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珍珠泉,按旧文献的说法,在江浦县治(县城)东北二十里,定山之右。池广十数亩,泉水喷出,累累若珠。观者拊掌则珠泡愈多,故又名喜客泉。①又因水之清浊与天气相关,又名晴雨泉。
庄昶先生对珍珠泉当然很熟悉。成化十六年(1480),庄先生四十四岁时,迁居定山,结庐于珍珠、卓锡二泉汇流之处,除定山草堂外,庄先生于此又建双泉桥、活水亭、天峰阁等。②
卓锡泉源头在定山寺里,泉眼不大,可供寺僧汲泉煮茗之用;珍珠泉则为温泉(常年恒温,在23℃左右),池广十数亩,庄昶诗《定山泉歌》,写的是珍珠泉,诗云:
此泉门外不可断,日日来过如相依。
小扶黎杖看清浊,老人雨后锄园归。
游人一见讵敢唾,白鹭偶来何忍飞。
耳聋眼暗与世恶,此泉磊落人间稀。
定山草堂在此,珍珠泉自然是诗人每天必到之处;有朋友来,珍珠泉也必然是可供客人一洗风尘之天然浴池。据《雍正江浦县志》,庄先生同年进士兼状元罗伦就享受过这个待遇,他写过一首《珍珠泉》诗,诗云:
驻马门前步石桥,临池顿觉旅魂消。
便于此地投双屐,不枉中秋度一宵。
地涌温泉真可濯,天教明月不须邀。
归来仍赋沂滨咏,独有先生兴趣饶。
这首诗说,中秋之日,月上山冈,诗人被领着到珍珠泉沐浴,宾客一时陶醉,主人也兴致勃勃,吟啸而归。
这是发生在成化年间的事情。更早在此沐浴赏月的人当然是定山寺里的僧人。相传南朝梁代定山已有寺庙,寺里的卓锡泉,相传即外来的和尚达摩因思西域水,以锡杖卓地而涌出。珍珠、卓锡二泉相距不远,汇流而成山涧,当地百姓置水碓、水磨于其上,藉水之力以舂以碾,如白居易诗所述“云碓无人水自舂”。这是古人对水力资源予以巧妙利用的范例之一。此景观也颇引人入胜,《雍正江浦县志》说:
“凡游人溯流逆行,先耳其喷薄轰激声,已令神往;迨目其飞泷溅雪,如瀑布如谷帘,声光双绝,未尝不停车击赏也。”③
据庄先生女婿王弘所撰《庄文节公年谱》,庄先生在定山也建过一座水碓,用以舂米,开机使用后,先生很高兴,特作《水碓短歌行》一首,以志喜悦:
山中水碓活水中,老夫起坐观无穷。
源头活水不用借,活水自舂无日夜。
有借须有还,而山中活水日夜自来,解除家中妇女们舂米之艰辛,当然令人足之蹈之、歌之咏之!
丁遂,字霁怀,江浦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进士,历任知州、府同知、郎中、按察使佥事等,少年时读书于定山寺中,他记忆中的珍珠泉,在开发利用之前,是清幽而寂寞的。他在《珠泉记》文中说:
珠泉在万山深处,埋没烟榛草莽间,独一拳石、一泓水而已。余少年读书寺中,间偕同友人深夜携酒泉上,四顾寂寥苍莽,惟明月在天,万籁俱寂,流泉出谷,水声潺湲,可歌可跃,可悲可涕,如至人不衣不食放形于宇宙之间而人不知,又如幽人无咎无誉屏迹于岩穴之中而人不闻。
陈钟盛《珠泉小志》插图:珍珠泉景观
珍珠泉上最早的人文建筑应该是龙王阁。
据时任南京刑科给事中徐桓《珍珠泉龙王阁记》,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时值大旱,四野尽赤,萧条枯槁景象不可名状,徐桓等官员出南京城赈济灾民,至浦口城西门外,却见麦秀青青,当地黎民安居乐业,似乎不知天下有旱情。一打听,才知道得益于定山西南山麓的珍珠泉。到了夏天,徐桓又随同京城(南京)一众高官来看泉水,但见泉广数亩,泉珠累累而起,昼夜不舍。俗传此地为神龙所栖,因此大旱不竭,永为斯民谋利。大家都认为人不可坐享其利却不知崇祀神龙以酬报之,遂倡议建龙王阁于泉上。时任浦口守御(领导浦口城驻军五卫三仓)全椒人彭绍贤(字孔嘉)十分热心,又懂建筑学,于是担任这项工程的设计师兼项目经理,经费则来自京城(南京)首倡者及江浦知县郑道(浙江余姚举人)及地方几户大族的捐资纳粮,数月之后,工程已竣。其制仿画舫斋式,即在泉池之上建台榭,前为龙王阁,二层高阁,南向;其后为画舫斋,三楹。登览者凭栏一望,云水一色,恍如坐镜中行矣。下有长桥如虹,可通小艇。北为平台,以观泉水之所冲激。又北为高亭,名曰后乐,可供士大夫览胜于斯而激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想。
龙王阁之后,珍珠泉上及周围的园林建设应该就此逐次开展起来。彭绍贤所作《珍珠泉碑记》记述了珍珠泉开发建设的情况,有关亭台楼阁、参观路经、水旱植物等描述历历在目,细节更加丰富,与徐桓《记》又略有不同。大意如下:
珍珠泉出城西山麓间,距浦口城五六里。迤南流绕约二十里,居民引以灌田,获利最溥。万历十六年(1588),余奉命守兹土。会大旱,沟渠皆断流,独此泉流注不穷,民众所获利倍于他岁,余乃知斯泉之利巨也。土人曰:“斯泉实龙所栖。”余始谋祠之。都谏徐公、民部刘公、徐公等先后从事兹土,稔知斯泉之利民也,亦乐观厥成,各捐俸若干。
始建龙王阁,肖像其间;阁下为鱼乐轩,后筑画舫斋三楹,虚窗四启,望之若汉使浮槎④自月边来也。斋之阴为后乐亭。兹皆从水中筑石,横卧波面。至阁下有桥,桥有坊,面东曰蓬壶别境,西曰人世仙源。桥之间有亭,颜其东曰漱石,西曰枕流。又前曰问槎所,则皆所以助斯泉之胜也。斋之西相对为媚泽亭,即斯泉发源之处。亭之右有矶,名曰钓月。其左有坡,能步下汲泉,命曰濯缨处。迤逦而上为振衣亭,亭之下为集翠台,倚栏观花,席地咏歌,亦足以发旷怀而舒幽思者。台之南曰偕乐亭,则土人所构。其下曰白云隈,北曰飞香所,因植木樨名焉⑤。山下建大士阁⑥,阁之前为净业堂,堂之前有轩曰谈空处,俱为守祠者设,令名僧团梵⑦其间,以为国祝厘,为民祈福。
东山之麓,余为筑堤二十余丈,堤之阳筑桥以通车骑。桥有坊,颜曰珠泉胜概。堤之间有亭,其南曰问柳,北曰观莲。阁之西有渠一道,亦遍种莲花,曰白莲渠。阁之中循山而上辟一石径,仅可侧身而入,曰披云径。据其巅累石为台,可以纵眺,南望钟阜诸峰,历历可指数,睇大江若匹练然。上有大司马舒公题额焉。自台而南下为览胜亭,又南为映碧亭,又南为浮翠亭,皆好事者所建。若夫夹岸芙蕖、绕堤桃柳,皆余手植,以缀观者⑧也。
结合徐桓《记》与彭绍贤《记》,珍珠泉上最早建筑为龙王阁,建造时间为万历十八年(1590),其他配套建筑,亭台楼阁等,与龙王阁兴建之同期或稍晚,至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彭绍贤离任浦口守御,彭《记》中所描述各处建筑皆已建成,其中包括当地士民(彭《记》中所谓好事者)所建览胜亭、映碧亭、浮翠亭等。
看得出来,彭绍贤十分热爱这一片付诸许多心血的山水园林。离任在即,彭绍贤编成诗集一卷,题为《珠泉纪游》,收录了他创作的有关珍珠泉的诗作二十多首。⑨作者为此又作《记》一篇,放在该诗集之首。此文详叙离别前夕,约刘陈二友,命酒泉上,遍历各处景观,喟然兴叹,低徊沉思,摅发其难以割舍的一片深情。《记》云:
余既辟珠泉之胜,辛卯⑩秋,量移钟离⑪,念兹泉弗忍舍,会刘生、陈生访余署邸,语次及之,因治斗酒为别。
甫出城,稻香扑面,黄云弥野,肩舆行山麓间,拂拂作故乡持螯唤酒时风致。诸山顷刻改状,争献其奇,巉岏逼人,衣袖若招。循麓行,少选,童子来报,已命樽画舫斋矣。舍肩舆,步堤上,左右眄视,若所谓山阴道上行也者。余心语山灵,当遍落杖履,毋以后先至为念也。
既抵斋,泉光晶晶,八窗虚敞。恍然鼓棹,镜中浮槎,从天下上,呼酒一再行。更衣,由鱼乐轩登龙王阁,望耕氓各捆载归。因忆比岁灾旱,江□□【北皆】被荼毒,今龙神甫奠而亢地皆有秋,泉左右更倍,为之一快。
陈生曰:“是所谓后乐者乎?不当从亭中拊掌大噱耶?”余笑而从之,命小榼觞二客。刘生素不善饮,数巡而罢。
遂从后乐亭登山,复循麓而往,则媚泽亭在翠微间。倚栏观泉,澄澈可鉴眉发,累累而上,细涌若珠。为玉而碎者,星而稠者,绎如者,散而复聚者,鲛人泣者,汉女采者,灿烂夺目,游鱼出没其间,令人有天际真人想。
至钓月矶,命童子汲泉煮茗,辘轳声咿呀耳中,泉味甘清冽,以不能久贮,故不名。
迤南而上,坐白云隈。白云隈者,即山之阿,构亭名之。盖经始时,余尝于此董治工役者也,殆有始事之感焉。其上为偕乐亭,土人三五啸咏其中,见余辈至,欲避去,刘生谓之曰:“若主所谓兴复不浅者,方以尔乐为乐,弗以是弗尽欢也。”与之问风土岁时而去。
遂登振衣亭,俯视堤亭、水榭如画。时夕阳掩映,竹木含翠紫,与山岚人烟,间作水中斐亹⑫倒影,一望皆凭虚空明世界,偶诵唐人“水态含青近若空”句,恍如相待。⑬
已乃从集翠台而过飞香所,则余手植双桂稍稍吐华,余为之低回者久之,因忆桓司马“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语,故是实境。下历白莲渠,绕出大士阁后,复依山麓,历披云径。刘生辞,不能从,余曰:“子尝谓我欲乞家,从事五岳,较此直一抔土,乃倦游耶?”刘笑曰:“有陈生在,是不谷所藉以卧游者也。”陈善丹青,故云。
余乃与陈生贾勇,躧步其巅。翘首江南,诸山嶷然作宾,长江如匹练界天,龙盘虎踞,诚帝王之业。陈生大叫“绝倒”,余亦长啸,纪岁月于石。
大抵此山独以泉胜,而去城稍远,无憩息之所,以故不入晋唐诸名人品题,自余草创后,渐以生色,要亦所谓待人而彰者也。
其余若映碧、览胜、浮翠诸亭,历历指掌,以其胜不过余所历,不复遍至。由山南而下小舟,已驾渡头时,霞光渐敛,月色霏微,作金光射人,荷芰贴水,渺焉中流。有顷,闻钟声鍠鍠,则山僧团梵于大士阁中也。遂至净业堂,谈无生之说。回首所经,又已幻境。
刘生谓余曰:“色即是空,是之谓也。虽然,空即是色,记若诗可已乎?”乃摭拾为之记,并诗若干首。时八月初六日也。
定山丛中,一泓泉水,亿万年间,奔涌在烟榛草莽中,至明万历中,经数年营建,桃李春妍,芙蓉晚秀,玲珑娟媚,渐成盛区。远近游人络绎如蚁,绮罗弦管辉映山谷,而珠泉遂驰名遐迩,为江北第一游观之所,名流题咏甚盛。明末江西临川人进士陈钟盛编有《珠泉小志》,今有藏本;六合人进士孙国敉编成《珠泉志》,已失传。⑭这些著作增添了珍珠泉山水的亮色,丰厚了珍珠泉景观的文化底蕴。
可惜,至清咸丰年间,珠泉诸人文景观皆毁于“太平天国”兵火,至“文革”期间已荡然无存。1982年南京市文物普查后,其遗址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市政府决定重新开发建设定山珍珠泉风景名胜区。1986年成立珍珠泉风景区管理处。1991年,被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如今,老山南麓这一片人文气息浓郁的风景名胜区,正吸引着天下无数游人,纷至沓来,常年络绎不绝。
注:
①见李维樾《崇祯江浦县志》卷一《封域志》等。
②据王弘《庄文节公年谱》,此前庄昶住浦口城清江门(南门)外。
③引文见《雍正江浦县志》卷一。谷帘:指庐山康王谷瀑布,其状如帘,故名;泛指如帘状的水流。
④汉使浮槎: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浮槎:槎,音查,木筏。
⑤木樨:桂花的一种。
⑥大士阁:佛教建筑,供奉观音大士。
⑦团梵:聚在一起诵唱佛经。
⑧缀观者:连接各处景观。此篇原文见《江浦埤乘》卷四《山水》。
⑨见彭绍贤著《击壶编》(明万历刻本),收录在沈乃文《明别集丛刊》第三辑第52册。
⑩辛卯:万历十九年(1591)。
⑪钟离:指明朝凤阳府(县)。
⑫斐亹:文彩绚丽,音匪委。
⑬水态含青近若空:语出唐·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
⑭陈钟盛,字稚德,江西临川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进士,任南京户部分司浦口监仓守御,著成《珠泉小志》,今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孙国敉(1582—1650),字伯观,六合县人,官至内阁中书,著有《棠邑枝乘》六卷、《江北定山志》二卷、《六合冶山志》一卷、《六合灵岩山志》二卷、《六合长芦寺志》四卷等,保存了六合、江浦二地大量地方文献,可惜大部分著作皆散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