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意见明确两个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到2035年全面建立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精准分区管控作为新时代环保工作的重要突破,是在深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实践。这一政策主张以精雕细琢的态度,依据各地生态环境特征及承载能力,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治理策略,力求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精准施策,科学分区,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新格局。生态环境精准分区管控的核心在于“精准”,即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资源承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科学划定并实施差异化管控策略。据统计,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具体而言,管理部门针对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区、工业集中区实行定制化管控措施,如在水源保护区强化取水口保护,在农业区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工业区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并建立完善的在线监测网络,有力推动了全流域水质的根本性改善。这不仅是对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的一种颠覆,更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精准分区管控强调的是“因地”“因时”“因需”制定生态保护措施,通过对不同区域实施针对性的环保政策,既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这种“从细节出发”的做法,开辟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之路。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控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区施策”的原则。新区按照森林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走廊等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建设,已累计植树造林超过1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同时,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确保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白洋淀及其周边湖泊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水质类别逐年提升。此外,新区还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和清洁能源应用,力争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降低65%,切实将绿色发展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
精细管理,动态调整,激活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动能。秦岭地区依据生态系统敏感性和脆弱性划分多个管控单元,设置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定期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估和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面对非法开矿、违建别墅等问题,采取雷霆手段进行整治清理,恢复被破坏区域近1.5万亩,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如今,秦岭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成为精准分区管控成效的有力见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对各类环境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够对症下药地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更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优化提升,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精准分区管控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抓手。只有将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都纳入精细化管理之中,从微观细节着手,才能真正绘就出一幅山川秀美、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画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从细节出发”的精神,共同书写美丽中国的精彩篇章。
供稿:朱坝街道(冯利青)
原标题:《洪声E评 | 分区管控生态环境,“精雕细琢”美丽中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