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曾担任江浦知县,虽然任期较短,但毕竟为一任地方父母官,不可能不留下一些痕迹,况且袁枚中年退隐之后长期生活于金陵小仓山,与江浦仅隔一衣带水,江浦人士不可能不与之有所交往,在袁枚那一面,又不可能不对来自江浦的人士予以较多的注意,凡此种种,就有了检索和记述的必要性。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存斋,一号简斋,学者称随园老人。乾隆三年(1738)中举,次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回乡成亲,婚后携妻返京,乾隆七年壬戌(1742)散馆,满文翻译试卷,被判下等,因此外放为县令。是年五月,初试溧水知县;六月,改知江浦县,年底改知沭阳。①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初赴任沭阳,遇旱灾,作诗《苦灾行》,诗成于六月二十一日。乾隆十年(1745)调任江宁知县。乾隆十二年,费三百金(三百两银子)购得小仓山隋园,旧为江宁织造府隋公私家花园,袁枚更名随园,同其音而易其义,乾隆十三年(1748)秋托疾辞职,欲一心做其随园主人。乾隆十七年(1752)复起,将任职陕西,丁父忧(父亲去世)归,遂乞养母,从此不复出仕,时年三十七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袁枚任江浦知县不足半年,《江浦县志》仅列名“职官表”,而无任何履职情况记载。晚清蒋敦复《随园轶事》一书搜集不少袁枚故事,其中一则题为《母子案》,写袁枚在江浦知县任上断案的故事,生动有趣,显示其卓越的判案能力,也显示其忠厚待人的人品。
江浦有民人子,年甫十二三岁,父殁母存。母与邻子私通,子不认可母所为,母恨之,以忤逆控。先生敕提母子至,母历陈子不肖状,欲置之死地。先生察其子所穿衣,宽大而短,问之,子曰:“先父之衣也。”先生顾谓母曰:“尔子不肖,自宜判死,然尔须持二十金来,本县当为之代购衣棺。”母唯唯,越日果以金至。先生问:“金从何来?”曰:“以物典质得之。”问:“有质票否?”曰:“有。”命呈验,则男衣数袭也。即以所来金加利息命仆役赎出,验之,则其衣长至四尺外,绝不类子所传之短小者。先生笑谓其母曰:“尔母子事,本县已知之矣。”掷还其衣,而斥之退。送其子入义塾读书,逾数年,入县学焉。
盖先生视其子一文弱人,不类忤母者;其所穿之衣宽而大,知非童子衣,其为先人之遗无疑。衣之宽大而短,则其父之身躯短小可知;而所典质之男衣不相类,则男女之私,不言而喻。然先生不与当堂揭破者,一为其母留颜面,一为其子全恩义。此亦先生之忠厚待人也!②
这则故事未必十分可信,但大体可见袁枚家传的断案能力(袁枚祖父两代皆为幕僚,擅刑名之学),尤其见其为人的机智与敦厚。
虽任职江浦仅半年,袁枚仍与江浦读书人养成颇为深厚的友情。年底离任时,江浦县学生(秀才)若干人护送袁枚渡江,与寓居金陵的家人团圆。袁枚有诗记其事,题为《从江浦移知沭阳,秀才李应熊、成元等送余渡江淹留弥日赠之》,诗云:
弹罢成连海上琴,诸君打桨尚追寻。
想缘绛帐情难割,直觉长江水不深。
秋老蒹葭重倚玉,春归桃李更关心。
他年古戍黄河北,好折梅花寄远音。③
传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未能精通。成连因与伯牙同往东海中蓬莱山,使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之声,伯牙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从而得到启发,技艺大进,终于成为天下妙手。首联写江浦学子对袁氏一往情深。
《后汉书·马融传》载: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绛帐”为敬称师门、讲席之典。颔联写学子们敬重师长,竟陪同渡江护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述“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代指毛曾;玉树,代指夏侯玄。句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常用作谦词。颈联里袁枚自谦不敢为人师,惟愿弟子们能如桃花李花,来年在春风里盛开。
全诗写弟子的惜别,写袁氏的期待,写别后的相思。言简义丰,情真意切,是袁氏早年的佳作。
常年出入随园的门人弟子众多,但能获得袁枚真心称赞者甚少,江浦人韩廷秀算是一个。据《江浦埤乘》卷二十五韩廷秀传,韩字绍真,号介堂,幼肄业钟山书院,十四岁时以府试第一考入江宁府学,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乡试,五十五年庚戌(1790)成进士。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八》之六十条说:
今人拜师受业,目的只在求取科第功名,一旦中举进士,则“得鱼忘筌”,掉头不顾,“独吾门下有两君子焉”,其一即为韩廷秀。韩氏与我相识已久,原本不曾拜师结对,韩氏进士之后,反而携带礼物登门拜师,“其胸襟迥不凡矣!”韩氏为人温恭博学,“可谓有古人风”。
韩廷秀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赴任广西柳州马平知县,到任甫七日而病逝,袁枚为之痛惜不已。④当时谣传韩氏不堪县衙工作压力而自缢(袁枚起初也信以为真⑤),次年即来任广西总督的大兴人(今北京)朱珪⑥,对下属知县离奇死因不可能不做调查,他作诗《哭韩马平》追悼韩氏,并怒斥此类谣言,诗云:
官以穷而缢,讹传讵忍闻?
婆娑真恶浊,容易散斯文。
空负诗书腹,应伤孔翠群。
苍梧蛮瘴叠,何处寄孤坟!
朱珪学问品性深受乾隆帝敬重,累擢侍讲学士,值上书房,任皇太子(嘉庆帝)老师,其言可信!
袁枚与居住在江浦五槐山庄(在今浦口区星甸街道)的袭靖逆侯张氏家族也有交往。其《随园诗话》卷一·三十七云:“靖逆侯张勇,字非熊,国初定鼎,即仗剑出关,求见英王,王大奇之。提督甘肃,知吴三桂将反,命子云翼间道入都,首发其奸。圣祖亲解御袍赐之。功成后,谥襄壮。……性好吟诗,《过崆峒》云:‘蚩尤战后久消兵,此处犹存访道名。万里山河尘不起,松风常带凤鸾声。’”这段评述表明作者对第一世靖逆侯张勇事迹即有所认知。
袁枚有外甥名叫陆建,号湄君,英年早逝,乾隆三十七年(1772)七月,袁枚为编刊《湄君诗集》,并作“诗集序兼小传”,该诗集按年编序,乾隆十九甲戌(1754)有诗题为《送靖逆侯入觐(代随园舅氏作)》,诗云:
身袭通侯最少年,玉珂鸣入九重天。
鞭敲花影离亭外,旗导春风宝马前。
功业久传金琐甲,衣裳新染玉炉烟。
仲华此去云台上,定有声名满日边。⑦
题后自注“代随园舅氏作”,湄君所代的舅氏当然是袁枚。查赵尔巽《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二》,此时袭靖逆侯者为第五世靖逆侯张承勋,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十二月承袭,为第四世侯张谦之子。张谦(1714—1748)三十五岁去世,张承勋承袭时尚幼,六年后长大成人,张承勋须起身入京觐见皇帝,故而袁氏有此送行诗,尾联“仲华此去云台上,定有声名满日边”,用东汉“仲华遇主”事典,表达祝福之意而已。
袁枚对张谦母亲高夫人诗才及其为人却是真心赞佩的。《随园诗话·卷三·四十二》:
闺秀能文,终竟出于大家。张侯家高太夫人著《红雪轩稿》,七古排律至数十首,盛矣哉!其本朝之曹大家乎?夫宗仁袭封靖逆侯,家资百万,以好客喜施,不二十年,费尽而薨。夫人暗埋三十万金于后园,交其儿谦,始能袭职:其识力如此。夫人名景芳,父琦,为浙闽总督。作女儿时,年十五,《晨妆》云:“妆阁开清晓,晨光上画栏。未曾梳宝髻,不敢问亲安。妥贴加钗凤,低徊插佩兰。隔帘呼侍婢,背后与重看。”又《示谦儿》云:“高捧名花求插髻,遍寻佳果劝尝新。”
曹大家,名班昭,东汉史学家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汉和帝多次召入宫,皇后和贵人们事之为师,称为“曹大家”(家,读如“姑”),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袁枚称高景芳为“本朝之曹大家”,评价极高。袁枚又述及高夫人埋金三十万于后园事,以赞赏其“识力”,应该也是言之有据的。
袁枚对康熙年间江浦闻人刘岩(字大山)的诗歌评价也很高。《随园诗话》卷二·七十七云:
余在王孟亭太守处,翻阅旧簏,得刘大山先生手书诗册,贺其祖楼村修撰移居,云:“官如蚕受茧丝缠,郁郁惟将邸舍迁。家具无多移校易,街坊太远住堪怜。月逢庙市刚三日,俸算词林已六年。闭户忍饥都不患,只愁囊乏买书钱。”……大山名岩,江浦人,人但知其工作时文,而不知诗才清妙乃尔。⑧
王孟亭(名箴舆),江苏宝应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河南卫辉知府,袁枚与交好,因而有机会从王太守家旧书箧里翻阅到刘大山的手稿。袁枚作诗主张“性灵说”,当然会赞赏刘岩《贺王楼村移居》诗里的“清妙”。
袁枚与江浦的缘分,还在晚年将女儿嫁到了江北来。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八月,袁枚嫁四女琴姑于浙江定海人蓝嘉瑨,作诗六首,题为《琴姑于归浦口,作诗送之,即索婿和》⑨。从诗题看,蓝嘉瑨娶琴姑时已寓居浦口。《江浦埤乘》卷二十九《人物·游寓》“蓝嘉瑨传”称,蓝氏字笠夫,于乾隆末年官登州知府,辞官后,“爱浦口风土朴厚,因侨寓焉”。县志有关侨寓浦口于“乾隆末年”之说,在时间上欠准确。
蓝嘉瑨之父蓝应桂,字芷林,晚号觉庵,原籍广东,迁居浙江定海,乾隆三年戊午(1738)浙江乡试举人,袁枚亦在此年顺天府乡试中举,遂互称“同年”,也因此晚年结为儿女亲家。故而袁枚《赠诗》六首之二云:
崔卢何必说荣华,就此天姻尽足夸:
四十五年同榜客,一齐头白唤亲家!
袁枚时年已68岁,将女儿嫁给四十五年前的“同年”(老同学)做儿媳妇,当然是“一齐头白唤亲家”!呵呵。
据《江浦埤乘》,蓝嘉瑨晚年于浦口城西门外(旧浦口服装城一带)建构烟紫楼、藕香舫,凿池种树,颇擅园林之胜,人称蓝园,夫唱妇随,其乐融融。须知,琴姑从小跟随其四姑(袁枚四妹)袁杼读书。四姑字静宜,号绮文,能诗,著有诗集《楼居小草》。今江浦有蓝氏,该不会是袁枚的后裔吧?
袁氏有田地在江北,常于收获季节过江督工。《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七收录袁枚作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七绝《刈田滁州,过浦口题壁》诗云:
花种河阳几度秋,十年春梦付江流。
肩舆重过路人起,尚有遗民认故侯。
花种河阳,典出晋代潘岳。唐人白居易《白氏六帖》卷二十一载:潘岳为河阳令,于属县遍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河阳,古地名,今在河南省孟县西。
袁氏于乾隆七年壬戌(1742)六月知县江浦仅半年,而今于十年后因私路过江浦,感激于“尚有遗民认故侯”,感慨于“十年春梦付江流”,这个“春梦”,当然是“国泰民安”之类的政治理想,可惜这类理想至今也未必真正实现吧。
2024年5月16日
注:
①袁枚任职江浦县之起讫,据王英志《袁枚评传(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99-101页。
②原文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八集·随园轶事》。此引用稍作疏通。
③二诗皆录自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三,第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④韩廷秀于乾隆五十九年到任马平知县,见同治四年《广西通志》卷五十四《职官四十二》(刻本第二十七页)记载:韩廷秀,江苏江浦人,进士,马平知县。甫七日而亡,见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六十》,又见《江浦埤乘》卷二十五“韩廷秀传”。据同治四年《广西通志》卷五十四《职官四十二》(刻本第二十七页),乾隆五十九年:韩廷秀,江苏江浦人,进士,马平知县。其前任知县,原集凤,乾隆五十六年任。(刻本第十四页)其后任知县蒋学乾,江苏娄县人,举人,乾隆六十年到任。
⑤见袁枚《韩生哀辞》,收录于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五,第19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⑥朱珪(1731—1807),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石君,号南厓。乾隆十三年进士。通经学,与兄朱筠并负时誉。乾隆帝重其学行,累擢侍讲学士,直上书房,授嘉庆帝学。嘉庆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正。有《知足斋集》等。据《广西通志》卷五十四《职官四十二》(刻本第三十一页),乾隆六十年:朱珪,顺天大兴人,进士,任广西总督。
⑦诗见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第七卷·湄君诗集》第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⑧王箴舆(号孟亭),江苏宝应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河南卫辉知府,与袁枚交好。有《孟亭编年诗》。其祖父王式丹(号楼村),康熙四十二年(1703)状元,授修撰,积学嗜古,有盛名。
⑨诗见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二十九,第772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