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百强县”第四位,但对比“名满天下”的昆山、江阴等地却显得如此“低调”。
更鲜为人知的是,常熟是江苏第一个县级市,经济实力曾遥遥领先,一度有可能成为地级市,那为何又“泯然众人矣”?
一、苏锡常“奇怪区划”是常熟“升地”失败惹的祸?
1990年代是属于常熟的时代,其“服装城”闻名全国。
而常熟“升地”计划也是90年代的事。
1996年,泰州、宿迁成功“升地”,然而,常熟却失败了,至今老常熟人仍“耿耿于怀”。
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常熟曾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建制市,其定位也类似长三角的地级市。不过,其存在时间很短。
从老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的标志与常熟市是一样的,显然在这个阶段,常熟市与这些地级市是属于同一个类别。相比之下,邻近的张家港市、昆山市却都是另外一种符号。(图源百家号“小喵奇谈”)
常熟,简称虞,南北朝时设常熟县,此后,数次升降于州、县之间。明代开始,常熟县属苏州府。
常熟解放后,将常熟县城析出,置县级常熟市,属苏州专区。1954年,升级为地级常熟市。1958年撤销地级常熟市,降级为常熟县,由苏州代管。1983年,撤县改市,设立县级常熟市,仍由苏州代管。
据悉,到了90年代,常熟和宿迁、泰州一起努力准备升为地级市,结果只有宿迁和泰州成功。至此,常熟设市的可能性基本没了。
网传,彼时让常熟带领张家港、昆山和太仓成立地级常熟市,当时“电话号码和车牌号都确定好了”,现在苏州用的苏U号牌就是预留给常熟的。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的区号0520,后来也撤了。此后,苏州下辖的昆山、张家港迅速崛起,常熟“泯然于众县市矣”。
常熟“升地”失败的原因,坊间八卦的信息是“江苏做大苏州对抗浙江”——“有说客游说江苏省高层,说江浙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机会就是要依托上海对外产业转移。江苏在面对上海时如果存在多个地级市同时对接,既不适于统一规划,也难以杜绝相互内耗。如果因此干不过浙江那可就‘卡脸了’,毕竟江苏跟上海陆地接壤比浙江可多太多了。所以当时江苏高层明里暗里就不再推动常熟单独设地级市了。”
其次,有传闻称,“当年拟设的常熟地级市四套管理班子主要是原苏州地区的人过去的,但这些人都已经在苏州城区安家,不愿意去常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常熟升地级市的进程。”
不过,另有观点认为,“‘位置’倒是有一定道理”,假设常熟在溧阳的位置,那妥妥“升地”了,江苏西南、“宁杭沿线”就缺一个大城市……
现今,“苏锡常”的“区划问题”屡遭非议,甚至可以说,有一定因素也是因为常熟的“升地”计划。
据此,无锡常州的“奇怪区划”现状就有人归咎于“都是当年常熟‘升地’失败惹的祸”。百家号“城市把脉”发文认为,若当时不准备常熟“升地”,苏南只设四个地级市,以无锡当时的强势,是可以联合常州,从苏州分一杯羹的。“无锡拿无锡县江阴张家港常熟,常州拿武进金坛溧阳宜兴,苏州留吴县吴江昆山太仓,镇江和现在一样。结果常熟升地失败留在了苏州,造成现在苏南的奇怪区划现状。”
二、常熟发展还得依靠上海?
关于上述常熟“升地”传闻,仅作参考!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长三角地区竞争的激烈程度!
不过,自从经过“升地”失败后,“常熟人的心气是弱下来了”。
常熟,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县级市。常熟曾经有多强?
公开资料显示,和昆山、张家港一样,常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的代表。
80年代,常熟碧溪的农民开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的乡镇工业模式,常熟因此成为中国乡镇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碧溪成为“中国纺织名镇”。
1984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碧溪乡发展农副工建成新型集镇》的报道,“碧溪之路”自此走向全国。
1985年5月,常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农民市场常熟招商城。2008年,招商城更名中国江苏常熟服装城,常熟服装城名列全国十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1992年,当时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张家港,响亮提出了“三超一争”的目标。其中一个“超”,就是“工业超常熟”。
常熟除了在“百强县”榜单上稳居第四,其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上,一度和昆山、江阴并列排名第一。
应当说常熟的经济基础十分雄厚,但近年来的发展略显平庸,与苏锡常其他县市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是落后的。
昆山和江阴,中国强县的两个王者,两地形成了“断档式”的第一梯队。
2023年,昆山GDP达5140.6亿元,江阴以4960.51亿元紧随其后,第三名张家港为3435.89亿元,第四位常熟仅达2800亿元。可以说,昆山、江阴同属于5000亿元档,常熟还未达3000亿元档,差距显著。
沙家浜(梅志强/摄)
那么,常熟近年为何“一蹶不振”?
业内认为,“常熟始终缺乏具有前瞻性的产业规划和有针对性的产业链引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地盘被蚕食,在新的环境下发展是有些滞后的。常熟的服装产业应当说“是比较乱的,属于大而不精,套牌仿制多,质量参次不齐”。况且,纺织等高污染行业被行政性搬迁,导致人员流失,而传统制造行业薪资待遇偏低,无法吸引高质量人才。
不过,常熟真正的优势,还是扎根于底层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近年来,常熟也开始走向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除纺织产业外,常熟还集聚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从“纺织城”迈入“汽车城”时代。据悉,2023年,常熟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完成规上产值3030亿,另外新能源、声学产业规模增长均超20%。
当然,“成功不一定全靠自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常熟应再积极些承接上海、苏州的工业转移和经济外溢。
在长三角地区,谁能脱离上海的影响呢?
据悉,常熟是最早和上海联系的地区,以前是上海的后花园,但这几年“失联了”。
这其中就有先被昆山“截胡”之困。
所以,只有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措施,常熟仍然有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至于网上“苏州下辖四大县级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需要撤市设区吗?”之问,网友们讨论得十分热烈,见仁见智。
择一观之:“撤弱市(县)设区,双赢;撤强市(县)设区,或利母城但不利下级市(县)。换一个角度看,强化大都市的思维,仍然是工业化时代规模经济的城市发展理念,而非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自然生态群思想。也许,广泛而非形式化地听听拟撤市(县)的民意,可避免走了弯路邪路。在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地级市与县(市)能否和谐相处,颇多微妙之处。但那种疏离的时代已然远去,苏州市区到昆山的地铁通了,无锡市区到江阴的地铁也通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级市内部更要实现高水平的一体化。单打独斗,只能两败俱伤;双向奔赴,方能合作双赢。”
总之,常熟“升地”失败的确对当地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然而,常熟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共同期许,天下常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