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寄老庵,在北宋和州乌江县汤泉镇,今属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宋代著名人物孙觉所建,位于汤泉惠济寺前西侧,欲以寄身养老,故名寄老,庵成后,一时闻名天下,来访者络绎,许多诗文歌赋留传至今。孙觉生前不曾来此养老,曾一度为僧寺,若干年后遂湮没于榛莽之中,明清时期已称为“古迹”。
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人,进士出身,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是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元脱脱《宋史》有传。①
熙宁九年(1076),孙觉因丁母忧(为亡母守孝)而赋闲在家,入秋时节,偕秦观、僧参寥等人游汤泉,汤泉惠济院主持僧漳南道人(又名显之长老、昭庆禅老)出寺院二十里地,在永宁真相院(地属今浦口区永宁街道)迎接。当天下榻慧济院,安顿好行李,一行人在寺里沐浴温泉,一洗旅尘。孙觉兴致很高,当晚作诗赠东道主人,题为《初至汤泉呈庆禅师》②,诗云:
川谷閟深阻,天时正莽苍。
聊同不速客,来浴自然汤。
茂宰谒休政,道人栖净坊。③
恍如登十地,热恼顿清凉。④
住定以后,孙莘老一行日日游山玩水,晚上则沐浴消乏,不亦乐乎。不久,莘老爱上此地山水之胜,欲筑屋寄老,漳南道人乃为之择地于寺院外西侧废庵之上,二松⑤之下,诛薙草茅,平夷土涂,规以为庵,熙宁十年(1077),庵成,名曰寄老庵。孙觉有诗《显之禅老许以草庵见处,作诗以约之》记述此事,诗作于熙宁九年冬。诗云:⑥
汨汨尘劳不自堪,驼裘鞭马度晴岚。
洞天窅窕清都邃,神水歊蒸翠釜涵。
列岫过霜仍晻暧,双松迎腊正骖驔。⑦
此心久已蒙师指,更许山中为结庵。
漳南道人实际上也是孙莘老的追随者,“此心久已蒙师指”,自然是莘老的谦逊之语,“更许山中为结庵”,才是莘老由衷的感激之辞。弟子秦观为作《寄老庵赋》,详述此建构过程,表达对孙师终身追随之意。
寄老庵赋⑧
或问:“孙先生之游汤泉山也,尝于佛祠之旁,二松之下,诛薙草茅,平夷土涂,规以为庵,曰寄老焉。子时实从,与见其事,愿扬搉⑨而陈之。”仆曰:“唯唯。”
寄老之区,在于汤泉,实为历阳东城⑩之域。山林郁其修阻,水土婉而滋息。风和气平,物无疠疫。其出游也,南则峰峦绵亘二百余里,前望建业之都,却顾项王之亭。龙窟呀其旁出,江漫漫而徂征。东则惠济、真相,二刹相望,殿寝中开,四注修廊,间从游子,于焉相羊,沉燎茗饮,乐未渠央。西则赭乐之前,三井⑪天出。幽毖⑫白浪,明晦如一。旁输有斛,上庇有室。解衣入游,百疾为失。北则瓦梁之河,阴陵之泽⑬,水潦之所聚会,鱼鳖之所充斥,芡菱蒲莼,毛发⑭之富,被及邻国。其入居也,则闭关却扫,反听收视,内外既静,与妙自会。湛乎若玉渊之澄,枵然如槁木之废。其游也,其居也,无所适而非道者,世奚足以识之哉!
虽然,先生方为侍从之臣,充谏诤之官,论思献纳,日不遑给,虽欲复从二三子于寄老之上,未可得也。一旦功成事毕,引年乞身,天子悯之,不烦以政,公卿大夫设祖道供帐于国门之外,酒阕升车,望寄老而归焉,则仆也亦将负杖履而从之矣。
(古图:茅庵)
惠济院,创建于南唐末期(一说南朝梁代),北宋时地属和州乌江县,南宋时更名惠济寺,明朝起地属应天府江浦县。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四《古迹》谓“(寄老庵)在惠济寺西六十步大丘之原”,时荒废已久,该志将寄老庵列入“古迹”,有道理;该志卷十二列孙觉入“侨寓”,却有些勉强,因为孙莘老虽有“侨寓”之心,史料上实无“侨寓”于此之记载。
庵,《中华大字典》谓“小草舍”也。综合有关历史文献,寄老庵坐落惠济寺前西侧,旧有废庵,其地在一大丘之上,丘势坡陁,前有小涧,涓涓而流。寄老庵成,前编细竹以为篱笆,有长松二本,对峙冈上,绿荫掩映,恰似院门。每当泠风自远而至,竹枝摇曳,松梢弄姿,流水潺湲,其音嘈然,如奏笙籁。“巽向而望,自定山转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亘二百里。迅驰而矗立,妒危而恬壮,分秀而取奇,各挟其伎,以效履舃之下。”此为寄老庵所处的环境,语见秦观《游汤泉记》。
绵延数百里山峦之间的一座茅庵,一时成为宋朝东南一带官宦僧侣、文人雅士神往之地,专程或枉道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并留下许多诗文。
北宋著名诗人李之仪⑮应僧友之约,来后见庵内壁上有孙莘老、秦观、刘攽题诗,也作诗一首,题长而兼作诗序,为《真师约过寄老庵,雨不止,两日不得往,小霁辄涉淖以契前约,次其所示韵,庵壁有孙莘老、秦少游、刘贡父诸君诗》,钦慕之情,溢于言表。诗如下:
一接深言一点头,离骚致处未为幽。
不嫌坏路容连步,且欲他年作旧游。
翰墨抑扬虽已晚,林泉栖止会终收。
孤云祗恐元无定,候我归来共此丘。
贺铸曾担任和州管界巡检,汤泉镇属其辖区,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月辞官前一个月,慕名来参观寄老庵,作诗《题乌江汤泉寄老庵》⑯,此时距寄老庵修筑才过了十多年,所见闻皆较为真切。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
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
而予倦宦者,罢日今可数。
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⑰。
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西庵”就是指寄老庵,它掩映于蓊蓊郁郁的松竹之下,薄暮微雨,山雀嘲哳,对于一个“倦宦”者来说,如此幽境,实在令人流连忘返,虽然日夜盼望回到熟悉的京城,怎奈那里沙尘满天泥土没踝,诗人因内心矛盾,怅惘何极!“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反衬出诗人对汤泉山水之胜的由衷赞美。
释德洪⑱是北宋末年一位著名诗僧,写过一首题为《赠寄老庵僧》的诗,看来寄老庵在孙觉死后重归汤泉惠济寺,并有僧人入住,此诗可证:
自怜玉钵双峰信,来访牛头懒比丘。
山色深浓过夜半,月华清亮近中秋。
已欣境胜如龙阜,更觉庵幽占凤头。
梦幻此身犹且在,杖藜投老得追游。
读茆泮林《宋孙莘老先生年谱》,详考熙宁九年后孙莘老行踪,皆不见其再来汤泉的记述,可知寄老庵建成后,莘老不曾来此住过;亦不见有关寄老庵修葺的记述。想想也是,原本就一座栖身于惠济院地产上的草庵,无人去打理修葺的话,大约不消数十百年,也就湮灭于榛荆蔓草之中了。
时隔五百多年,明朝万历年间,焦竑曾携友来寻找寄老庵遗址,并作诗纪念,题为《同翟思吉寻汤泉寄老庵遗址》⑲如下:
昔贤栖遁处,禅榻傍岩阿。
涧水迎人语,青山入户多。
香名垂琬琰,遗迹翳烟萝。
吊古兼悲激,携朋与啸歌。
清吟争奋发,浊酒未蹉跎。
讵是高风在,聊同暇日过。
双松期更植,吾意在庭柯。
松的品格是坚忍,也是超凡脱俗,诗人在末句里所表达的意思既是对前贤的赞赏,更是对自己的期许。
清初江南省宣城人施闰章⑳,于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翰林侍讲,与修《明史》,其诗文意朴而气静,曾来汤泉沐浴,作诗《浴江浦汤泉》,诗前小序云:“宋孙莘老、秦太虚,有诗见惠济院碑记,今不存;又梁昭明浴处,名太子泉,今堙废。”诗云:
寻源冒雨行,泉上喜山晴。
适体温凉称,濯缨冰雪清。
残碑寻惠济,旧迹感昭明。
归咏还遐想,朱砂峰下情。㉑
从诗序、诗句来看,汤泉镇上的几处名胜,太子泉、寄老庵之属,清初时皆已无存,惟凭借着“残碑”追寻一丝昔日的繁华,当然泉水依然清澈,温暖宜人。
好在古惠济寺今已在原址上重建,寺前广场规模宏大,西侧山形未改,远看树木郁郁葱葱,当地居民依山造了许多房子。即是有人把那些房子全部拆除,再造一个仿古的草庵,然后说这就是寄老庵,恐怕也属于徒劳之举。因为今人无法、也无必要去还原一个已经消逝的旧时代。
历史的一现昙花,就让它仰赖文人之笔,在想像里留传,这样也挺好。
2024年8月12日
注: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孙觉传》,中华书局,第10925页。
②秦观《次韵莘老初至汤泉二首》笺注后附录。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③句谓乌江县令高邮人阎求仁亦常来礼拜,并为此搁下公务。茂宰:敬称县令。
④十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⑤二松:刘邠《彭城集》卷三十二《寄老庵记》:“长松二本,对峙冈上。……于是薙草筑居,以二松为门,命曰寄老庵。”
⑥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51页。
⑦骖驔:比喻双松如两匹骏马。
⑧录自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页。《秦谱》:熙宁十年丁巳:“是岁,孙莘老寄老庵成,作《寄老庵赋》。”
⑨扬搉:亦作“扬榷”。约略,举其大概。
⑩东城,秦县名,西晋析东城地置乌江县,此后多以“东城”指称乌江县。
⑪三井:指惠济寺周边三处温泉。秦观《游汤泉记》:“惠济三泉,……”
⑫幽毖:从隐秘幽暗处涌出泉水。毖通“泌”,泉水流貌。《诗·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⑬北则二句:瓦梁河,在今六合西五十里。《隋书·地理志》:“六合县有后齐所置瓦粱郡。”郡以河得名,见李承霈《六合县志》。阴陵泽,《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舆地纪胜》谓在乌江县西北四十五里。
⑭毛发:比喻植物,指芡、菱、蒲、莼等农产品。
⑮选自《姑溪居士后集》卷九。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其《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首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
⑯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卷四,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5页。寄老庵:《舆地纪胜》:“汤泉在乌江县东北五十七里,韩熙载为之记,孙觉结庵其上,榜曰寄老,刘攽有记。”
⑰恶尘土:宋·郑獬《送方元忠》:“京师恶尘土,两足没至踝。狂风暴然作,塞天赤如赭。”
⑱释德洪(1071—1128),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父母双亡,少年出家。工书善画,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见录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宋诗钞补》等。
⑲录自焦竑《澹园集》卷四十。
⑳录自《四库全书·学余堂诗集》卷三十一。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布政司参议、翰林侍讲、侍读等,修《明史》。工诗词古文学。其文意朴而气静,其诗以辞清句丽见长,号“宣城体”,与高咏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著有《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
㉑ 诗下自注:黄山朱砂峰下汤泉,香洁第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