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望,今名高旺,位于旧江浦县城西南二十里,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小镇。其实,它也是一座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高望坐落在面江的两座相连的小山岗上,在旧县志里,北名馒头山,南名白云山,山前是开阔的长江滩涂地,适宜登高望远。相传楚汉战争后期,楚霸王项羽败亡至此,曾登山观望敌兵之远近,因此得名“高望”。
高望自古战略地位就十分重要。《晋书·王浑传》载,“及大举伐吴,(王)浑率师出横江……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①《明史·太祖本纪》载,“元兵十万攻和(州),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埜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②据第一则史料可知,三国后期高望曾建有“高望城”(城堡)。
据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载,北宋时期高望镇地属和州乌江县,县有五镇,高望居其一。③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1078—1085),共计8年,即使从彼时起算,高望迄今也已有940多年的建镇史。明朝江浦县有五镇:乌江,香泉(汤泉),高望,东葛城,西葛城。④乌江与县城之间,有高望镇,而无石碛镇,可见明朝时期高望的政治地位重于石碛(石碛也是元丰年间“乌江五镇”之一)。
高望镇西依老山,东临长江,地势西高东低,老山诸水穿过小镇,在镇前汇成高望河(今名高旺河),从西江口入江。山地与江滩之间为古驿道,大体南北向,经江浦县城,北接浦口城,南连乌江镇,今名浦乌公路。因此,自古以来,高望实为江北沿江驿路上一处重要的交通节点,而镇东之西江口,大约唐宋以来,就设有江渡,为一处重要的水陆码头。明初曾在西江口设巡检司,名西江巡检司,驻扎弓兵四十人,至嘉靖八年(1529)裁革。⑤
唐人李白有诗《横江词六首》,其一为:“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晚唐杜牧也有一首诗写到横江馆,题为《题横江馆》:“孙家兄弟晋龙骧⑥,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这两首诗表明唐代江边确有“横江馆”这一驿舍性质的建筑。《江浦埤乘》卷三十七《古迹》载:“横江馆,旧在西江口”。不知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光绪年间,江浦县有一贡生,名顾承熙,住县城西郊,距西江口江渡不远,他写过一首《横江馆怀古》诗云:“横江馆前杨柳新,横江浪拍水生春。风波今日还如昔,不见当年欲渡人!”⑦可见指认唐诗里的横江馆在西江口者由来已久。
高望古有昇中寺,建于镇前馒头山上,乃为皇帝敕造寺院。《江浦埤乘》卷三十七《古迹上》:“宋真宗登封⑧曾此驻跸,大中祥符三年建,赐额。”
昇中,乃为古人祭天上告成功之礼。《礼·礼器》:“因名山,昇中于天。”《注》云:“昇,上也;中,犹成也;谓巡守至于方岳,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如果《江浦埤乘》所述属实,则表明北宋真宗赵恒曾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于此驻跸并行登封之礼,礼毕后建昇中寺并赐寺额。
元祐四年(1089),北宋诗人贺铸任职和州期间,曾借宿于该寺院,作诗《同张汉求宿昇中院西寮》,诗云:⑨
僧阁窗扉学画船,青荧灯火对床眠。
北风带雪披檐竹,浑似潇湘夜泊天。
读该诗题可知,宋时该寺名为“昇中院”,此后不知何年更改为“昇中寺”今名。
宋高宗赵构在距其祖先驻跸此庙一百多年后,曾“讨饭”于昇中寺。据明朝张吉《江北纪行十六绝·昇中寺》⑩诗云:
小序:(寺)在江浦县南二十里,宋高宗南渡曾饭于此。
山僧貌古袖翩翩,犹记高宗驻跸年。
败壁朔风应掩耳,几车冤鬼泣江天。
建炎二年(1128)深秋,时当靖康事变之后,赵构一干人马从淮河一路逃到长江,意欲前往临安(今杭州),渡江前夕驻扎于昇中寺,朔风破壁,一夜心神不宁,何其狼狈也!
昇中寺后毁于清末咸丰间“红羊之劫”,光绪间复修数楹,民国早期先后被征用作镇公所、国民学校(小学堂),“新中国”后先后改建为高旺小学、中学。
高望镇有泉水,名“涌泉”,《江浦埤乘》卷四《山水下》载“在高望镇东山麓”。今昇中寺废址之南民房之间,有一方水池,可见泉水上涌。当地居民说,自古以来高望镇人饮用水皆取自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镇政府造“土自来水”,也取水于此,水塔则建在废寺所在的馒头山上。小山水塔,成为如今老一辈高望镇人刻骨铭心的家乡记忆。
当地自古就流传一个“一亩三分地,七十二眼井”故事,传久了以后,就没人说得清来龙去脉了,就连编纂《雍正江浦县志》(项志)的知县项维正及手下一群老学究也只能坦白:“相传一亩三分地,七十二眼井,未识何意。”⑪光绪间《江浦埤乘》编者侯杏楼先生实地探访,这才搞清楚史实,原来昇中寺曾牵涉一桩地产官司,经官府判决,寺方合法拥有争议地块之“一亩三分地”,另加“七十二眼井”,而所谓“七十二眼井”,乃指“涌泉”,因其具有七十二个泉眼,故而又名“七十二眼井”。
据旧县志,高望一带自古就流传着“虞姬冢”“兰花塘”等与项羽有关的故事。“项志”载,“虞姬冢,在高望镇西数里。冢在田中,草色青翠,人莫敢犯。”“兰花塘,在高旺镇西,产兰极盛,色翠,香闻数里,移植多弗活。”虽皆已不可考,但这些故事给高望这块土地增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
大约在清末,高望改名“高旺”,谐音取吉而已;“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改名“朱龙镇”,1941年1月5日,朱龙率军抵抗来犯的日伪军,血战五个小时,以身殉国,“西政府”(流亡的国民政府)改镇名为朱龙,以垂英名;“新中国”后仍名高旺镇,60年代归建设公社大林大队管辖,70年代中期设居委会,2012年大林、差田二村并入,改称高旺社区,隶属江浦街道。
网络照片:高旺镇老街
笔者曾多次探访高旺镇。馒头山顶荒凉着一小块空地;“七十二眼井”泉还在,壅淤在数十平方米的水泥池里,可见水珠从绿藻里不断地升起来,居民于其侧打了一口深井,井水清冽,可饮用;一条老街,人来人往,小吃店里的掌勺大娘对客人十分友善。你可以在隔壁卤菜店里买一只猪耳朵,配上大娘家的杂烩面,喝上好一会儿的酒,然后让她带你去看“七十二眼井”,不忙的话。
2024年6月17日
注:
①《晋书·列传第十二·王浑传》卷四十二,第1202页,中华书局,1974年11月。
②《明史·本纪一·太祖一》卷一,第三页,中华书局,1974年4月。
③《元丰九域志·淮南路·和州》:“乌江县,州东北三十五里,四乡,汤泉、永安、石碛、新市、高望五镇,有四隤山、大江、乌江浦。”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元丰九域志》,卷五,第224页,商务印书馆。
④明朝江浦县有“高望”等五镇,石碛桥仅为“石碛桥市”,市,集市也。见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四《舆地志》。
⑤嘉靖八年裁革西江巡检司,见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卷一《县纪》。
⑥晋龙骧:底本作“尽”,不通。孙家兄弟,指三国时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孙策、孙权。孙策攻打扬州时先夺横江而后取胜。晋龙骧,西晋大将王濬封龙骧将军,领兵伐吴,由益州沿江东下,直取吴都建康,吴主孙皓投降,吴国遂亡。句谓孙策兄弟、王濬先后从此建功立业,却又此长彼消,终归大海。
⑦见顾承熙《淡斋诗存》第113页,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南京图书馆有馆藏。
⑧登封:登山封禅。指古帝王登泰山祭天祭地。
⑨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拾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3页。
⑩张吉(1451―1518),字克修,晚号古城,江西余干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贵州左布政使。著有《古城集》传世。《昇中寺》见《四库全书·别集·古城集》卷六《江北纪行十六绝》。
⑪见《雍正江浦县志》卷二《建置志·昇中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