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章志远师相识,也就是今年(2024年)3月3日的事。我们在省文史馆的安排下,一道赴陕西省考察历史文化,在五六天时间里,我们同车同行同吃,同住在一个旅店。

  这位出生于1941年、年长我15岁的书画艺术大家,给我留下了谦逊随和、步履稳健、青春不老、目光敏锐的印象,虽然年逾八旬又三,但浑身却正焕发出闪闪发光的艺术青春光芒。

  我虽与章志远师第一次相见,但没有生疏感,甚至当着众人,直接口无遮拦地夸他姓好名字起得好:“文章天下,志存高远”。

  章师只是憨然一笑,一点也没有摆谱的样子。

  我也从没有见过章师现场作画的神态,但在这次考察途中的一次小型笔会上,他与萧平老师各展风采,也让我开了眼界,饱了眼福。

  在一张临时拼凑起来的画案上,章师挥毫写下“佛心”二字,只见他将“心”字裹在“佛”字中,这一来,虽字犹画,同时却表达了他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禅意。

  接着,章师开始画虾了,只见一只只大虾在他神笔之下神奇地蹦了出来。关键是画到一半时,他突然将宣纸反过来画。这种正反面互应的画法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讲,还是第一次见。据说这样可以防伪。

  章师一口气画了十二只虾,有没有齐白石的“虾味”,我全然不知,只知道,这就是章志远的虾,每只都身肥须长,活灵活现。在题款时,我以为这应是一幅“虾趣”图吧,谁知章师笔下的标题是“虾颂”二字,并且还用一小段文字予以描述,以赞扬虾体虽小,却具有坚强不屈的品质,将画的意境给大大提升了。

  我们一路上神聊了许多,俨然有相见恨晚之感。

  回到南京后,章师给我寄来了一本体型庞大而厚重的《章志远画集》,妻子从快递投递站取回来时,连声说太重了,还问我是什么东西。我连忙说是“艺术”,上电子秤称了一下,足足有八斤多重。打开一看,还是2012年出版的,墨香依旧扑鼻而来。

  说句实在话,我在江苏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工作期间,收到的各种画册有几十本,一般而言,都堆放在书房睡觉了,因为有许多是应景应时的“大拼盘”,是“集体创作”。但这次不同,这是章师个人绘画作品集,是他几十年心血的一次积累,我虽外行,必须认真欣赏学习。

  在粗略翻阅过程中,感觉有一股视角冲击力在纸上跳动,这跳动绝不是来自章师所画的那几只小鱼小虾“小品”,那只是“小菜一碟”,这本画集才是他主打的“大菜”,是他山水画大师的注解。

  我虽是文学出生、文史擅长,但于书法绘画艺术方面的书籍也常有涉猎。我也曾撰写过近万字的《兰亭序真伪的世纪论辩》发表在上世纪90年代《寻根》杂志上,后来收入我的《传统与现代》一书中;另外还写了《不一样的阎立本》《不一样的顾恺之》《不一样的颜真卿》《不一样的赵孟頫》《不一样的书家命运》《不一样的字画收藏爱好者》等与书画艺术人物相关的史论文章,在《中国江苏网》“有春读史专题”上发布。平素也曾过目欣赏过无数山水画,但从不敢落笔对作品说外行话,因为画家在绘画时的构图、技法都是有专业术语的。但翻阅章师的画集,我倒是至少有三点直观感受。

  第一点,在他的山水画中,我看到了油画的艺术效果。

  翻开画集,发现他的画作色彩普遍蓊郁大气,层层渲染,浓淡适宜。浓彩重墨之处,一点也不吝啬,如对云雾山川江河壮阔场景的渲染,就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之势,造成一种似油画而又比油画耐看、比油画更加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如《迎着曙光冲开天幕》《秋天奏鸣曲》等。

  之所以如此,除了与绘画者本人的深厚艺术休养、海纳百川的艺术胸襟、豁达高超的人生涵养有关,更与他师法自然、融通古今中外的艺术路径有关。章师在寻觅探索与创作中国山水画的法门过程中,虽然已经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艺术成就,但他努力打通中外艺术壁垒,积极向西方绘画艺术、尤其是油画艺术学习,将其神韵、用笔、色彩等优点合理汲纳融通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努力使中国山水画有“世界语言”,使中国的山水画能够进入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体”中。正是通过这种汇通中外的艺术追求,使他的山水绘画艺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为他走出国门、弘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暨传统绘画艺术而开辟了新天地。

  第二点,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也看到了章师的艺术人生足迹。

  常人只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而画家还可以用绘画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我从章师的作品中又明显感受到了他的艺术人生足迹。他的绘画作品中,大量的画面是我这个从小在丘陵平原长大的人所不熟悉的,展现的是荆楚云贵的山川风光,如《峡谷深深的美丽》《山里人的歌》等。这应与章师出生湖南荆楚大地、受山川造化的不知不觉熏染有关。

  由于天赋异禀,加之刻苦勤奋,他早已是“搜尽奇峰”了,早已是千岩万壑、波澜溪流、松木秀竹全部藏纳于胸中了,一旦付诸笔端,泼墨挥毫,那就是一个酣畅淋漓!从他对沙漠驼队、落日胡杨、高原戈壁的一次次不同视角的呈现渲染,如《风云岁月》《黄尘古道》《驼铃风云》等,我已经感受到了章师的艺术足迹几乎印遍了神州大地,仿佛听到了在呼啸的荒漠中,传来了悠悠的、时断时续的驼铃声。

  从他对南京钟山景色的描绘,如《龙蟠虎踞今胜昔》《钟山览胜》等,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他已经是读懂钟山、读懂“虎踞龙蟠”的天赋神韵了,是一个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艺术滋养的金陵山水画杰出创作者。

  也许南京的山水还是不能满足章师对艺术的不断渴求,不能满足他的沉醉陶冶,先生已于2003年在江西九江的庐山石门涧一带,建立了一座“章志远美术馆”,长期展藏他创作的100幅中国山水画精品和100件陶瓷艺术品。他的绘画艺术创作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最初是来自于荆楚大地的山山水水,如其说这是他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不如说,这是他在用艺术的画笔对荆楚大地、对养育他的那片土地的感恩和深深回报。

  第三点,在他的山水画中,我看到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人间烟火气。

  山水画无疑是以山水为主角,但如果只有自然景物而无生灵、尤其是没有人物来衬托,往往容易使画面缺少生气,缺少灵动,缺少活力,所以,画家常采用人物、建筑、小桥、鸡犬、马牛羊、虫鱼、飞鸟、船只等来烘托,在布局上予以巧妙勾绘点缀,见缝插针、灵活施笔,这样就会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人与自然山水、自然山水与人与生灵的和谐互生画面,给人以一种宏观博大气象与微观灵动之形相互结合的艺术享受。这一方面能表现出画家创作时的构图布局如何合理,一方面也能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更多的文化信息。

  在章师的山水画中,经常出现一些民居建筑画面,建筑样式呈“干栏式”风格,十分明显,是典型的荆楚云贵一带民居建筑风格的体现。如《花园人家》《瀑布朗读激情》《清凉的晨辉》等等,不似其他画家如宋文治、宋玉麟父子笔下的江南水乡民居“粉墙黛瓦”。

  干栏式建筑既可以防潮湿雨水,又可以防止野兽虫蛇对人的住宅的侵袭,所以成为当地最为常用的建筑风格。章师之所以擅长画这种干栏式建筑,我想应与他的出生地有关。这既表达了他对故土风情的关注与留念,同时,又何尝不是为我们保留了荆楚大地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风貌呢?

  画家用画笔描绘出的景物,更富有形象直观性,更容易为历史留下痕迹,也更容易将我们带入画中,产生一种想到那里走一趟的冲动,因为那里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人间烟火。

  这本画集是12年前章师的一次艺术总结,毫无疑问,一本画集纵然有八斤重,也难以全面反映出他的艺术创作成果。又过去了12年,章师的山水画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都与日俱增、日益精进了。期盼能早日欣赏到章师近12年的杰作,而不是前面提到的、只是在旅途中欣赏到的那12只大水虾。

  门外闲侃三点,又怎么可能把章师的艺术成就说清说透说全呢?挂一漏万、不能切中肯綮,尚祈请章师见谅。(作者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文物专家,文化学者)

  束有春2024年3月17日写于金陵四合斋

  2025年9月6日配图发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