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向擅长“无中生有”——

恐龙城,新能源,音乐节……



一、“不合理区划”造成常州的“落后”?


近年,坊间“为什么常州与苏州无锡差距在变大”、“掉队的常州拿什么追赶苏州无锡”、“苏锡常变成‘苏锡、无常’”等论调甚嚣尘上。


事实上,不是常州“弱”,而是无锡、尤其是苏州的经济实在太过强悍。


客观原因是,常州离上海“更远”。“长三角经济圈”苏南区域基本就是按照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雁阵模式进行布局的,苏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南京是江苏省会,不可类推。


有一种论调认为,常州在经济总量不如苏州、无锡的原因,主要是1983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造成的,苏州独占6个强县;而江阴、宜兴则划给了无锡;原来一直属于镇江的,在整个苏南“最穷”的金坛、溧阳就跟了常州,因此造成了苏锡常总量的差距。


而在1983年之前,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中,常州的经济是最好的,自从区域划分之后,带着金坛、溧阳两个“穷兄弟”,差距就和苏州、无锡拉开了。“这个差距原本不是经济的问题,而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数学加减法的问题”。


该观点认为,自从金坛、溧阳两个穷兄弟跟了常州之后,常州一直是无私地帮助金坛、溧阳发展经济,金坛、溧阳目前的人均经济指标已经接近宜兴,两穷兄弟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而原来在江苏遥遥领先的宜兴自从跟着无锡之后,经济上如王小二过年。分家前宜兴的人均经济指标是金坛、溧阳的2倍,而现在宜兴的人均经济指标与金坛、溧阳已经平起平坐了。


资料显示,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常州早年依靠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种下了工业基因,打下了产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常州涌现出金狮自行车、红梅照相机等风靡一时的消费品,形成了纺织、农机、电子等产业集群。《人民日报》当年曾盛赞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引发“中小城市学常州”的风潮。


据报道,80年代,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与24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常州市区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毫无疑问,80年代是常州的时代,如果那时网络发达,网红城市非“常”莫属。


但是,进入90年代,更靠近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苏州、无锡开始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南模式”迎来嬗变。常州虽也开始走转型升级、接轨国际的道路,但走得并不轻松。


彼时,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转折事件。随后,苏州凭借紧邻上海的地缘优势和其开放的政策环境,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比而言,虽然常州也大力引进外资,建立了常州高新科技园区,但其对外资的吸引力明显弱于苏锡。


据报道,“十五”期间,常州累计利用外资33亿美元,是苏州的1/8,无锡的1/3。当地官员表示,由于“冰山”效应,浦东开发给常州带来的辐射力远低于苏州和无锡。


不过,坊间也有人认为,在决胜常州发展的本世纪之初,常州市领导更换频繁,从2001年到2005年,“四年换了五个市长”,导致经济政策不连贯,也影响了常州近几年的经济发展。


渐渐地,常州在经济体量上不再能与苏锡并驾齐驱,被苏州、无锡甩在了后面。


其实,“无锡无常”还有个分水岭,“铁本伤了常州”。


当时,落后于苏锡,常州“痛定思痛”下准备“上大项目”放手一搏,但随后“铁本事件”的爆发又让常州遭当头棒喝。


2004年4月,位于常州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问题被国务院查处,是为中国企业史上著名的“铁本事件”。相关政府部门被认定失职,纵容铁本钢铁违规上马钢铁项目,最终以企业梦碎、官员被查、营商环境陷入低谷收场。


事实上,“铁本”原是常州为改变经济颓势而重点打造的项目。当时常州的发展尤其经济总量已滞后于曾与其并驾齐驱的苏州和无锡,若铁本项目顺利投产,将极大提升常州经济。铁本项目流产后,对常州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苏锡常”整体断裂为两个经济板块——苏锡、常,彻底变成“苏锡、无常”。从此,“苏锡无常”的嘲笑和质疑开始蔓延。


“铁本事件”后,常州再次“痛定思通”,摆正位置、沉淀自己、积蓄能量。


常州在新兴产业上没有什么先天优势,但常州通过前瞻性布局,这几年抢占新能源产业巨大风口,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发展的非常不错,转型很成功。而且,常州新能源之强并非局限在某一领域,而是全面开花,已形成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于一身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产业链完整度全国领先,也是常州的“新质生产力”。


的确,近年来的新能源改变了常州,改变了常州的产业体质。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58万辆,其中常州生产68万辆,每14辆就有1辆来自常州。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江苏最大的问题在于同质化竞争激烈,谁都想独做产业龙头,而不会报团做产业链上下游。”常州提出“新能源之都”,无锡则提出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新能源装备之都”。2023年首个工作日的“新年第一会”,苏州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出的“全力做强产业链”中“抓整车”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苏州还瞄准了一些新能源的新赛道,比如重点发展氢能。


因此,“同质化”不是苏锡常的出路,“一体化发展”、完善产业链才能资源互补。


概而言之,近年的实际情况是,常州、无锡与苏州的差距都变大了。不过,单论城区常州、无锡和苏州几无差别,苏州确实强在几个县域。


据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显示,“十强”依次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晋江市、太仓市、慈溪市、龙口市、宜兴市、长沙县。


苏州四县市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全进“前十”,而且位置靠前,昆山更是“中国第一县”。


无锡两县市江阴、宜兴也都进“前十”,“2挑4”可勉强与苏州“硬刚”;而常州唯一的县市溧阳,只排26位。


所以,“最强地级市”苏州“能够一骑绝尘”无他——“离上海近”、“县域强”。


继而,常州“版图小、人口少”,硬要和无锡、甚至苏州拼GDP,那肯定是“自不量力”。只有“走自己的路”,把常州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老百姓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也就是说,少些“宏大叙事”,多些“接地气”关注民生,比如医疗、教育等。


这不,不久前的“常州副市长蒋鹏举去看演唱会”就是“接地气”,原来高官也是这样“鸡毛蒜皮”的,与普通老百姓并无二致。



“副市长去看演唱会”,这本来就挺颠覆认知的一件事。可人家不仅去看了,还光明正大的把视频发上了社交网络,而后评论区直接炸开了锅。因为他不仅和普通观众坐在了一起,甚至位置还比大多数人都靠后。发现他的身份后,有网友直呼“第一次见到‘活的市长’”“你们常州的领导这么接地气的吗?”还有网友表示“怪不得我抢不到票,市长的位置都这么靠后”。


蒋市长的亲民不是偶然,而是日常。网友们发现,这位南大毕业、牛津读博的副市长私下竟然和老百姓生活一样。蒋市长在社交网络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晒娃、弹琴、熨衣的生活日常,也有扮萌、荡秋千、坐旋转木马的休闲时光,还有调研、开会、受访的工作内容,花花草草、城市风貌……


真实、不做作,网友见识到了一位鲜活的市长。从社交媒体里,人们看到了市长有血有肉,也食烟火气的一面,脱下工作服,也和大家一样看演出,而且被挤在后排。


纵观江南城市,其实从来不缺文化和新颖的旅游体验。但是,近些年来要提到将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类文娱活动打造成文旅产业,常州独树一帜“火出了圈”。


“爱乐之城”、“青春乐都”已经成为常州继“新能源之都”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大型音乐节票房达到近32亿元,是2019年的8.5倍。分城市看,常州力压广州、天津、南京、青岛等城市,一跃成为全国大型音乐节票房首位,而其2019年甚至未进前五。


据悉,仅2023年,常州共举办大型音乐节演唱会活动22场次,场均参与人次近3万,总计吸引乐迷超60万人次,累计带动周边景点、酒店、交通等综合消费近60亿元。平台数据显示,常州位列2023年“全国音乐节票房”和“音乐节想看用户城市”两个榜单第一。


二、“追赶”无锡苏州,常州“很难”?


2023年,常州GDP10116.4亿元,正式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城市”,也是全国地域面积较小、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在常州之前,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已先后迈过万亿门槛,其中,无锡2023年GDP为1.55万亿元,而苏州早在2021年就已进入“2万亿俱乐部”,2023年GDP高达2.47万亿元。


在长三角经济区只会强者恒强,所以,常州要想从GDP上“追赶”无锡、尤其是苏州,很难!


从苏锡常到“苏锡无常”,如上述所言或因苏锡常的“区划”,尤其是无锡的“奇怪形状”。


同时,苏锡常“区域内部发展失衡、资源竞争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有评论称,现有的三市行政格局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新一轮区划整合调整。


所以,近年有关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传闻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


比如,2023年“苏锡常合并成立经济特区”方案在网上广为流传。



其实,从内容看存在“借鉴”以前“区划调整”的传闻。


其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设想,是将目前的江阴、靖江、张家港三市合并为新设的“三江市”。该方案的出台者声称,三地地理位置相邻,合并后有利于协同发展。但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这一设想与前几年网上流传的关于“复兴江阴府”的提议如出一辙。


另一个争议较大的方案,是将宜兴和溧阳两市合并为新设的“宜兴市”。由于宜兴与无锡市联系较疏,出台方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宜兴发展更加合理。但也有人指出,宜兴与溧阳的联系实际上也不够紧密,合并后新区发展前景难料。


不过,从总体来看,苏锡常确实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如果适当优化苏锡常的区划结构,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统筹配置,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常州先贤赵翼在300年前的吟诵,在今天还是有着新的意义和内涵。


苏锡常三座城市直线距离很近,“长三角高铁环线”的开通以及后期苏锡常地铁的互通互联,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苏锡、常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