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麓川之役”之前,我将后来阅读《资治通鉴》时获悉的史料,先报料一下:象战,早在隋炀帝时代,也曾发生过。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记载:
高祖之末,群臣有言林邑多奇宝者。这里的“高祖”指的是隋文帝杨坚。“林邑”即林邑国,大约指今越南南部的顺化等区域。
大业元年(605年),时天下无事,刘方新平交州,乃授之驩州道行军总管,经略林邑。这里的“交州”即指汉代设立的“交趾”刺史部,范围主要包括今日之广东、广西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
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刘方击走之。师渡阇黎江,林邑兵乘巨象,四面而至。
刘方战不利,乃多掘小坑,草覆其上,以兵挑之,既战,伪北。“伪北”即假装逃跑。
林邑逐之,象多陷地颠踬,转相惊骇,军遂乱。
刘方以弩射象,象却走,蹂其阵,因以锐师继之。
林邑大败,俘馘万计。
刘方引兵追之,屡战皆捷,过马援铜柱南,八日至其国都。这里的“马援”,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的“伏波将军”马援,他曾奉光武帝之命,率军平定“交趾”叛乱,使岭南一带得以安宁。
夏,四月,梵志弃城走入海。
刘方入城,获其庙主十八,皆铸金为之;刻石纪功而还。
士卒肿足,死者什四五。刘方亦得疾,卒于道。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的是,在隋炀帝时代,隋朝将领刘方在平定交州后,朝廷继续任命他主管经略林邑这个地方。林邑的土著头领名叫“梵志”,因不服,就聚众与朝廷军队对抗,采用“象战”战术来对付隋军。刘方通过设置陷阱等方法,打败了叛军布置的象阵,平定了林邑叛乱。但由于南方瘴气暑热,致使隋军因脚肿病而死亡惨重,将领刘方亦因这种病而在半道上病亡。
由隋朝发生的象战可以推测,在古时,岭南一带用大象参加战斗,应该是其特色。
我们再把目光回到明代,了解一下由大象参加战斗的“麓川之役”简况。
据《明史》卷一百七十一《王骥列传》记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又发动叛乱,明英宗命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沐英次子)、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等前往讨伐。
“麓川之役”爆发,叛军“数败王师”。在麓川军事重地上江战役中,左都督方政率领的明王朝朝廷军队遭到到麓川地方叛军“象阵”的猛烈冲击后,随后又被叛军包围,致使政府军大败。
黔国公沐晟在讨伐过程中,因担心暮春季节瘴气大发,不得不仓促撤军。但却因此遭到皇上责怪。
沐晟因皇帝怪罪而恐惧之至,最后暴病,死于道中。
朝廷又以沐英的第三子沐昂代替沐晟的职位。
明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朝廷拜蒋贵为平蛮将军,王骥总督军务,大发东南诸道兵力十五万,以讨伐思任发。
第二年,抵贼巢,以六千人突袭贼巢,大获成功,斩首数百;“复诱败其象阵”,明朝政府军终于有了打败敌人象阵的记录。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次掠夺孟养宣慰司(治所在缅甸北部)。明朝政府屡次谕令禁止,但思机发仍坚决不从。
明英宗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13万前往讨伐。
同年十月,明朝大军抵达金沙江,思机发的麓川军在金沙江以西设栅抵抗。
靖远伯王骥造浮梁渡江,攻破对方防御,乘胜进军至孟养。土司头目思机发,死于乱军之中。政府军终于又取得了胜利。
但在明朝政府军队撤回后,麓川土司部落再次骚乱,他们拥戴思机发的儿子思禄为头领,继续作乱,继续进行抢夺地盘的争夺战,并且很快又从明朝政府军的手中,夺回了孟养等地区。
靖远伯王骥等考虑到朝廷大军连年征战,又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暨土司思伦发部落的势力,于是与思禄在金沙江立石为界。
双方立誓:“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因对明朝有所恐惧,所以答应听命,不再四处侵略了。
明朝政府军遂班师回朝。
束有春2025年9月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