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渡名“桃叶渡”来自歌名《桃叶歌》,即先有桃叶歌,然后有桃叶渡。
相传《桃叶歌》作者为书法家东晋王献之(字子敬)。最早记载《桃叶歌》并标明作者为王献之的文献,是南朝梁代徐陵所编诗集《玉台新咏》,该书卷十收录王献之诗二首,就题为《王献之诗二首》,兹据《钦定四库全书·玉台新咏》照录如下:①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古今乐录》之成书时间应略晚于徐陵《玉台新咏》,也收录王献之诗,但该书早已亡佚。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引录该书诗文甚多,其中就有《桃叶歌》,题为三首,实为四首。郭氏于诗“序”中注明《桃叶歌》采自《古今乐府》,并注明乃王献之为妾桃叶所写。郭氏将《桃叶歌》编入《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清商曲辞·吴声曲辞》,其诗文照录如下:②
桃叶歌三首
《古今乐录》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
《隋书·五行志》曰:“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词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隋晋王广伐陈,置将桃叶山下,及韩擒虎渡江,大将任蛮奴至新亭以导北军之应。”子敬,献之字也。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一作我自迎接汝)
(同前)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如此说来,王献之有妾名桃叶,《桃叶歌》之作缘于王献之伉俪情深云云,皆根据南陈沙门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但郭氏所录《桃叶歌》已为四首,这四首是否全都来自《古今乐录》?可惜《古今乐录》已亡佚,无法质证了。
但无论《桃叶歌》是否为东晋王献之所创作,南朝梁、陈时期,《桃叶歌》确乎在江南曾经广为传唱,并被时人或稍后的隋唐人解读为陈朝将亡的“诗妖”(诗谶)。此事最早记载于魏征《隋书·志第十七·五行(上)》③郭氏《乐府诗集》序也加以引用,但《隋书》“新林”被郭氏误作“新亭”。《隋书》所记如下:
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之词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度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晋王伐陈之始,置营桃叶山下,及韩擒渡江,大将任蛮奴至新林④以导北军之应。
班固在正史中首创《五行志》这一体例,记载日蚀、月蚀、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集中表现了天人感应思想,他认为天、人、社会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神秘联系,通过阴阳五行相互沟通,彼此感应,体现天意,以实现儒家之“正道”。《隋书·五行志》这段记述被归入“诗妖”类,大意是隋朝代陈,乃是天意,不然王献之《桃叶》之词何以盛传?晋王杨广驻军江北桃叶山(桃叶复桃叶),隋军顺利渡江(渡江不用楫),陈朝大将倒戈向导(我自迎接汝)等等,歌词与现实,一一对应。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先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后离婚娶新安公主,为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晋书》卷八十有《王献之传》⑤,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王献之故事十多条,皆不载书法家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因此,沙门智匠《古今乐录》说王献之为妾桃叶作《桃叶歌》,“缘于笃爱,所以歌之”云云,根据也许并不切实。
但从《桃叶歌》内容看,梁陈时期极可能有一个渡口叫作“桃叶渡”,而且当然是一处“江渡”。“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传唱了许多年,因此,这一处“江渡”有足够的理由被时人或稍后的人叫作桃叶渡。只不过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有待敲定。
如果《桃叶歌》确为王献之为妾所作,则桃叶渡在金陵的江边无疑;如果《隋书·五行志》所述“诗谶”故事确实发生过,则桃叶渡就应当与“桃叶山”相关;如果桃叶渡就在桃叶山下,则桃叶渡极有可能就在旧浦口城外、宣化江边,即今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宝塔山一带。
顺治《六合县志·晋王山》
旧浦口城东门外有桃叶山,有关文献较多,也比较确实可信。申述如下:
据《南史·后主记》,南朝陈代已有桃叶山之名,其文曰:“先是江东谣多唱王献之桃叶辞,云:‘桃叶复桃叶,度江不用楫,但度无所苦,我自接迎汝。’及晋王广军于六合镇,其山名桃叶,果乘陈船而度。”⑥桃叶山又名晋王山,应该就从此时肇始。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二·淮南道》载:桃叶山,在(六合)县西南七十五里;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山置六合镇。(《通释二》,周辑)⑦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八《真州》:桃叶山,在六合县南七十五里。隋开皇中,置六合镇。晋王屯军于此,因而渡江。⑧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⑨,六合县南六十里有桃叶山,隋初置六合镇于此;隋开皇九年(589)伐陈,晋王杨广屯军于六合镇桃叶山;山之西为宣化山,北接盘城山,下为宣化镇。
有关此地置镇情况,综合上文,以及《嘉靖六合县志》卷一、《雍正江浦县志》卷一、《江浦埤乘》卷一可知,晋永嘉元年(307)置宣化镇,与乌江县相接;隋开皇三年(583)于此改置六合镇;北宋以后仍称宣化镇。⑩
爬梳上述文献可知,西晋末、东晋初此地(桃叶山下,或宣化山下)已建宣化镇(隋初更名六合镇),隋初大将韩擒虎、贺若弼占领金陵城后,晋王杨广遂于此从容渡江,此江渡即为“桃叶渡”。
清嘉庆年间太守吕燕昭《重刊江宁府志》对此有说明,并对南宋以来“桃叶渡在秦淮河”之传说予以明白的反驳。共两段文献,大意如下:
其一,《重刊江宁府志》卷六“桃叶山”条:桃叶山在六合县西南六十五里,(《元和郡县志》云桃叶山在六合西南七十五里,据《南史·陈后主本纪》,先是江东谣唱王献之《桃叶词》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及晋王广军于六合镇,其山名桃叶,果乘陈船而渡。按旧府志谓桃叶山在六合西北六十里,新修县志痛驳之。考杨广临境伐陈,不当驻军百里之外,县志所言为是。而断以为山在县南,则亦非也。桃叶山即今浦口晋王山,与江浦界者,正在六合西南,当以《元和志》所言为信耳。由此山下江渡当名桃叶渡)一名晋王山。(按桃叶、晋王只是一山,初名桃叶,以杨广屯兵故,更呼晋王耳。今六合西南六十里外沿江别无多山,尤可证)
其二:《重刊江宁府志》卷八“桃叶渡”条:桃叶渡,古建康北江中之洲,其形甚长,殆可百里,故北来之兵自大岘至江不能径渡南岸,必须西上历阳至采石方得过江。惟陈之亡,韩擒虎、贺若弼既破陈矣,晋王广乃自六合镇桃叶山乘陈船而渡,盖渡至洲上又有陈船相接,故可至南岸。桃叶渡由此而名。(事见《南史·陈后主纪》)明景泰中有昆山沈愚⑪过桃叶渡》诗云:“江花含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是明代犹知江渡曰桃叶渡也。宋人乃以目秦淮水上之渡直谓王献之渡桃叶处,虚妄不足信矣。⑫
诚如吕燕昭《府志》所说,宋人始有持“秦淮桃叶渡”说者。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即主张此说。该书卷五“桃叶渡”条云:⑬
《图经》云: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之名也,其妹曰桃根。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王献之)尝临此渡歌送之。
然而,遍查现存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以及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皆不见“桃叶渡”记载;至王一化等纂《万历应天府志》始有“桃叶渡在秦淮上今武定桥北”这一简单交代,⑭程三省修纂《万历上元县志》亦云“桃叶渡在秦淮河口”,至陈开虞《康熙江宁府志》更是以讹传讹,将“秦淮桃叶渡”列入“金陵四十景图”。
康熙《江宁府志·桃叶渡》
清代钱塘人陈文述(1771—1843)观点最奇怪,他赞同桃叶山在江北浦口城边,与金陵城下关(旧靖安镇)遥相呼应,作《隔江望桃叶山,是晋王乘战舰渡江处》诗如下:“桃叶歌残赋梦华,青溪往事感啼鸦。两军韩贺留残垒,六代齐梁失旧家。建业春风曾玉树,广陵明月又琼花。尚余战舰乘潮处,一抹青山隔彩霞。”他又主张“秦淮桃叶渡”之说。他在《秣陵集》“桃叶渡”条下说:“桃叶渡在秦淮东晋王献之迎妾桃叶渡江处,其地在今利涉桥。”利涉桥,今址在秦淮区淮清桥南。对《江宁府志》等以晋王杨广渡江处为桃叶渡的说法,作者辩驳说:“此乃童谣之类,不得以桃叶山为桃叶渡也。”⑮
如果《桃叶歌》确为童谣,那么据此童谣认定秦淮河边该有一处桃叶渡,也同样是缺少根据的。陈文述的辩驳较为乏力。
总之,如果有关《桃叶歌》各种文献(作者为王献之,王氏为小妾桃叶作歌,陈朝江南传唱《桃叶歌》等等)确实可靠,则所谓桃叶渡就在旧浦口城外的桃叶山下;如果有关《桃叶歌》各种文献所记述的仅仅是“传说”,《桃叶歌》仅仅是“童谣”,则桃叶渡所在地问题就纯属一个“两可”问题。当然,历史真实也许是——既有浦口桃叶渡,也有秦淮桃叶渡。谁知道呢?
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施闰章,有《桃叶渡》诗,五言绝句,态度较为超然:“万事东流去,争传桃叶名。殷勤留片月,犹是六朝明!”⑯
清末上元人(今南京)王安修⑰写过《浦口竹枝词》四首⑱,深情款款,其三云:“芦苇风来吹绿蓑,渔翁醉唱竹枝歌。渡名桃叶山前是,莫任秦淮水上讹。”主张“浦口桃叶渡说”的态度可谓毅然决然!
其实,不管秦淮河畔,还是浦口大江边上,明月娟娟,白水如烟,人生熙来攘往,何尝缺少痴情的人和伤感的往事?王安修《浦口竹枝词》其四云:
朝朝浦口怅离情,一路垂杨到葛城。
江雨何心留妾住,江云无赖送郎行。
写的是浦口离情,引发的何尝不是天下人共同经历过的情感呢?
2023年10月5日
注:
①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玉台新咏》刻本(影印本)卷十,第五页。
②见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乐府诗集》刻本(影印本)卷四十五,第十四至十五页。
③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37页。
④新林:即新林浦,在金陵城西南二十里,阔三丈,深一丈,长一十二里。源出牛头山西七里,入大江。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西善桥镇。滨临长江,南朝时为军事交通要地。
⑤《王献之传》,见《晋书》卷八十。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4-2106页。
⑥见《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中华书局,第309页。
⑦贺次君点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073页。
⑧赵一生点校,王象之《舆地纪胜》,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196页。
⑨贺次君点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卷二十,第991页。
⑩黄邦政《嘉靖六合县志》卷一“桃叶山”:“隋开皇三年置六合镇于此山,见《嘉定志》。”北宋六合县有宣化镇,见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五,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元丰九域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第二册第218页。
⑪沈愚:明苏州府昆山人,字通理,家有藏书数千卷,博涉百氏,以诗名吴中,与刘溥等称景泰十才子。善行草,晓音律,诗余乐府传播人口。业医授徒以终。有《筼籁集》《吴歈集》。
⑫《江浦埤乘》作者认为:明景泰年间人沈愚《过桃叶渡》诗,一则曰“江”,再则曰“渡江”,可见明代犹知此江渡曰桃叶渡也。
⑬王能伟点校、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第73页。
⑭现存南京地方志第一部是周应合《景定建康志》,第二部是张铉《至正金陵新志》,第三部是王一化《万历应天府志》。
⑮见陈文述《秣陵集》,引文分别在第98页,第177页,《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出版社。
⑯陈开虞《康熙江宁府志》卷六“桃叶渡”条引录施闰章诗为“五律”:万事东流去,争传桃叶名。当年曾照影,终古尚含情。画舫停歌扇,悲笳动冶城。殷勤留片月,犹是六朝明。
⑰王安修:1730—1802,初名文治,字后村,上元县诸生,有《后村诗集》《吴越游草》。
⑱《江浦埤乘》说录自《金陵诗征》,而查《金陵诗征·王安修》,本题四篇皆未见收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