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父亲叔梁纥是位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的人物,曾官至陬邑大夫。

  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叔梁纥还是位大力士。他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孟氏家臣秦堇父三人,在当时有“鲁国三虎将”之称,是远近闻名的豪杰之士。

  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孔子是在他父亲72岁、母亲18岁时,因“野合”而来到人世间的。

  70多岁的男人照常有生育能力,孔子父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说明古人的饮食没有受到污染,吃的都是绿色有机食品,更说明,叔梁纥作为当时的体育健将和豪杰之士,身体素质是一流的;作为鲁国三虎将之一,赢得少女粉丝颜徵在的芳心也是顺理成章的。叔梁纥,颜徵在,英雄爱美女,美女爱英雄,双方不顾年龄差距,两颗心合在了一起,最后有了爱情的结晶:孔丘。

  孔子为什么叫“孔丘”、字“仲尼”?应该有两种原因。

  一是老将叔梁纥与少女颜徵在野合后,少女竟然有身孕了,二人来到“尼丘”这个地方的庙宇中祈祷,希望小宝宝能顺利诞生,将来能健康成长。孔子出生后,就用“尼”“丘”二字,分别作为宝宝的名和字,以表纪念,以表对神灵护佑的不忘。

  第二种解释是,孔子出生后,头颅较大,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凹下去很明显,形成“圩顶”。用今天的医学术语,实即是婴儿头顶的“囟(xìn)门”形状大,头顶像个小丘壑,所以取名“丘”。因为是排行老二,属“仲”字排。

  从孔子名丘字仲尼来看,应该是第一种、叔梁纥与颜徵在二人为纪念“祷于尼丘得孔子”较为妥帖合理。

  可能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吧,孔子也是长得人高马大,身高九尺六寸(约合今天的1.9米以上),当时就有“长人”外号。在今天来看,孔子如果进入篮球队打中锋或前锋,肯定是灌篮高手。孔子也很有力气,臂力过人,与他父亲叔梁纥一样,也是位大力士,曾经用双手托住即将倒塌的城门,让别人安全撤离。

  也可能是父母亲之间年龄差距较大的优生学原因吧,孔子出生后,从小就显得极为聪明好学。在与小朋友们一道做游戏时,他经常“陈俎豆,设礼容”,对祭祀时的仪礼形式很是具备天赋异禀,陈设香案,摆放祭器供品,一套动作,是像模像样,像小大人一样老成。

  鲁国是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地。虽然历史已进入东周的春秋后期,周王朝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现象,诸侯国纷纷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礼仪僭越、相互攻伐现象时有发生,但在鲁国,仍然是周礼保存得最多最完备的诸侯国。诸如婚丧嫁娶、祭祖祭神祭拜天地、朝会等一套礼仪程序都还保存着,祭祀场所太庙等还保存着。

  在这种浓郁的古代礼仪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孔子,在年轻时就对周公姬旦十分敬仰,对周公制定的周礼十分感兴趣,情感上十分投入,所以他平时就喜欢琢磨周礼的内容要义,“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进入太庙,向那里的住持和工作人员讨教这、讨教那,是古代勤学好问的典型。孔子因为对周礼的入迷、对周公的崇拜,有时还会在梦中经常梦见周公。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做梦梦见周公,就怀疑自己是不是衰老了,那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的感慨,就是说明。

  面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动荡现象,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朝纲不振、周室衰微现象,孔子后来反复向全社会呼吁,要“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周礼”。

  孔子希望通过周礼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当然,孔子更希望能通过进入仕途官场,能有一个像样的政治平台,以便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束有春2025年7月2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