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留都南京“六部”国家机器一直在运转着

  明王朝中央政权机构自永乐十九年从南京迁都后,现又由北京回到了南京,回到了自己的老巢,回到了自己的娘家。留都南京的“六部”从这一刻起,不仅充分发挥出了“备胎”作用,而且国家机器的功能被全部彻底激活,由原来的替补队员成为投身沙场的锋线队员。

  在朱由崧弘光政权任用的这些大臣中,如史可法、高弘图等,原先都是“南京六部”官员,现在朱由崧再给他们加官晋爵为“大学士”头衔,让他们在明王朝半壁江山沦陷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为他朱姓王朝卖命,希冀挽回残局,这也是官场惯例。而事实上,南京“六部”官员一直都在关注国家命运与前途,关注国计民生,这里有个典型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早在崇祯元年(1628),秦中即今关中地区就出现以闯王高迎祥、李自成为首的“流贼”起义造反现象,其波及范围已经到了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明朝政府军虽然不断镇压,双方互有伤亡,但农民起义造反的火势不仅没有扑灭,且愈烧愈烈。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前后,河南又出现大旱灾、大蝗灾,出现“人相食,民间藉藉”的凄惨现象。但是,朱明王朝仍不顾百姓死活,对农民起义造反现象不加以深入的社会原因分析,不从社会制度上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只是一味地继续“耗天下以肥王”,不仅在京城的皇室们整日过着奢靡生活,各路朱姓分封的侯王更是如此,从而更加致使民怨四起、起义造反现象日益加剧,明王朝已经出现岌岌可危、国祚将逝的末日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当时身在南京的兵部尚书吕维祺这个人,主动放弃在家公休时间,前往洛阳,对福王朱常洵晓以利害,希望他不要整日“闭阁饮醇酒”、惟“妇女倡乐”是好,要关心体察民生疾苦,开粮仓赈灾济贫,促进社会稳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但朱常洵“不为意”,根本不把身在南京的兵部尚书吕维祺的话当回事。这样一位不关心民生疾苦、又听不进良臣忠言的王爷,最后只能落得在洛阳被杀、其王宫被大火焚烧“三日不绝”的下场。

  这件事也再次告诉我们,留都南京的“六部”官吏们,他们始终处于国家政治的前沿,他们时刻在关心着国运民生。现在,朱由崧来到南京,在原先由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呆过的明皇宫继续升帐建牙,并且有一直运转着的“六部”职掌和人才班底,朱由崧将明王朝进行下去,撑起明王朝的南半壁江山,直至“中兴”,应该是有基础有资本的。崇祯虽死,明王朝未亡,历史在那一刻留下了真实写照。

  留都的重要功能,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确保有后路、有退路、有回旋余地,确保国家机器能够得到正常运转。当年朱棣虽然迁都北京而把南京作为留都并一直保持着“六部”建制,或者说明王朝从朱棣那时起,就一直让南京享有留都的副政治中心地位,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天在北方出现难以逆转的危机时,南京这个留都的作用可以及时跟进补上,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能够保证正常运转。仅此可见,朱棣当年的决策是何等英明,又是何等的具有远见卓识!(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