷晴雨而焚香祭神时用的香。由此可见冒辟疆把宝玉当作了天子,《红楼梦》中有三种香和洪门会书《海底》中的三首插草为香诗相合。

  至于宝玉从怀中摸出的荷包中的两星沉素香,应该是冒辟疆杜撰出来的香。“两星”是“景星”和“天狼星”。天上有七颗曜星形成一个弓形,景星是射向天狼星的耀眼的亮星,天狼星则是被文人比喻为戎狄。“景星”就是玄烨,烨是黑夜之中的光亮。康熙把自己比喻为景星,所以他会在南巡时登上紫金山观察星象,寻找那颗景星。那天康熙登山,十分心急,紧跟他上山的李光地、张书玉都气喘吁吁,而那个钦天监因为饮酒没有随驾前往,被康熙临时召唤,吓得连忙应差。赶到山上,看到康熙盛怒,吓破了胆一命呜呼了。可见康熙对“景星”的探索多么迫切。康熙死后,遗体先去景山,下葬的陵叫景陵。两星沉素的“素”就是“空”,即“景星”射向天狼星,天狼星空了。

  洪门会书中有多次出现“三”字,如问:“有几口塘?”答:“三口塘。”有诗为证:“三眼池塘养鲤鱼,两尾分明八字好,石鱼生在浮萍隐,跳入龙门便吐珠。”这“三眼池塘”隐指三太子玄烨,“两尾分明”就是讲大明末世和大清末世,即两尾。到最后还是归于康熙,是浴火重生的大明。玄烨的八字甚好,他是一条鲤鱼,有着似宝玉一样的石头,故称为石鱼。他是隐藏在浮萍之下的,即在董氏姐妹的芙蓉叶下,这条鲤鱼跃入龙门就成了飞天之龙,口啣真珠。

  洪门会书中有“酒杯两个相叠诗”:“上池有水下池稀,下池无水少人知,等待明年春三月,细雨纷纷落满地。”“上池”是指大明,是水。“下池”为大清,是泥。因是泥所以水稀少,或者是无水之土。“明年春三月”,即代表大明的董年在三月十八日生了玄烨,那么雨纷纷了,把大清的土地都灌满水了,即大清消亡,成为大明了。

  在洪门会书中提到“三”字地方不胜其数,例如有“三渡门诗”,有“三石成桥”之说,这和冒辟疆在自己的匿峰庐前立了三块石有相同之处。冒辟疆由于和康熙签订了“羲皇约”,在匿峰庐中闭门谢客思过。他每天开门就对三块石打恭作揖。一是怀念心中的董小宛,二是立志反清复明,等待“清靖退”。“靖”和“静”相通,因为有古人把自己的居处称为匿峰庐,在庐内挂着“清靖退”的匾,冒辟疆取此庐的名字为匿峰庐:一是指其峰即为《红楼梦》中的“青埂峰”,即大清的土地要更换了。“埂”字由土和更两个字组成。二是自己要安下心来,一点点地看康熙是如何消退大清的。“三石成桥”就是指自己和董氏姐妹三个人甘心宁愿成为桥,使大清转变为大明。当然这三石也可以暗喻三太子玄烨,在洪门会书中有三合水、三河水和三合会均与三太子的三有关。在会书中还有“三把半香”诗,三把香可以认作是康熙,他是皇帝,原是三太子,而冒辟疆是其生父,只能是千岁爷,故为半支香。冒辟疆的字是襄,“襄”与“香”相谐音。洪门中有一暗语:三八廿一。三八应该是二十四,怎么会成为二十一呢?原来“三”是三太子玄烨,“八”是八千岁冒辟疆。冒辟疆常自称为八千岁,那么三八两个字就可以代表冒辟疆和玄烨二个人了。“三八二十一”五个字可拼成一个洪字。意即汉失中土,汉字的繁写体“漢”,把其中的中和土两个字去除,就是洪字。另外三八二十一可拼成一个冒字,因为冒字为八二目。在洪门中凡是知道三八廿一者就是洪门昆仲,就是属于冒家军。有相逢试探诗:问:“对面不相逢,恐畏半天风。”答:“三八二十一,合来共一宗。”所以进入洪门的人都姓洪,“福力过继于洪家,故此‘义姓’是洪。”这福力就是福临(即顺治)把皇位过继给冒家了,所以加入洪门的人,其义姓均为洪。

  在洪门会书中关于“三”字的顺口溜还有不少,例如写桥上有洪门五祖,即史可法、王夫之、顾炎武、郑成功、黄宗羲。洪门兄弟从桥下过,问桥下水深如何过得?答道:“洪水横流有三潮三千,不深不浅,结万义兄见我忠心义气,赐有三块洪石头,品字排,八字脚,三八二十一步。”这三块洪石头,就是匿峰庐前的三块石头。三潮即三朝,大明朝、大清朝、到了康熙朝,是崇祯朝浴火重生的新一朝。匿峰庐前的三块石头就是品字型排列。用八字脚,即用白衣秀才度的方步,走三八二十一步,这不是洪门昆仲在走路?不是冒家军在行军吗?

  倘若有洪门昆仲来到船上抢夺物件,被抢之人可以出示暗号,被衿合掌盘龙坐,伸出三只手指按在自己的衣箱包袱物件上,那个欲抢物件的洪门昆仲立即会明白原来是洪门自家兄弟,可以保安全。这盘龙坐,伸出三只手指的做法,显然是在表示本人乃是三太子即真龙天子的手下。

  洪门有庙二座,名叫高溪庙,头门处有对联:“地镇高溪一派江山千古在,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一派江山千古在,即是讲一统江山可传千秋。门朝大海的庙和如皋定慧寺相合,那里有黄海、淮河运河三水相合,也称三汊河。因为那里葬着顺治,是万岁爷。定慧寺有毗庐大佛坐在莲花上,莲花座下葬着顺治,这和会书上写的三圣佛祖坐在莲花上是一个样的,会书上还写匾上题四个字“慈航普渡”,这是指观音菩萨,也暗指在碧霞阁庵堂中吃素念佛的董年。

  有一种现象是历史学家一直感到困惑的,为什么洪门在康熙十三年时仅昙花一现,一直要过八十年后,洪门又死灰复燃了,而且是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所以研究洪门历史的专家有一派甚至认为康熙年间并无洪门,洪门成立是在乾隆中期。其实他们没有了解来龙去脉,洪门是由方以智等人打下基础,冒辟疆作为洪门的领袖以洪英的名义在襄阳成立洪门,其目的是为了“清君侧”,即把满清的势力削弱,使玄烨能公开亮出自己的出身,所以配合吴三桂的反清复明,由于打出的旗号是拥护三太子,暗中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吴三桂的反清复明受到了众多清军中带兵的将领的拥护,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康熙深知吴三桂的习性,知道吴三桂有狼子野心,所以他不愿成为汉献帝,玄烨采取的措施可谓高招,他先不去围剿吴三桂,而是派重兵去围剿冒辟疆率领的洪门,吴三桂按兵不动作壁上观,冒辟疆只能束手被擒,玄烨也有办法,和冒辟疆签订“羲皇契”,让冒辟疆在匿峰庐闭门谢客思过,这样康熙的后顾之忧解除,他就可以公开的说明自己是大清的主子。这样吴三桂所施行的挂羊头卖狗肉之计就不复存在,以前追随吴三桂的反清部队纷纷倒戈,玄烨一一好生对待,所以吴三桂的反清阵营分崩离析,最后吴三桂称帝,旋即见阎王。他的孙子走投无路,走向灭亡,而陈圆圆是玄烨的姨妈,当然玄烨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时间过了七八十年,到乾隆二十多年,由于乾隆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冒氏后代,对传播玄烨是冒辟疆和董年生的儿子之事严加管控,并且大肆抓捕反清人氏,造成很多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由此洪门昆仲纷纷认为要乾隆改弦易辙已无望,所以死灰复燃,洪门反清活动一直进行到辛亥革命。在洪门大佬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大清的统治,是年为1911年。而冒辟疆生于1611年,崇祯也生于1611年,经过整整五个甲子三百年,即《红楼梦》中所说的经过三劫,中华大地又回到光明之中,这是否是天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