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不仅在书法理论上造诣很深,而且《书谱》是我们学习今草(小草)的很好范本。孙过庭在《书谱》中所阐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对学书者教育启发很大。从《书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孙过庭的为人。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孙过庭是怎样一位受人尊敬和崇拜的书法大家。

一、   孙过庭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书法教育家

孙过庭对学书者可谓有求必应,和盘托出,心中想到的都是如何使学书者学好书法,如何少走弯路,在《书谱》中多处都有体现。

孙过庭云:“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由此看出,孙过庭真心实意帮助学书者,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和盘托出奉献给学书者,使学书者见到这些论述即可心领神会。相比之下,有些有书法功底的书家,很少对人讲授要领,不愿意把自己书法技艺传授给企求学书者。

孙过庭又云:“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接着孙过庭又云,“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孙过庭人品的高尚。通过自己对求学者的传授,使学书者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无私奉献精神吗?

孙过庭无私奉献,处处关心学书者的精神还体现在编写《书谱》的选材上。孙过庭云: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 孙过庭认为对那些奇谈怪论,诡辞异说,容易误导学书者的不是《书谱》所要收集的,现在要阐述的都是对后学者有所裨益的,再次体现出孙过庭心中装着的是广大书法学习爱好者。

二、   勤奋好学和谦卑精神,造就了孙过庭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孙过庭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孙过庭勤学苦练书法二十余年,还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入木之术,但是从未间断,继续临习。这样刻苦勤奋精神和谦卑态度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作为后学者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何况书法学习永远在路上,书法学习永无止境。

孙过庭认为只有心不厌精 ,手不忘熟,方能达到心手相印之境界。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自我进取的过程,只有知道自己不足,才能不断去学习,不断地去探索书法的奥秘,绝对不能有自满情绪。正如孙过庭所指出的:“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只有自己总是觉得不足的人,才会有不断进取之路 ,在书法学习上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孙过庭的谦虚还表现在:对自己所述的一些内容总是认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后来者不断完善补充。如孙过庭云:“夫心之所述,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孙过庭把自己多年研究的书法技法理论总结出来供学书者思考体验。对于未尽之处,还有待于后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孙过庭是何等的谦卑,在《书谱》的最后部分,孙过庭又云:“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孙过庭将自己终生奋斗体验出来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书法学习者,而且很谦虚地声称我的著作或可作为后学者参考 ,充分显示一位书法大家是何等的谦虚。


三、   秉持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态度

《书谱》的形成过程就是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过程。体现出孙过庭对后学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一点在《书谱》中多有涉及,对此,我作了一些梳理。

孙过庭云:“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孙过庭对于那些华而不实,阐述不出内涵其理的不予收录。

孙过庭又云:“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孙过庭对这些好坏混杂,另创异说,不益于书法学习的也不取用,体现出孙过庭治学严谨的态度,宁缺毋滥,使《书谱》真正成为高境界高水平的传世之作。对后代学书人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体现出一位书法大家对书法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也是对后人书法学习高度负责的态度。

四、   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敬仰贤者、卑视庸者

孙过庭对有真才实学之贤人十分敬佩,倍加崇敬,而对那些徒有虚名不学无术之辈,痛加批评和卑视,戳穿其伪学者伪贤人的醜陋面目。

孙过庭云:“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凌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毫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孙过庭无情揭露这些假学者,不学无术之辈是怎样混迹社会的,而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之贤者,孙过庭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倍加欣赏,如孙过庭在《书谱》中云:“夫蔡邕(蔡文姬之父,字伯喈)不谬赏,孙阳(伯乐)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伯乐相马,蔡邕识音这是与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而具有高超的鉴赏水平和判断能力分不开的,如果凡夫俗子都能鉴赏出来,那么,蔡邕、伯乐这样的贤士就不值得称奇了,也没有必要推崇了。我们要崇敬的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贤人,对那些徒有虚名,不学无术之辈予以鄙视,更不要被他们误入歧途。

五、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评价鈡张与“二王”

评论者认为子敬(王献之)不及逸少(王羲之)就如同逸少不及锺繇 和张芝,对此,孙过庭有自己独到见解和不同看法,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指出的,评者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百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孙过庭认为:王羲之与鈡张之比,只是专博之别。锺繇隶书称奇,张芝草书为妙,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而王羲之二美都能兼而有之。故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总的看来,彼此各都有短长,而王羲之与王献之相比,王羲之要高于王献之,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事为证。“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王献之自惭不如父亲,由此可见,孙过庭对唐以前书法“四贤”( 鈡张与“二王”)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不是人云亦云,他的评价是建立在对事实的具体分析之上,不带有任何主观臆想和猜测。孙过庭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令我们很好学习和效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孙过庭是一位人品高尚的书法教育家,将自己毕生所掌握的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技法和盘托出,无私奉献给他所钟爱的书法事业和书法爱好者。孙过庭是自唐代以来,伟大的书法理论家,是勤奋好学不断探索书法奥秘的楷模,也是一位求真务实客观公正的书法鉴赏家,孙过庭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作风都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孙过庭撰写的《书谱》是留给后世极其宝贵的财富,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学习爱好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