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实则是只喊口号“唱空城”,工作上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贯彻落实没有下文。
拈轻怕重“做样子”是“躺平式干部”的另一突出表现。
还有一类干部的典型特征是“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混日子”。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发文章《看看这些不推不干的“躺平式干部”》,揭露了“躺平式干部”众生相。
文章表示,对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推拖绕式“躺平”、偷奸耍滑式“躺平”、担心问责式“躺平”和未老先衰式“躺平”等问题,采用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咬耳扯袖,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对于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绝不能听之任之,要充分运用监督作用,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
文章指出,应选任一大批“干将”“闯将”,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没有市场。
全文如下。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干部以非常之力决战决胜艰巨任务。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不主动担当作为,缺乏信心与斗志,面对任务左躲右闪,直接“躺平”,被群众称为“躺平式干部”。
“躺平式干部”众生相
“躺平式干部”有几副面孔?
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的不良风气正在逐步扭转。但在一些基层干部中潜伏着一股“躺平”的暗流,值得警惕。着眼于具体表现形式,“躺平式干部”主要有以下几幅肖像“简笔画”。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工作要求时,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实则是只喊口号“唱空城”,工作上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贯彻落实没有下文。
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西部地区某干部反复强调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提要求“口号响当当”,“反正该做的批示我批了,该开的会我也开了”,典型的不尚实干尚空谈、召开会议当落实。
有的干部“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靠“表演”,面对群众诉求满口承诺,开的却是空头支票,害得群众空欢喜一场。“接待时热情无比,让人暖心,询问进度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寒心!”
再比如,遇到某突发事件后,涉事部门和单位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表态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但往往是“火箭回应”后就没了下文,或者依然我行我素。这种“表面上办”,其实只是“做给你看”,目的是“赢得你赞”,至于实际成效,却是“稀松散漫”。
拈轻怕重“做样子”是“躺平式干部”的另一突出表现。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比如,认为没有“实权”的部门是“清水衙门”,嫌弃偏远地区环境差,感觉干脏活累活“有失身份”,等等。
有的干部长期坐在办公室以“遥控指挥”接“烫手山芋”,了解情况主要靠下属汇报、部署工作主要用电话通知、考评工作主要看下级报告,极容易导致工作安排脱离实际。
还有的干部表示,自己单位一位领导对于有经济补贴的工作比较上心,对其他日常工作积极性比较低,经常做甩手掌柜。
还有一类干部的典型特征是“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混日子”。
有群众反映,有的干部平常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
有的干部年近退休,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如东北某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在被调整到服务中心后,就自认为退居“二线岗位”不用继续努力,于是把心思全用到了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学习教育请假缺席,重要会议副职代劳,政策落实不闻不问,最终放松警惕滑向腐败深渊。
更有甚者,守着条条框框办事,作风拖沓、不重时效,把“遇到问题按兵不动、能拖一阵是一阵”奉为工作哲理,对限时办结的工作不按时限办理,对重大事项推动、落实不力。某地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就以机构设置调整等为由,生生拖住了某国家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3年多,导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项目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些基层单位存在一种怪现象:有的干部面对“老大难”“硬骨头”,只想当“太平官”,选择一“走”了之。
如,面对两家餐馆违规修建的钢架棚,中部地区某街道办工作人员收到上级指示后,担心采取强制拆除措施引发矛盾,没有及时处理该问题,导致违规现象持续长达6年。
又比如,东部地区某市林业局局长李某某在任职期间,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甚至在工作人员已经做好调查摸底等相关基础工作、多次请示汇报的情况下,仍然振振有词:“这项工作容易引发争议,我们不要积极推动。”最终给当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此回避矛盾“绕弯子”,完全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
一说起不批不干当“陀螺”,西部地区某县委书记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办公桌上每天都有一尺多高各种各样的报批件,“满场都是带球的,就是没人愿意射门进球,全部推给一把手”。一些地方和部门无视群众诉求,以领导批示为风向标,主要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狠抓落实,主要领导不怎么重视的工作就选择性忽视,乃至出现领导不批示就不干工作的问题。领导没有明确要求、没细化实施办法,干部就“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
如,中部地区某市民发现小区湖畔绿道栈桥护栏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前后向区里和街道投诉反映了一个半月时间,没有任何回音,直至其向市领导写信反映被批示后,施工人员才来到现场对倾倒护栏进行更换维护。
“怕得罪人、怕出问题、怕担责任”,某市一位干部举例说,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当地每个乡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而建污水处理站就要涉及土地报批,且很多位于基本农田附近,审批程序复杂,短时间内很难批复,“干或不干得算账。”
有的干部面对高风险领域工作一推六二五,甚至临阵脱逃。如面对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中部地区某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不服从组织安排、调度,对单位多次催促其返岗的通知不予理睬,甚至将手机设置成勿扰模式。不难看出,这些干部遇到存在有些制约条件的事情就谋划不靠前,徘徊不定、畏首畏尾“挑着干”。
此外,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有一类“不廉不勤,贪了也不干”的干部,更令人愤慨。如,西部某县住建局供排水管理科原总工程师柳某某从“不收钱不办事”,再到“办不办事都收钱”,收受160多名管理服务对象的礼金达140余万元。某民办幼儿园负责人为办理临时建筑规划许可审批手续送给柳某某4000元,后该手续一直未予办理。在谈及为何未办事也收钱时,柳某某却说:“我在那个位子上,别人总有事要来找我的。”这类干部还给自己找补:“没给办事,就不算权钱交易。”
“躺平式干部”以虚字当头、空字挂帅,损了形象、伤了民心。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负责、不作为,必将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抓落实打了折扣,甚至失去方向产生偏差。此外,“推一下动一下”,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能者多劳懒者闲”的现象,致使大量人力资源闲置难以形成合力,进一步拖延了办事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职权职能的正常发挥。长此以往,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一些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解决,最终致使群众叫苦连天。
看似无欲无求,实则各有盘算
放弃干事创业选择“一躺到底”,既影响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又容易滋生不正之风。追本溯源,一些干部“躺平”心态的产生有着诸多因素。
“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中部某县一名乡镇干部直言,“拖字诀”有时在基层很有效,但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基层的事面广量大,各种状况层出不穷,许多问题扛过一阵、拖上一阵,避过风口浪尖,多半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躲过观念当作是明哲保身的法则,抱有“我不贪不占,不吃拿卡要,你能怎么着”等心理。
一些奉行“躺平”主义的干部认为“笑贪不笑懒”,社会上对“躺平”有一定宽容度,自己就懒得怡然自得、心安理得。
有少数干部自我意识比较强,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一般化,有利的抢着干,不利的绕着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小富即安、小成即满,裹足不前。
还有的干部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不干总有人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就扔下铁锤拿灯草——拈轻怕重。
此类思想一旦作祟,“躺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职权扯不清,宁可不揽功。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未能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导致个别部门“事扯不清”,职责运行边界模糊造成干部谁也不敢贸然“揽事”,当部门“罪人”。“有的部门在改革中因业务指导、行政复议的条块分割造成职权交叉、监管推诿。”一位基层干部对此十分无奈,只能“被迫”选择“躺平”。
此外,有些地方权限还未下放到基层,相关责任已经提前“安排”到位,让基层干部不敢担责。有基层干部说,只要有人顶在前头,这事就与我无关,谁也不愿当“接锅侠”,不如“躺平”,反而太平。
审视种种“躺平”现象背后,还折射出一些干部想用套路掩盖个人谋划不足、能力不强的事实。“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习惯于下命令、被安排,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能适应新环境、新挑战,无从下手,只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谓是能力不够强,只好套路凑。知识储备长年不更新,认知和见识停留在记忆中,遇事凭感觉,张嘴就露怯,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业务素养欠缺,职业水平与岗位要求差距明显。“乡镇工作千头万绪,跟着套路走,工作不费脑。”个别乡镇干部把此类工作法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工作看起来“充实”,但举措是否到位、实效如何却不在考虑中。
“看看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到时候借鉴借鉴,抄抄作业,我们也能到中等。”偷懒抄作业,不愿去争先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习惯于等靠要,面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不会“马上就办”,而是缓一缓、等一等,“等”别人工作完成得差不多了,然后“靠”打友情牌或其他方法,“要”别人的经验做法和劳动成果。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自己往上走无望,“一眼看到了头”,失去进步的动力,于是乎抄着别人的作业,不思进取求“躺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选任“干将”“闯将”,让混日子没有市场
历史的契机、时代的重任,迫切需要干部队伍冲锋陷阵、能征善战。在新时代的前进征途上,应选任一大批“干将”“闯将”,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没有市场。
以思想破冰引领精神提振。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从“躺平”中“起身”,须捧一颗滚烫初心奔赴信仰高地。要有干事创业的情怀,摒弃“工作分好坏、干事论大小”的思维,让情怀转化为党员干部担当干事、为民办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对待群众要有真情实意,以心换心,把群众的事当自个事,攀“穷亲戚”,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对其切身利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要有争先创优、破局前行勇闯的精神,克服守旧观念,突破固有模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不给后人留麻烦,不给单位留骂声。
以正向激励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这激励那激励,用好干部最给力。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呼唤锐意进取的“闯将”,而不是出工不出力的“观众”。坚持一线识别干部,鼓励各级组织积极评选担当作为的先进模范,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干部评价,让真正有担当有作为的基层干部能够在考评中脱颖而出。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拔重用长期扎根基层、踏实苦干、贡献突出的基层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者上,让不担当不作为者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交叉考核、检查和评比,让每一次考核结果都得到切实的运用。
以精准问责推动责任落实。有的放矢,不枉不纵,才能维护问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拼搏。加强日常监督和警示教育活动,对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推拖绕式“躺平”、偷奸耍滑式“躺平”、担心问责式“躺平”和未老先衰式“躺平”等问题,采用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咬耳扯袖,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对于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绝不能听之任之,要充分运用监督作用,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执行不力等问题,把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反馈的问题整改结合起来,列出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到位。
以容错纠错护航创业热情。容错纠错机制是锐意进取干部的“定心丸”,也是改革创新者的“保护伞”。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责任判别和认定的标准,明确界定容错范围,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列出具体可以容错情形和不可容错的情形,不一棍子打死,让基层干部能够清晰地知道容错标准,有效消除基层干部顾虑,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容错纠错对于担当作为者的保护,愿意放下包袱,勇敢作为。另一方面,完善澄清保护机制,对被诬告的干部,要予以有效保护,并采取有效方式及时消除负面影响,还其清白;对恶意中伤、诬告陷害基层干部的行为,要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予以曝光形成震慑,切实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
以聚焦短板用力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干部干部,“干”是第一位的。作风好不好,不是看话说得“漂不漂亮”,关键在于事办得行不行。要“充电”蓄力量,砥砺“跑得快”的实干本领,学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提升专业素质和破解问题的能力,针对基层干部的知识盲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系统化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干部愿出力、会出力、善出力。同时,干部的“面子”来自为群众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的成就感,要让干部在敢于向问题叫板、赢得群众叫好中获得干事动力,将“要我改革”变成“我要改革”,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桩桩捋清楚、一件件落实好。要有上手的能力、务实的作风,干在工作第一线,置身矛盾最前沿,推动解决“进展缓慢”“项目趴窝”等难题,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