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甲江南,拙政园当是其中的翘楚。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游人来此,或探古典园林之妙,或寻江南水乡之境,别有一番风味。
最令人感叹的,是这座园林几易其主的兴衰史,成为数百年来苏州风云变幻、地方盛衰、文苑风流的一个侧影,为其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前世
徜徉在拙政园内的一个个亭台楼榭中,思绪也不禁穿越到了四百多年前的旧时光,想起了拙政院的最初主人王献臣。
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名“拙政园”。“拙政”二字,来源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yù)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喻了王献臣归隐田园之志。
据史料记载,王献臣从小天资聪颖,在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中进士,授职行人,又升迁为御史。按照这样的剧情走向,他的仕途应当一片光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王献臣正直不阿,有一次因为秉公办案得罪了东厂被构陷遭贬,此后便一直郁郁不得志,最终对官场心灰意冷而罢官还乡。
决心隐逸之后,王献臣便开始琢磨园子的事。官场无可容身,自然想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明朝时期,园林艺术已经进入成熟期,文人官僚间也颇盛建园之风。尤其在苏州,经济繁荣、位置优越,有丰富的水资源利于造池,充足的太湖石、黄石等材料利于叠山,园林艺术自然更加繁盛。
也正因此,苏州多产技艺高超的造园匠,时称“花园子”。而王献臣的好友,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因为志趣相投而愿意帮他设计。
造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当时,官僚在造园上攀比之风颇盛,尤其热衷搜罗奇花异石,比如建于拙政园之后的留园就因冠云峰名绝一时。但王献臣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
饱经风霜的人生让王献臣对官场充满了失望,因此他想要“闹中取静,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逍遥自得而享闲居之乐”。
后来,王献臣带着地理先生在苏州满城选址,在东北街撞上了一处和梦中颇为相似的地方,池水盈盈,平坦空旷,便在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造园工作。
完工后的拙政园,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著成《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并作《王氏拙政园记》。从此,拙政园声名鹊起。
拙政园建成后没几年,王献臣就因病去世了。拙政园几百年的易主沉浮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明了守业之艰难。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自然继承了拙政园的所有权。可王献臣的儿子是个败家子,喜欢赌博,竟在一夜之间就将园子输给了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此后,徐氏家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来,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此后数百年,拙政园屡换园主,几度分合,饱经沧桑。其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上世纪五十年代,拙政园才完璧合一,得以大规模修复。
重生
涅槃归来的拙政园,以“水”、“院”、“林”之特色冠绝江南,杰出的理水、精巧的建筑结构、相得益彰的花木配置相融相衬,使之独占苏州园林鳌头,并跃居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整座园林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部分,各具特色。亭台水榭中,文人气息浓郁;僻静清幽处,小桥流水暖人;树木葱郁时,更添诗情画意。
水是拙政园最大的特色之一。拙政园占地78亩,池水面积就占了五分之三。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小桥与流水,自古是分不开的最佳搭档。拙政园中不乏桥水相融的景观,其中有一座桥尤为独特,它就是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苏州园林以小而精胜,精巧的建筑结构使得园林方寸之间见飞鸿。漫步园林可见,拙政园的建筑疏密有致,庭院空间曲折变幻,这样错落有致的大小庭院,亦是拙政园的特色之一。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比如“小沧浪”,从文徵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注: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拙政园被改为“八旗奉直会馆”,作为满汉聚会交流、听戏说书的娱乐场所。
园林景观,以花木为胜,而拙政园,向来以“林木绝胜”而著称于世,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前文提到,明代文徵明曾著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其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听松风处”、“浮翠阁”、“玉兰堂”、“涵青亭”等等,可见拙政园植物配置之胜。
时至今日,拙政园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比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听雨轩的竹、荷、芭蕉,玉兰堂的玉兰,雪香云蔚亭的梅等等,可谓四时之景抱于一园之中也。
水与院是空间的艺术,草木是时间的映射,拙政园的水景贯穿全园,庭院错落于水间,草木又包围庭院与水,使得园林山野之趣盎然。“水”、“院”、“林”三者的结合与碰撞,使得拙政园多年来稳坐苏州园林之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学者、游客。
中园为全园精华所在,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大概是为了映射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吧。
比如中园的主体建筑——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远香堂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听雨轩则是中园又一处妙景。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之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听闻雨声各具情趣,境界绝妙而不同。
除了中园主厅远香堂之外,见山楼就是园内最主要的建筑了。它位于荷风四面亭北侧,由荷风四面亭向西过曲桥,再沿北边的廊道即可进入。
见山楼,顾名思义,开门见山之楼。见山楼经常作为拙政园的代表建筑入各类摄影画作,也是拙政园最佳打卡拍照点之一。游客可以在见山楼连接北围墙的曲桥上拍摄,最能取到见山楼全景。
见山楼并非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当中的原名,此处原名梦隐楼。到了清咸丰年间,成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
李秀成觉得此楼名过于晦涩消极,又因以前苏州城中皆是平房,登楼推窗即可远眺灵岩、天平诸山峰,故取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改名为见山楼。
幸而,二楼有一副南柱楹联“束云归砚盒,裁梦入花心”,由“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撰,仍为我们保留了原名的一丝意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