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了,仍“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此时应该是鲁国的正式代理宰相了,“与闻国政”,参与国家大事谋划,进入到了鲁国权力核心高层。

  当代理宰相仅三个月,孔子就采取铁腕政治手段,下令诛杀了鲁国大夫中的“乱政者”少正卯。通过杀一儆百,使鲁国官场的政治生态开始好转,百姓对官府的口碑有所好转。

  与此同时,鲁国的社会风气、治安管理也开始大大好转。民间的猪羊等买卖没有了欺诈行为,市场经济繁荣稳定,百姓生活安逸丰足;男女在道路上行走,不互相挤碰;路上有人东西丢了,也没有人去乱捡;四方宾客到了鲁国,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鲁国在孔子的直接领导下,开始强大起来了。

  孔子超凡的行政能力及鲁国的日益强盛,再次令“齐人闻而惧”。邻居齐国始终害怕鲁国如果按照孔子的做法来施政,不出几年,就会很快称霸,远远超过齐国。怎么办?

  公元前495年即鲁定公十五年,鲁定公去世。鲁国的国君换成了鲁哀公。新老政权交替、新老国君交替过程,也是最容易出现政治风险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让对手乘机行动的时候。齐国人一定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于是,齐国举全国之力,开始采取金钱加美女的外交手段,向鲁国施美人计,送金钱宝马,用糖衣炮弹来腐蚀拉拢鲁国的最高领导层。齐国在国内选了80名“皆衣文衣而舞《康乐》”的美女,她们都穿着华丽,身材窈窕,能歌善舞;同时还选了30匹良马,准备送给鲁国新上任的国君。

  齐国的举动是在拉鲁国国君和权臣下水,实际上也是为了制造国君或权臣与孔子之间的矛盾。而鲁国真正掌握政权的不是国君鲁哀公,而是摄行君位的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桓子”。

  在新旧国君交替之际,在鲁国君权被权臣控制的形势下,齐国抓住机遇做些小动作,用美女宝马来作糖衣炮弹,在今天看来,虽然有点“下三滥”手段,但也适合了对方胃口。

  听说齐国要送美女与良马来,鲁国的季桓子代表国君,来了个照单全收。

  季桓子有了齐国赠送的美女宝马,尽情享受去了,竟然“三日不听政”。更有甚者,举行郊祭后的祭品“三牲”牛羊肉之类,在祭祀仪式结束后,应该按照礼节规定,以国君的名义,将“三牲”分配给大夫们享用,但季桓子却破天荒地没有这样做,估计都给齐国来的80位美女和身边的家臣们享用去了。

  孔子对朝廷中出现这种现象很是生气,觉得季桓子这帮人德性太差,不按周礼行事,实在无法与他们共事了,于是“遂行”,立马辞职走人,老子不干了。孔子毅然辞掉鲁国的代理宰相、大司寇职位,宁愿丢掉金饭碗,甩掉乌纱帽,也不与贪腐者同流合污,其高洁品格和为官做人,应该是得到了其祖辈正考父为官做人品性的嫡传,是对祖先优良传统的继续发扬,也是孔门优良家风的代代相传的体现。

  孔子辞去朝廷高官职位,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宣传周礼、倡导和平、主张仁政的艰难之履。谁知孔子这一走,离开鲁国竟达14年!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因屡屡碰壁遭挫,其从政的心理由强变弱,直至心灰意冷,最后只好回到学问途中,回国后,抓紧宝贵时间,从事古文献整理和教学工作。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诗经》《周易》《尚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书籍,都与孔子当年走下行政岗位后,下苦功夫进行整理与教授弟子有关。

  在今人的心目中,孔子可能就是一位“夫子”,一位“圣人”,亦或是一位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一位大思想家,全国各地孔庙、文庙就是人们纪念他的场所。但我们从孔子短暂而辉煌的从政为官生涯中,还是可以读出他作为“圣人”之后的为政能力与正直谦逊的为官为人品格,这与他继承了祖先正考夫的为官品德是一脉相承的。

  从正考父到孔丘,孔门一脉,为华夏文化作出了多方面多层级的贡献,需要我们去加以研究挖掘、传承弘扬。其在吏治文化方面的表率作用和思想贡献,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篇连载完)

  束有春

  2025年7月3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