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带火了一个字——“龘”,这个生僻字出自于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该字的“出圈”让广大观众在关注和探究生僻字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
坚守其根与魂,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筑牢传承“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翻开新华字典,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承载着历史文明的片段,今日之生僻字,可能在过去的岁月里就是常用字,在中华文化的瑰丽宝库中熠熠生辉。从此前大火的“魑魅魍魉”到前几年的“犇”向未来,再到如今的“龙行龘龘 前程朤朤”,每一个生僻字都是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它们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传承、情感的守护,更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今的社会,愈发地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积极组织各种象棋比赛、国画展览、传统乐器演出等活动,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展现相容相通,当好传统文化的“追求者”,发挥文化“沟通力”。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拥有着无可睥睨的永恒魅力。在古代,状元即为魁,“状元文化”即为“魁文化”,千年来一直在中华文脉里接续传承。新年伊始,人们带着上学的孩子怀揣敬畏之心参观“状元府邸”,积极参与“状元夺魁”和“文脉昌盛”等系列活动,以求得“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不仅增添许多年味,还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向全世界传播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坚定与时俱进,当好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建设发展“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周年会议讲话上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在传统文化创新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推出“盛唐密盒”,通过“演艺+互动”的形式,让唐朝名士“房玄龄”“杜如晦”以盲盒的形式出现在游客面前,随机出一些有关文史的题目,然后挑选游客上台参与挑战答题,这种形式创新地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故宫博物院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大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皇宫的生活,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仰望历史星空,文明之光灿若星河。笔画纵横之间是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底的文脉镌刻,当传统文化成为春节“主流”,所有中国人都牢固树立传统文化“主人翁”意识,书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新篇”。
供稿:东双沟镇(袁羽)
编辑:戴锡明
审核:刘军波
洪声E评 | 切准“龘”字背后的“文化动脉” 洪声嘹亮 轻触阅读原文
洪声嘹亮 赞 分享 在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洪声E评 | 切准“龘”字背后的“文化动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