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京市浦口区南部有桥林街道,2007年由桥林镇改置,2012年乌江镇并入,从而隔驻马河(乌江)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毗邻。
桥林镇旧名石碛镇。地势西高东低,镇西多为丘陵岗埠,出露岩石多为砂砾岩,呈绛红色,丘陵岗埠石碛间溪流众多,并汇聚成河,穿镇而过,东流入大江,因称此河为石碛河,河上古已有桥,称之为石碛桥,故名石碛桥镇,又略称石碛镇。
考古发掘报告表明,商周时期石碛河两岸已有民居,居民已能烧制各种陶器和原始瓷器。北宋《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历阳郡·和州·乌江县》载:县有四乡五镇,石碛镇居其一。①这说明北宋时期,已建有石碛镇。《元丰九域志》是石碛置镇的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
《雍正江浦县志·石碛桥》
北宋诗人贺铸曾担任和州管界巡检三年(1088—1090),巡检司衙署名石碛戍,顾名思义,应该就设在石碛镇上。石碛镇时属和州乌江县。
石碛戍这个地名多次出现在贺铸诗歌里。比如《三鸟咏》:②
(序)元祐戊辰(1088)三月,之官历阳石碛戍,日从事于田野间,始闻提壶、竹鸡、子规三鸟,其声殊感人,因赋之以寄京东朋好。
提壶引
绿野带江春漠漠,露湿花蔫朝暮薄。
年芳婉娩欲辞人,啼鸟殷勤劝行乐。
提壶真起予,十千美酒当剩沽。
金龟宝貂家所无,持底可过黄公垆。
调官东来今几日?谓有公田宜种秫。
朝廷未除私酿律,安得一试焦革术。
提壶鸟,叹吾与尔皆悠悠。
君不见长安两市多高楼,大书酒旆招贵游。
脱闻提壶鸣树头,论槽买瓮更献酬。
庶几此声知所投,胡为南乡长滞留,端使北宗狂客羞。③
读“序”可知,此题三首诗(另两首为《竹鸡词》《子规行》)写于元祐三年戊辰(1088)仲春三月,贺铸到达石碛镇之初。
提壶,即鹈鹕,一种大型水鸟,亦名提壶庐。此篇托物言志。“绿野带江春漠漠,露湿花蔫朝暮薄”,写的是江畔水乡石碛镇独有之春景。然而他乡异地生活伊始,尚不能获得诗人欢喜,意欲借酒浇愁:“调官东来今几日?谓有公田宜种秫。”诗人企盼早日能回到故乡,“胡为南乡长滞留,端使北宗狂客羞”。贺铸自号“北宗狂客”,末句表明到任之初,诗人尚不习惯石碛镇的生活环境。三年任期满后,贺铸就从石碛戍(石碛镇)迁居和州历阳县,并从那里买舟回乡。
石碛镇有山名柏子冈,在镇西二里,清乾雍年间建庙,名柏子庵,又讹作百子庵④。《江浦埤乘》载石碛镇有十二景,“柏子樵歌”为其一。贺铸常登山远眺,赋诗怀人,其中《登乌江柏子冈怀潘景仁》诗云:⑤
驱车柏子冈,引首东南望。
孤戍带寒日,长江流大荒。
故人越五岭,旅雁留三湘。
好待春风暖,相随还北乡。
诗人登高远眺,耳闻樵夫之歌,近处可见石碛戍楼掩映在深秋寒日里,远方看不见大江的尽头,期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节能够与好友一道回到故乡!伤秋怀远,渴盼回乡,诗人的情绪是低沉的。
旧传石碛镇有“十二景”,除了“柏子樵歌”,另有长桥步月,朱石渔火,明因秋色,茅庵古桧,文阁钟声,柳岸秋阴,紫沙返照,梨园听莺,双峰菊圃,沧浪濯足,延陵垂钓等。
“长桥步月”之长桥,当然是指石碛桥。明代以前建桥情况不详,据《江浦埤乘》,该桥“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隆庆三年(1569)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里人侯承勋等复建。乾隆中,沈明侯重修并增石栏。咸丰中贼毁。同治五年(1866),徐焘复作砖阑,理桥瓮。”1970年因拓宽石碛河,重建石碛桥,桥身基本保持原貌。石碛桥身与子午线平行,每年阴历冬月(十一月)十五午夜某一时刻,人在桥上,不见月下人影,可见左右各半个月亮,好事者引为韵事。
“朱石渔火”,也与“桥林”之桥有关。此桥名利涉桥,一名朱石桥,又被俗称为“猪市桥”,在镇东石碛河上,因为石碛镇自明清以来渐成皖东地区各类商品集散地,各类船只晚间停泊于桥下,渔歌阵阵,渔火星星,又紧靠河北岸上规模宏伟的东岳庙,僧俗杂处,商旅往来,其热闹程度可以想见。
石碛镇北头有乌龙山,山南有古明因寺,元至正年间已建,山上遍植枫楸,山下有巷,名乌鸡巷。每当深秋时节,红叶黄墙,古刹钟声袅袅,与石碛河水相应,人在深巷里踽踽独行,情何以堪?此情此景名之曰“明因秋色”。
“茅庵古桧”也跟寺庙有关。老街西头有一古庵,庵内有一株古桧,枝叶繁盛,浓荫如盖,传为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年)所植,树下有一口古井,名胭脂井,传说虞姬自刎后,有染血衣裙被抛入井中,因而井水常年微红。据说井水甘甜爽口,至今仍在饮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东头,石碛河弯处,旧有文昌阁,万历三十八年(1610)县学生沈时新倡建。咸丰中,寇毁。同治初,里人重建正殿三楹。阁内藏经多部,悬大钟一座,传说“初一敲一下,十五有余声”,是为“文阁钟声”。后文昌阁毁于1954年大水,从此石碛镇文运不昌。
旧石碛镇依山面江,石碛河横贯街市而东,先并入白马河而后至西江口入江,其上流俗称沙河。沿河人家房屋鳞次栉比,河岸杨柳依依,春季里柳絮飘飞,一转眼柳岸秋阴,河边小码头上伫立多少盼归的人影。到了深秋,水落石出,河滩上常露出紫红色砂石,夕阳西落,紫沙返照,成为多少异乡游子的梦境!
各地方志里的“八景”“十二景”之说,当然不单是自然美景,实际上更是生活场景、人文景观。
梨园听莺,说的是石碛镇火巷深处一处私人花园,主人隐居于此,遍植梨花,每当百花齐放,常引来百鸟争鸣。双峰菊圃,说的是镇南饶氏,在花园里用太湖石造一对假山,山边建亭,又精心培植各色菊花,宴集文人雅士,对菊吟诗作画,留下许多风流韵事。沧浪濯足,说的则是镇东河畔有一亭翼然,名沧浪亭,建亭者一定读过先秦古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镇上的读书人对世道人心失望的时候,大概常来亭下沐浴。失望至极,还可能到镇西乌龟塘边上垂钓,学春秋时期吴国延陵季子,立志做一生隐士。乌龟塘紧邻石碛河,那里河道弯弯,岸柳成行,水深鱼肥,即使碰上斜风细雨,也可以头戴蓑笠,身披蓑衣,尽享独处之乐。可惜20世纪70年代对石碛河实施裁弯取直和拓宽加深工程,石碛镇人再也无法体会“延陵垂钓”的人生境界了。
古石碛镇“十二景”多已无存,就连古寺老街也已拆毁殆尽,听说在筹建现代化的水乡景观。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玻璃小城,仍然可以穿插美丽的景点,可以虚构许多仿古的场面,仍然可以听得见河流之声,仍然可以看得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古人那里才有的那种从容、淡泊、儒雅……是一去不复返了。
2024年6月6日
注:
①见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元丰九域志》,第三册,第224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初版。
②见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卷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③“四库本”句末注:北宗狂客,方回自号也。
④柏子庵:2007年在星甸街道十里村百子庵自然村碾场调查,发现寺庙残墙一面,有石构件遗存(今存区文物部门),不知是否即为此庵。
⑤王梦隐、张家顺《庆湖遗老诗集校注》第24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