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不会拒绝晚熟的稻,而绿茵场也不会拒绝坚持的人”,近日,这句从“苏超”赛场火爆出圈的解说词,在央视新闻抖音平台收获了9000多条真挚评论。当39岁的淮安“村书记”球员戴虎踏上赛场时,解说员洪超以“左手分秧苗,右脚传希望”的精准描述,将一位中年球员的绿茵坚守与乡土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无数平凡奋斗者的内心共鸣。

优秀体育解说应是“文化的引导者”。洪超的解说之所以能持续“出圈”,正在于其兼具专业解说与人文关怀。他不仅能读懂球场战术的瞬息万变,更善于捕捉球员背后的深情与热情。面对戴虎这样在绿茵与田垄间来回奔波的“晚熟稻”,洪超以“种田”为喻,巧妙点出一个乡村孩子对于足球的热爱与梦想。这样的解说已经不单是简单的赛事播报,而是一种叙事的艺术手法,让所有观众意识到,足球的意义远不止于赛场上的胜负。在另一场解说中,他将球员与球迷比作“齿轮与链条”,形象揭示竞技体育的深刻内涵,当个体的拼搏与集体激情相互交织时,竞技体育的精神才真正显现。

“哎哟”让情绪共振。洪超解说中标志性的“哎哟”惊叹,看似朴实,实则是情绪价值的精准释放。每一次猝不及防的“哎哟”,都对应着赛场上一次奋不顾身的滑铲、一次精妙绝伦的过人,或是一次力挽狂澜的扑救,是最即时、最本真的情感反馈。这种共情式表达,能够拉近观众与赛场的心理距离,让观赛体验从“旁观”转变为“同在”。观众在评论中高频提及的“太有感染力了”“跟着解说员一起紧张”“这声‘哎哟’喊到我心坎里了”,也正是情绪价值被接收和认可的有力证明。

苏超给了每一位热爱足球的人追逐梦想的舞台。苏超赛场本身,就是拼搏精神最生动的舞台。球队以江苏13个城市命名,“散装”文化的融合,让比赛成为城市精神的集体表达。据统计,这次“苏超”参赛人员绝大部分是社会各方人员,500多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只有20余名。球员年龄最大40岁、最小16岁,他们中有像戴虎这样的“老将”,亦有被称为“小孩哥”的年轻力量,年龄跨度背后,是不同人生阶段对热爱的共同坚守。此外,5月以来,“苏超”的“足球+”效应撬动江苏全域消费增长,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各地奋力拥抱足球夜经济,带动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印证了群众对高质量草根体育的期盼,也证明了当体育扎根生活,便能推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田埂守望每一株稻穗的成熟,绿茵场拥抱每一份不熄的热爱,“苏超”联赛与“洪超们”充满温情的解说,诉说了39岁的坚持和少年人的锐气,共同织就了一幅体育回归人民、竞技拥抱生活的生动画卷。

供稿:东双沟镇(万晓艺)

编辑:陈 霞

审核:刘军波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洪声E评” 网络评论大赛 · 目录#“洪声E评” 网络评论大赛上一篇洪声E评 | “媒体担责”赋能网络治理下一篇洪声E评 | 以光影铭记历史 以热血传承精神阅读原文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洪声嘹亮向上滑动看下一个洪声嘹亮赞分享推荐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

原标题:《洪声E评 | 田埂不拒晚熟稻》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