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明王朝277年历史在南京落下帷幕
面对紧张的战事和极其严峻不利的危急局面,作为皇帝的朱由崧经与众大臣商量合议,在战略上进行了部署和分工——
马士英仍然去凤阳督办军务,因为凤阳是明皇陵所在地,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所在,必须确保不能丢失,不能再遭破坏;
史可法仍然以扬州为中心,“督师江北”,防止清军过长江;
将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即合肥)作为江北“四镇”,分别由四位“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为司令官长官,具体负责军事防务和战事指挥。
南京作为明王朝政治、军事的核心地位再次得到显现,历史让南京这座朱元璋于1368年确立的都城再次走到了决定明王朝命运赓续的前沿。
然而,遗憾且令人扼腕的是,朱由崧虽居皇位,但其秉性闇弱与耽于酒色声伎的纨绔本色并未改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挽救国运当中,最终在内部不团结、前徒倒戈、外部由清军强大攻势面前,还是难以成就“中兴”伟业,难以使明王朝起死回生。
为了感谢马士英将他从淮安迎接到南京、中途又在仪征给他接风洗尘压惊,朱由崧后来又把马士英召回南京,将他擢升为兵部尚书,并委以重任,让他在自己身边工作,同时负责都城南京的巡阅及长江防线军务。但是,马士英与被他提拔重用的阮大铖等人根本不把国事放在第一,不以国家命运为己任,在国难当头时还趁机卖官鬻爵,发国难财;同时排斥异己和贤能之人,致使朝廷内部党争不断。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矛盾加剧,文武官员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不能同仇敌忾。加之左都御史刘宗周等人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而辞官还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弘光小朝廷动荡摇晃。这些都充分说明,弘光政权难孚众望,缺乏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还不能形成合力来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这大明王朝的江山还能苦撑多久,明朝的军队还能打多久,确实是个棘手问题,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可能已经成为死结了。
这时,弘光政权又发生了内讧,主要因“北来太子”事件而引起。当时有一个叫王之明的人,诈称是庄烈帝即崇祯皇帝的太子,来到南京要官要职,最后被下狱惩办。
弘光二年(1645)三月,被朝廷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长江上、中游军事防务的宁南侯左良玉,早已有对现朝廷不满的心念,在部下怂恿鼓动下,以救“太子”为名,在武昌举兵造反,顺江而下,直逼京师,要求弘光帝“清君侧”,诛杀奸党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虽然在途中病死,但诸将秘不发丧,由左良玉儿子代立,继续顺流而东,向南京进军。阮大铖、总兵黄得功等只得尽撤江北劲兵,帅师抵御,堵据上江。
弘光政权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军事力量,再自相残杀一番,致使内损严重,江北防线空虚,给清军顺利南下提供了大好机会。
五月己丑,清军在血洗扬州城、史可法壮烈殉职后,强渡长江,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南京城眼看不保。
弘光帝朱由崧只得趁夜色逃出皇宫,逃离南京。他们先是来到了今天安徽境内的太平县,那里是四镇总兵之一的黄得功地盘;后又逃到芜湖,最后还是被清军活捉。朱由崧被清军押回南京,到了九月,又被清军押送到北京。
清军过江后,于五月丙申日至南京城北,这时出现了非常令人沮丧的场面:在南京的明王朝“文武官出降”,不得不去迎接多铎率领的清军到来。存在一年多的朱由崧弘光政权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始建都城,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诞生,现在,又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衰亡。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首都,又扮演了由陪都到首都的角色转变,明王朝的开幕与闭幕都在南京完成。在南京建立的明王朝,在经历了277年南风北雨之后,最终还是在南京落下了帷幕,这也算是一种善始善终吧。
明王朝先后定都在南京—北京—南京,共传13世,历经18帝,享国277年。在南京皇帝任上的先后有四位,他们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由崧。弘光帝朱由崧虽然在位时间仅一年多,但也应该享受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同样的香火血食待遇,他们都是大明王朝在南京金銮殿上指挥过江山的封建皇帝。(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