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在旧江浦县,是一个门第显赫的大家族,从元末至现当代,传承有序,在地方文化、教育领域,名人辈出,成就显著,影响深远。
据《江浦埤乘》卷十八《职官》引述《顾氏家谱》,江浦顾氏始祖为顾兴一,元朝进士,今本顾氏《代家谱》称之为元朝“文林郎”①,原籍河南祥符县(地属今河南开封市),至正年间(1341—1368)任乌江县令,因爱兹风土,遂家于定山之西,后其地曰顾村。顾村距旧县城东北十五里,又名顾家冲(顾冲),今已淹没于新建的佛手湖里。
乌江县,西晋太康六年(285)始置,辖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及今南京市浦口区大半,初属淮南郡,不久改属历阳郡。南朝宋齐属临江郡,梁为江都郡治,一度为北齐齐江郡治。南朝陈又为临江郡治。北周为乌江郡治,隋属历阳郡。唐、宋属和州。明洪武初省入和州,洪武九年(1376)置江浦县,旧乌江县大半土地人口属之。
今世不闻有《乌江县志》,而各本《和州志》皆未见顾兴一任乌江县令的记载。《顾氏家谱》等旧文献记有顾兴一筑“遂心亭”一事,表现出顾公仁者爱人之心。其裔孙光绪年间人顾承熙《淡斋诗存·遂心亭遗址》诗后注云:兴一公“营葬地于浦之东门外毛家山,遗命与民同乐,凡邑之穷民无告者听其附葬四旁,二世祖唯唯。公虑其违志也,爰建遂心亭并‘与民同乐碑’。葬后未数年,墓旁无隙地祭奠,虽跬步不能容焉。事载江宁府邑二志。”
今已找不到毛家山这个地方,诗注说山在浦口城东门外。顾公生前为自己购置墓地,而允诺穷人死后埋葬四旁,又担心子孙不能践诺,遂将其遗愿刻碑立亭,以广而告之,结果“葬后未数年”,墓旁空地已满布坟冢,“虽跬步不能容焉”,以至于顾公后人无地用以焚香展拜!顾公若地下有知,面对此济济一堂,当含笑九泉吧?
顾公生子彦安(彦安有兄弟七人,均游宦在外),彦安生子镛,镛生昊,父因子贵,仕赠奉直大夫(散官,从五品)。顾昊为江浦顾氏四世祖,明朝嘉靖年间人,官至云南府知府。
综合《万历江浦县志》《江浦埤乘》等县志《顾昊传》,顾昊,字钦甫,号石坡,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岁贡生,三十一年壬子(1552)中举,任职浙江嘉兴府通判②,治绩丕著。军务总督张经一向敬重顾昊才干,每议国事,闻其建议,常能采纳实行。时倭寇自海上起,伙同沿海土匪,破城袭寨,打家劫舍,以致民不聊生。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倭寇出柘林,南犯嘉兴府城,顾昊率军败贼于平望,斩首一百八十级,降者数百。事平,总督张经报捷于朝,赐顾昊以俸一级、赤金二铤、毳衣一袭,调云南通判,后又升任云南府代知府。在任清介,厘奸剔弊,政声洋溢。年老告归,乐善好施,以著书立说自娱,遗著《四书语林》《诗易详解》《石坡文集》《挹青诗集》等。县志未记顾昊何年去世。墓在顾家冲,在今浦口区佛手湖畔,为南京市文保单位。《江浦埤乘》记福清人李廷机③为作墓志铭。
顾昊生子其养,字小坡,岁贡生,博通古今,研精理学,著有《孝忍文集》。邑人严丕承为作传。严丕承于隆庆四年(1570)中举,官至广东惠州同知,洁己爱民,深受士民爱戴。
顾其养生子世隆,字予初④,善经营,性慷慨,好施予。亲戚以及邻居有贫乏者,顾世隆为之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受恩者出具欠条,老先生一口回绝,说:“受人欠条,意在索偿,我不需要你偿还,怎么能收你欠条!”老先生耄耋之年,犹且儒雅谦和,享有极高的名望,三次参加县府组织的“乡饮”活动。先生晚年好佛事。顺治初,与庄有光等人出资建降福寺于钟奇门(县城南门)外,并置庙产以供香火;又出资修西华山响铃庵。其子弘毅作《送春日,偕严别驾采黄⑤游响铃庵,集唐句》诗云:
相逢且欲醉春晖,与客携壶上翠微。
未尽杜兰啼谢豹,渐开荷芰落蔷薇。
云间东岭千重出,竹里泉声百道飞。
正是清和好时节,暂时相赏莫相违。
顾世隆为江浦顾氏六世祖,迁居城西五里,建顾家庄,地属白马乡。迄今城内顾姓均六世祖后裔。兄世科、世桢仍家顾家冲祖居地,地属孝义乡。
顾世隆生子弘毅,字任之,时已进入清朝顺治时期。虽十二岁就考入县学,博通经史,然而无心利禄,放弃科举之路,耕读持家。工小楷,爱吟啸,所著诗文多散佚。金鳌《金陵待征录》卷六《志人》亦记述其事迹如上。其堂兄弟弘谟,字訏之,诸生,亦不屑于新朝科举。持躬方正,学问赅博。凡遇县内外疑难事,县官辄登门咨访,弘谟皆能据理剖晰,不涉以私。顾先生晚年多次参加“乡饮”,享年九十七岁。
顾弘毅生子昌彝,字子常,弘毅小儿子。《代家谱》称之为“处士”,即平头百姓的委婉说法。家贫,然而事亲至孝,知县甘国埏赠以“德优行淑”匾额,死后木主被供入县“忠义孝悌祠”。
甘氏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来任江浦知县,疏浚城南河,重修文庙,重刊《定山集》,刊印邑人张行言(字躬先)《圣门礼乐统》(《四库全书》存目)⑥,表彰贞士烈女……在任十余年,百度具举,民情翕然。又工诗善书,士民求索,辄从容应之。后升职而去,士民祖道送行,百里不绝。诸生顾奕峰等征集刊印《攀辕草诗》二卷以纪此盛况。多年后,甘国埏追忆江浦山水之秀、士民之淳,亦著有《江浦吟》诗集,皆已失传。
为甘氏编印送行诗集《攀辕草诗》者,为昌彝之子顾奕峰。顾奕峰,字绳武,号山佣,举孝廉方正科。雍正元年(1723),新帝诏令,于“正科”外,新增“孝廉方正科”,取古贤良方正、合以孝廉之意而命名。其制,由各直省府、州、县、卫,各举荐孝廉方正之士,各赐六品章服。可用为知县,年五十五以上者用为知州等;以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县志未见顾奕峰出仕的记述,或许因为年纪过于老大。但雍正四年(1726),知县项维正编成《(雍正)江浦县志》,顾奕峰一名在“同修者”之列。张行言《圣门礼乐统》二十四卷,顾奕峰与邑人进士刘岩(字大山)、金铿(字鹤侣)为“同编辑者”五十七人之一。可见顾氏时为品学兼优之士。
奕峰有兄弟奕崌,字介臣,为江浦顾氏之九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顾奕崌等捐资重修城西接待寺,使之焕然一新,后该寺毁于咸丰兵火。
顾氏十世祖叶樋,字天木。据《代家谱》,为太学生(监生)。其从兄弟叶林,字西园,性肫挚,笃学,事亲亦以孝闻。父死,哀毁,三年不离殡所;母死,亦如此。每食,必设父母位,久而弗懈。⑦死后入祀县忠义孝悌祠。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梁昌圣重修学宫,立碑者有顾叶棆、顾叶林、顾流汇、顾芳兰等,可见顾氏“叶”“流”“芳”辈大致生活在乾隆年间。
十一世祖讳流漳,字荆川,太学生(监生)。可惜英年早逝,其妻吴氏很了不起,年二十岁守寡,遗腹生子芳莲,教之入县学。⑧
顾芳莲(1778—?),字作舟,号一亭,一生不敢辜负寡母心血,成人后,雄姿英发,娶进士陈谟之女为妻,并学诗于岳父陈谟,曾作《草堂雅集图》,名流题咏甚众,著有《邀月轩集》,惜已散佚。
芳莲生子宜寿,字祝三,太学生(监生)。此为顾氏十三世祖。宜寿一生默默,而其从兄宜启,则学问渊博,交游颇广。
顾宜启,字初鹏,岁贡生,设馆授徒,号称经师。咸丰八年(1858),避乱浦口城。城陷,粤匪胁之见其贼首,强之跪,不跪,戟指贼首大骂,激之杀,不杀,幽闭暗室中。与之食,不食,绝粒僵卧,默诵少时所读书,达十一日。贼退,竟无恙,时年已六十多岁了。乱平后,宜启曾与上元(今南京城)人陈小丹、李芝生等同作《哀江南》诗,悲凉凄楚,令人不忍卒读!
终于说到顾氏第十四世祖顾承熙了。
顾承熙,宜寿之子,生于道光二十二壬寅(1842),卒于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享年64岁,字尧春,晚年自号淡斋居士,家住县城西郊西华山麓顾家庄⑨。平生作诗二十卷,近二万首,死后由其孙、曾孙删存而成《淡斋诗存》。
据《淡斋诗存》,顾承熙童年丧父,读书塾馆(其叔父顾宜启为县内著名塾师)。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如蝗虫般由楚、皖蔽江东下。邑境戒严。承熙时年十二岁,陪同母亲、祖母,踏上逃命之旅。从顾家庄经县城,到浦口城,买舟汊河集,沿滁河奔六合县雷集,与长姊(嫁六合县诸生林某)一家厮守两年余,咸丰八年(1858),六合城失守,八月十六出瓜埠,渡江至镇江,暂寓大港北角里,越二年,贼破长濠,镇江大乱,复渡江至泰兴,迁于泰州周家楼。又越二年,移居扬州张纲镇(今属扬州市江都区),烽火惊心,转徙无常,如是者数年。其间又遭遇姊夫病死。颠沛流离二十年,“廿载曾为客,关山行路难”,待回归故乡,已人到中年。
若干年后,顾承熙仍记得一首诗《在张纲镇》:“世乱年来生计疏,一身漂泊未安居。何时觅得瑯环地,偷得清闲好读书。”虽然逃难途中不忘读书,毕竟岁月容易蹉跎。光绪八年壬午科(1882)才成恩贡生⑩,时年41岁,算是科举上取得一点功名。光绪十八年(1892)秋天,再经金陵城里的夫子庙贡院,作诗云:“矮屋风光领略多,半生潦倒奈愁何?而今已醒黄粱梦,脱却青衫⑪衣钓蓑。”诗人感慨的是,十年前尚且期待能振翮高飞,而今终于黄粱梦醒,青衫已脱。
至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时年46岁,顾承熙一心一意开启其处士兼诗人的生涯。幼年失祜(丧父),少年逃难,青年飘零异乡,中年后一度穷经皓首,不惑之年略取科名(恩贡生),妻子去世较早,不久前母亲去世……其间也有诗作,但随写随弃,散轶殆尽。待母亲去世后,顾承熙感觉自己忽然老去,如一朵开在深山幽谷的兰花,默默等待着它的凋谢。
《淡斋诗存》按年编辑,始于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迄于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顺序读下来,读者不自觉地就进入诗人晚年生活世界。
山庄环境优美:“数椽茅屋老烟霞,端合幽栖处士家。两岸长堤杨柳树,一溪流水紫藤花。”(《山庄即事》)处士生活幽闲:“独坐山斋里,摊书细细温。杂花开屋角,老树倚墙根。对菊闲吟句,焚香静掩门。雨中黄叶落,淅沥正黄昏。”(《偶成》)偶有访客来坐谈,诗人也偶有出访,“幽人何所有?茅屋与柴扉。采药深山里,黄昏犹未归。”(《访幽人不遇》)日子过得散淡而从容。晨起散步,“烟起荒村千缕直,云横远岫一般平。诗人晨起闲无事,聊向篱边散步行”。(《晓起》);夜晚望月,“凉月上窗纱,光明分外嘉。清天何皎皎,星斗正横斜”。(《夜静望月》)平时小酌娱情,“终日何所事?惟看绿树阴。一杯常在手,万事不关心”;(《庭中独酌》)客中不免贪杯买醉,“红蓼花中停贾舶,绿杨阴里住渔家。路逢野店聊沽饮,尽兴何妨酒当茶!”(《新秋江上》)居所距城不远,“林泉地僻合幽栖,惟有鸟飞与鸟啼。路近荒城四五里,园栽寒菜两三畦”;(《冬日书怀》)背山处有响铃庵,时常登临眺望,“林壑无人到,苍烟一点浮。疏钟山上暮,苦雨寺中秋。松石荒苔遍,梧阶落叶稠。凭栏凉意重,清响滴楼头”。(《山寺雨中眺望》)因少年遭遇战乱,而较为关心国事,“谁怜世变沧桑屡,空见宸忧水旱频。天下霸才称仲父,于今匡正仗何人!”;(《书感》)也关心农事,“吴农望雨最关情,烈日当空久亢晴。枕上不眠倾耳听,月明处处桔槔声”。(《不雨》)更多的时候则享受一份独处之乐:“茅屋有至乐,高斋门向东。花光微湿雨,书卷乱翻风。神往千年上,身留一室中。闲吟能写意,萧散白头翁。”(《斋中》)诗人给家里的草堂题名“淡斋”,实有不能不如此的道理,《淡斋》诗云:“惟淡心乃定,何虑室如蜗。惟淡心乃静,可以听鸣蛙。”山斋里可以小饮,“半醒半醉兴悠悠,小酌园林景爱幽”;(《楼中小酌》)可冬夜课诸孙读书,“木落林空风切切,夜听书声真幽绝。开门满地有清光,庭院月白寒如雪”。(同题)……不幸遭遇老来丧子之痛,事发光绪十七年(1891),诗人时年五十,白发送黑发,痛何如哉!《哭三子先义》诗云:“欲说浑无说,伤心更怨谁?命穷遭恨事,德薄丧佳儿。鬼哭神愁夜,天昏地暗时。今生长已矣,从此复何期!”光绪二十七年(1901),同袍大姊去世,诗人之痛,如丧考妣,读《哭姊长歌行六十韵》,读者不禁也潸然下泪:“吾姊大吾年十四,虽名为姊少长异。恩深义重过寻常,事姊当如事母意。吾姊况是苦节人,境遇躬尝艰苦备。……父母惟生姊与我,哀哀睘独无仲季!”
诗人五十九岁那年,作诗《感怀六十韵》,可谓最能表达其晚岁处境和心境的作品。诗人自谓“吾年五十九,衰零如秋柳。悲今神酸辛,好古貌腐朽。非耄已倦勤,未老早岣嵝”;“邻靡二仲友,耕无沮溺耦。同心少莱妇,藏身愧橘叟。⑫晚拭足底尘,晓栉发中垢。香焚爱其馨,过省勤自咎”;“山环室东西,水绕宅前后。座上披道书,壶中倾白醙”;“心清非关茶,兴畅倍酣酒。所求全其真,非有取莫苟”;然而“群夷肆凭陵,强虏争抖擞。举世疯犬狂,遍地羶羊蹂”;惟愿“欲俟河之清,其如命不久。惟愿了余生,狐死正丘首!”狐死首丘,成为诗人晚年的愿望,只因为他生活在清末动荡杌陧的时代!
六十一岁那年,诗人作《书怀》一首,云:“余生万事早灰心,况是衰年白发临。病马岂思开道远,幽禽惟爱入山深。”六十二岁作《送雁行感怀》,更见悲凉气息:“流光又度月三三,老病衰躯倦不堪。我亦如君归塞去,那能常此恋江南!”六十三岁作《病中吟》诗,因病不成寐,已骨瘦如柴:“备历艰难万事辛,久惭无术避嚣尘。笑予骨瘦如山立,可似匡庐面目真。”面对死亡,诗人是乐观豁达的,《冬月十四日生辰偶作》诗云:“进步还须退步看,予生何必不安安?若教六十年前死,黄土草深白骨寒!”《偶成》诗云:“休嗟白发老头颅,一笑青山鸟自呼。生未封侯汉李广,死犹留稿宋林逋。”林逋,就是那个生活于西湖边上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他的影响千古的名句。
顾先生也有“留稿”,也有“笑予不及山僧好,割去青丝免白头”(《闲吟》)这些灵光耀眼的诗句,有“千秋人去地犹在,依旧江声似昔时。惟有年年秋色里,还闻风雨太凄悲!”(《蜀客谈古少陵浣花溪遗迹,感而有作》)这些意味隽永的诗情。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读者知道这位半生隐居于西华山麓的清代诗人。
顾先生留下近二万篇诗稿,其孙德沄、德湘不忍先祖手泽湮没,遂交由曾孙辈顾克彬(时为民国省立太仓师范学校校长)请专家名流删存,得诗近千篇,经德湘、克樾叔侄手自抄录成书(今有手抄本传世),又请出版社印制三四百本,分发至全国各大图书馆,幸免失传之憾。
顾先生有三子四女。先善,字绍尧,又字元长,廪贡生,生五子,曰德溶、德瀚、德沄、德洙、德湘。先义,字乐尧,县学生,弱冠而逝。
顾氏家族“先”字辈,尚有顾先孚,字小鹤,中同治三年(1864)举人。为人和易近人,文行交著,闭户授读,不预外事。从之游者咸饮和食粹,推为霁月光风。其父顾承堉,字鹤皋,诸生,长于经学,年八十犹不辍读。其子德生,字仁轩,岁贡生,人品卓越,热心社会公益,民国早期先后担任县城敬节堂(邑人田用和捐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存典生息)、珠江书院款产等项经理。
最后说“克”字辈。顾克彬,字质先,上文已述及其删存《淡斋诗存》之功,又担任省立太仓师范学校校长至“解放初”,前后近二十年(1933—1952);顾克秀(女),县立文德女子小学(校址在文德街旧县城文化馆)第二任校长;顾克用,省立第四师范本科卒业,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担任江浦县视督学;顾克懋,河南省立大学化学系毕业,1939年7月参与创建江浦补习学社,任教务主任,1945年9月—1949年7月任江浦县中学代理校长、校长;顾克钧,抗战期间任教于县立桥林小学;顾克植,江浦县中初中理科教师,等等。
一个家族,从元到明,从清到民国,从民国至今,一步步走来。遂心亭下“与民同乐碑”闪烁出仁者爱人之光;顾昊墓前石刻的神兽在佛手湖畔无言地诉说着卫国安民的勇气;西华山麓那一片篱墙茅屋曾经细心呵护过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灵;从故乡到异乡,从晚清到民国,一代代从事教育事业的顾氏后人的名字铭刻在许多间校史陈列室中。时光荏苒,逝者如斯,惟立德、立功、立言者的英名永不会消逝。
2024年1月1日
注:
①文林郎:官名,元朝为文散官,正七品,敕授。
②查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一(刻本十五页)等:顾昊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任嘉兴府通判。
③李廷机(1542—1616),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浮桥(今福建泉州市)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谥号文节。查《李文节公集》未见该墓志。
④予初:《江浦埤乘》作“子初”,据顾氏《代家谱》改,顾氏八世祖昌彝字“子常”。
⑤严云官:字采黄,江浦人,康熙年间贡生,工书善诗,任建宁府通判,颇有声名。
⑥张躬先《圣门礼乐统》于康熙四十年(1701)刊行。大英图书馆有藏,是该馆中国音乐古籍善本之一。版本页标明:“督学部院张大宗师鉴定、太史刘大宗师鉴正、江浦张躬先纂辑、万松书院藏板”。开篇有甘国埏于康熙辛巳年(1701)题写的前言。音乐内容集中于卷十八至卷二十三,分述“乐经”“乐志”“乐器名义”“乐器造法”“律吕宫谱”“礼器图像”“乐器图像”“乐舞图像”等。
⑦陈作霖《金陵通传补遗》顾叶林条:“顾叶林,江浦人,父卒,哀毁,三年不离殡所,母卒亦如之。每食必设父母位,久而不懈。”
⑧《江浦埤乘》卷三十《烈女》,记述吴氏年二十寡,至受官府表彰时,已守节三十七年,则时年五十七岁。又据邑人詹其桂《民国江浦县续志稿》卷三《坊表》,县府于嘉庆十九年(1814)四月为顾芳莲母亲立“节孝坊”,据此可知,吴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558),遗腹子芳莲约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
⑨顾家庄:旧江浦县城西南五里,庄在西华山南麓,旧属江浦县城东乡,后拆庄并入城东乡光明村。顾承熙《淡斋诗存·淡斋》诗云:“宅住苍松翠岫旁,去城五里顾家庄。”
⑩顾承熙生卒及恩贡年份,皆据顾克彬《淡斋诗存·跋》。清因明制,国家有庆典或登极,于常例外加贡,是为恩贡,亦视为正途出身。顺治元年,诏直省府、州、县学,以本年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后历代恩诏皆如之。
⑪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
⑫莱妇:即莱妻,贤惠的妻子;橘叟:唐·牛僧孺《幽怪录》“橘中之乐不减商山”条:“巴邛橘园中,霜后见橘如缶,剖开,中有二老叟象戏。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参见“商山四皓”),但不得根深固蒂耳。’一叟取龙脯食之。食讫,余脯化为龙,众乘之而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