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人们乘坐的作战工具主要有车、马两种。乘车作战的,我们称之为“车战”;骑马作战的马,我们称之为“战马”,骑马作战的战士,我们称之为“骑兵”,骑马作战的队伍,我们称之为“马队”“骑兵连”“骑兵团”。

  战国时,齐国的田单通过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在牛尾上绑上火把的“火牛阵”方式打败入侵的燕国军队,拯救了齐国濒临灭亡的命运,说明牛也可以成为古代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炎、黄、蚩尤大战时,有虎罴等猛兽参加战斗,带有传说色彩。

  但在古代战场上,还有一种动物也常被人类用来作战,发挥与马一样的坐骑功能、与牛一样的进攻功能,它就是大象。

  我在阅读二十五史过程中,读到《明史》时,发现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大象参加战斗的记载,感到特别新鲜有趣,颠覆、改变了我们对大象示人以憨态的认知。

  我们把这种由大象参加的战斗,称之为“象战”。那些参加战斗的大象们,完全可以与“战马”一样享有“战象”称号。在《明史》卷二百七十《龙在田列传》中,记载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夏天,龙在田的上疏中,有“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记载。说明“战象”在明代就已经普遍存在,“战象”与“战马”一样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不同的是,战象出没的身影及“象战”的战场,主要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和缅甸、越南、老挝一带。

  一.大明王朝与百夷土司思伦发部落的“象战”

  与土司思伦发部落的象战,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就开始了。首立战功的,当数沐英将军。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沐英列传》记载,沐英作为朱元璋的义子,在明王朝建立中立下汗马功劳。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洪武十四年,沐英官拜征南右副将军,开赴云南,与那里的元军作战。胜利后,大部队班师回朝,沐英被留下镇守滇中。

  从洪武十七年开始,沐英率领的明朝政府军队,陆续平定了地方蛮夷部落叛乱,其中包括平定普定、广南、浪穹诸蛮。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沐英的政府军与百夷土司思伦发的叛乱军队进行的战斗,是最具“象战”特色。

  当时,思伦发以30万之众叛乱。沐英选择3万骑兵“驰救”,置火炮劲弩之险,率领部队,奋力前行。

  只见蛮夷人“驱百象”,被(披)甲,荷栏楯。大象的左右两侧挟着大竹筒,筒内装有标枪,非常尖锐。

  沐英兵分三路,都督冯诚将前军,宁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

  战前动员时,沐英下令说:“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众将士得令,乘风大呼,炮弩并发,致使叛军“象皆反走”。叛军的大象军队在沐英政府军的炮火箭弩强大攻势下,根本不听“象奴”即士兵的指挥,扭头逃跑了,如同军队士兵扭头溃逃一般。

  有一个叫“昔剌亦”的寇贼枭将,他率领蛮军即叛军殊死战斗,致使明军左帅宁正所在的左路军“小却”受阻,损失不小。

  沐英登高望之,取出佩刀高呼,命令左右斩帅首来,说着,就自己带头冲杀敌阵。

  左帅宁正见沐英一人握刀驰下,恐生变故,遂奋呼前进,率军突破敌阵,明军前后互应,乘势奋勇杀敌,取得胜利。

  这一战,共斩馘四万余人,生获大象37头,余象尽殪。叛贼渠帅头领的身上,几乎都中了百余箭矢,伏在大象背上毙命。

  百夷叛乱头领思伦发奔路逃遁,诸蛮震慑。思伦发后来向沐英乞降,愿意进贡方物,归顺朝廷。

  沐英接着又打败了阿资叛乱,通过兵威震慑,劝谕诸番投降。从此,“南中悉定”,大明王朝的政令,在蛮夷地带得以畅通。

  土司思伦发所管辖的地盘,在金沙江以南。在元朝时,思伦发被任命为“平缅宣慰司”,但他的势力,已经早已将缅甸占为己有。

  思伦发在归顺明朝后,明朝改其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首次使用“麓川”地名,思伦发被授予“麓川宣慰使”。

  麓川是历史上由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地方政权所在地。到了洪武二十九年,平缅(今云南陇川)又单独向明朝入贡,朝廷更立“平缅宣慰司”,与“麓川军民宣慰司分离”。

  思伦发的叛乱虽然在洪武年间被黔国公沐英讨伐平定了,但是到了明英宗时,思伦发的后裔儿孙中,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又不断发动叛乱。朝廷先后四次出兵征讨,史称“麓川之役”。

  束有春2025年9月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