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会谈在当时称为“会盟”。
鲁国与齐国的会盟地点是夹谷,当时属于鲁国境内,就在今天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赣榆境内。这一年是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
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会盟行为根本不需要经过周天子的同意批准,更没有第三方在现场见证调停,所以经常会发生冲突意外,所谓会盟,实际上也是双方实力的一次面对面展示与较量。孔子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可能因为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齐国人已经跑到鲁国的土地上来会盟了,鲁国必须在人员匹配上要与齐国相等对应,在外交礼节上不能占下风。就这样,孔子被鲁国国君临时由大司寇任命为“摄相事”,相当于临时代理宰相,陪同国君参加会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已经是宰相身份了,孔子就要进一步考虑周全,外事无小事。他向鲁定公进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意思是说,在外交上,应该采取“文事武备”“武事文备”的策略。换言之:枪杆子、笔杆子“两杆子”一个都不能少。两国会盟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文事”,但孔子向鲁定公建议:“请具左右司马”,让鲁国负责军事打仗的左右大司马们都到谈判场,做好随时调兵准备,以防备不测。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战场上解决。
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
在夹谷盟会上,齐国虽然有宰相晏婴晏子到场,但晏子的智慧、气场与孔子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外交礼仪上的斗智斗勇,包括现场应该奏什么音乐,诸侯盟坛的高度应该符合什么等级,双方盟主如何登坛站位,等等,孔子都心中有数,因为孔子熟知周礼,腹有诗礼气自华。虽然是两国国君之间的外交活动,但现场节奏程序完全被孔子掌控了,按照孔子的思路完成了这次不同寻常的两国头脑高层会晤。
齐景公当时就“惧而动”,感到害怕。为什么呢?“知义不若”,即知道齐国在礼义文化等方面不如鲁国,这时他才慨叹认为,孔子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孔子是“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责备晏子等一帮群臣是用“夷狄之道”来“教寡人”,可恶!可恶!
齐国本以为通过会盟能够打压一下鲁国强大的势头,但却“得罪于鲁君”,把日益强大起来的鲁国给得罪了,如何是好。为了表示友好和“谢过”道歉,齐景公听从有司建议,归还了以前从鲁国侵占的汶阳、龟阴、郓这三处土地。
孔子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使鲁国领土更加完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会盟”。
通过夹谷会盟,齐鲁两国开始结成联盟,以共同对付日益强大、准备北上争霸的吴国。
束有春2025年7月3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