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熠熠,金风送爽,又到一年七夕佳节。各色装饰攀上街头巷尾,温情祝福纷至沓来,花店迎来“爆单时刻”,朋友圈“秀恩爱”的动态不断上新……“七夕”历经千年时光洗涤,却依旧流淌着让人动容的光辉,此时正以明月清风作媒,邀我们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约”。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蕴含着劳动人民最朴素的心愿。《诗经》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观测牵牛星和织女星,并将天象变化与农耕时序联系起来。到了汉代,七夕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习俗的民间节日,但其核心是“乞巧”而非爱情。伴随着朝代更替和社会发展,“喜蛛应巧”“穿针乞巧”等风俗逐渐成形。《荆楚岁时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值此时节,女子们月下穿针、陈列瓜果,祈求织女赐予一双巧手。这种向天祈愿的行为,展现了农耕社会对“女功”的重视,也是劳动人民渴望以劳作创造美好生活的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
“鹊桥”故事代代相传,传递着中国人的浪漫情怀。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也是七夕节庆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鹊桥相会的故事里,既有一见倾心的珍贵,也有生死契阔的勇敢,更有年年相见的恒久。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涵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情怀。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期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守,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向往,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悸动……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以“鹊桥之恋”为题材,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个美丽的传说,但对于忠贞不渝、跨越阻隔的爱情的赞美与向往却从未改变。这份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串联起七夕的璀璨星河,闪耀着令人遐想的光芒。
“浪漫经济”水涨船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当下,七夕佳节的美好并非仅限于虚无缥缈的传说,也成为了激荡起“浪漫经济”、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高级餐厅推出限定烛光晚餐,甜品店制作心形精致糕点,外卖平台上线情侣套餐,首饰、化妆品、奢侈品、香水等送礼属性强的商品迎来销售高峰,线上各种七夕限定礼盒成为商家节日标配。各大旅游景区推出七夕主题灯会、情侣套票优惠、约会打卡挑战,短途浪漫旅行预订数据飙升,酒店订单量持续翻倍,“浪漫经济”的账单持续繁荣……爱情消费的购买力和吸睛度不容小觑。这场题为“浪漫”的消费盛宴生动注解了中国经济市场的庞大内需潜力,也彰显出人们愿意为情感、为文化、为体验、为服务认同付费的消费趋势。可以说,七夕所拉动的“浪漫经济”,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助推经济发展成功实践的“活样板”。
佳节至,秋风起,让我们携手品味穿越千年的文化韵味,找寻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自信,参与一场蓬勃的经济活动,让七夕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连古通今、释放魅力、温暖人心。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赶趁佳节至 共赴“浪漫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