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生官宦世家,年轻时的孔子就显示出领导才能,并且是从基层多岗位煅炼上来的领导干部。
他曾做过季氏的“委吏”(主管仓库的小官),当过“畜蕃息”的农牧业官员。一直到了51岁时,孔子才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相当于当上了现在的中等地级市市长。
在“中都宰”岗位上,他的工作非常出色,用传统文化周礼来教育管理百姓,很快使中都这个地方出现了社会秩序井然,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康的太平景象,中都成了鲁国名声在外的全国先进地区。那时有没有“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口号,不得而知,但出现“四方皆则之”的史实是被史书记载下来的。
鲁国其他各地都跑到中都来参观学习取经,向孔子讨教执政经验和理念,孔子俨然成了政绩突出、有理想、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并且,孔子也很快得到了国君的提拔重用。
其实,孔子也就在中都这个地方工作了一年,就出工作业绩了。他的工作业绩取得,绝不是靠卖土地、招商引资、吃子孙饭来取得的,而是主要靠教化手段,靠周礼,实行仁政、德政。他早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同时,加大对不遵守周礼行为的惩处力度,尤其是对于偷盗行为、买卖短斤少两行为进行打击,绝不手软,他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把人性向善的方向、向知礼守规矩的方向引导。
孔子因政绩突出,很快就被鲁定公提拔到朝廷当官,参与国家管理。任命他为鲁国的“司空”,相当于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实际管理的范围还要大。后来没多久,因工作能力强,领导有方,孔子又被提拔升任为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系统最高行政长官。
鲁国国君重用孔子,本国人民很高兴,但邻居齐国的领导人却有点坐不住、感到不安了。当时齐国有一位大臣名叫黎鉏的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发展下去,肯定会对我们齐国造成威胁,“其势危齐”,怎么办?于是齐国要先发制人了,提出要与鲁国在“夹谷”这个地方举行两国首脑级会谈。
鲁国因重用孔子这样的人才,让他在国家层面开展工作,竟使邻国感到恐慌紧张,这一点也再次说明,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太重要啦。
束有春2025年7月2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