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声轰鸣,打捆机正穿梭在一块已收割结束的麦田里,随着打捆机匀速前进,经过粉碎、碾压等工序,散落的秸秆不停地被机器“吃”进去,一个个结结实实的草捆,便“吐”了出来,整齐“躺”在田间。当前“三夏”生产已进入关键阶段,泰州各地各有关部门正科学调配人力和农机具,加快小麦抢收进度,确保小麦及时颗粒归仓。预计泰州全市256万亩小麦总产量约105万吨。
105万吨小麦颗粒归仓
近日,在泰州凤栖湖农场,收割机在金灿灿的麦田里一字排开、来回穿梭,场面蔚为壮观。进入6月以来,凤栖湖农场就组织多台机械对1600多亩小麦进行收割。
“又是一年好收成!”凤栖湖农场主王艳介绍,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高大约10%左右,现在种田收益越来越好。
同样的场景在泰州市永安洲镇华友家庭农场上演。作为永安洲镇最早从事规范化种植的农场主,朱华琴所经营的华友家庭农场,总面积达到432.43亩,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农场成立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智能机械,真正实现了一键抛秧,无人机精准施肥等机械化种植,大大降低了种植的各项成本,提高了经营性收入。“今年农场小麦收成大概在32.4万斤左右。”
科技助力夏粮丰收
位于泰州胡庄镇丁庄村的北全家庭农场放眼望去,尽是金黄,饱满的麦穗在柔柔的夏风中摇晃着,收割机在其间平稳地穿梭,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麦香。
农场主叶兆全2014年响应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在丁庄村流转600亩承包地种植粮食,创建北全家庭农场。为降低生产成本、放大经营效益,叶兆全带领自家女儿、女婿学习农业机械生产作业、维修保养,并购置无人驾驶插秧机、飞行人植保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机械化率,目前,农场共拥有23台(套)收割、耕作、播种机械,实现无人农机作业覆盖耕、种、管、收四个环节,均达到智能化、无人化标准,成功创建成无人农场。
此外,农场还建立仓储中心,拥有烘干机4台,日烘干量达60吨,仓储用房1600多平方米,抵御收割季节自然灾害影响的能力大大增强。
“现代农业靠的是高效机械化,设备维护保养至关重要。我们专门成立维修组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以送维修、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机优质服务活动,帮助保养、调试和检修农业机械。”叶兆全说。
不仅如此,叶兆全还联合周边种植大户成立建美植保专业合作社,构建“农场+合作社”发展模式,对流转的土地实行统一供种、育苗、机插、供水和治虫,实现高效种田、绿色种田。叶兆全本人则主动参加省市区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培训,学习借鉴其他农场特色做法,规范使用“两簿”、积极使用家庭农场随手记App,安排专人记录全年经营收支,控制投入成本,算好“经济账”。
目前,北全家庭农场经营面积750亩,在科技助力下,今年亩产可达1100斤。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派驻乡镇全覆盖
这两天,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刘永忠带领团队,一股脑扎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种植大户及时收割、育秧,做好田间管理。
自去年初成为泰州市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后,刘永忠组织团队与当地农场主进行了密集对接,认真开展走访调研、专业指导、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刘永忠团队累计现场指导50余次,接受电话咨询20余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3次,共计300多人次。
专家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把更多的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用现代农业科技助力乡村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一年来,特派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团队)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农业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根基;助益乡村致富增收,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南农大泰州研究院姜小三专家团队,研发畜禽粪液无害化处置装置,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大泗镇刘海霞专家团队,集成示范高效饲喂技术、生物发酵饲料应用技术、中草药防控技术等多项新技术,促进地区养殖业增效……。
今年,泰州市调整充实优化了特派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队伍,新聘用37名首席专家,专家团队由182人增加到214人,组建由68名首席专家带队的农技推广服务团队,进驻84个乡镇(涉农街道),提前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涉农街道)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团队)派驻全覆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