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
二是“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行为;
三是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四是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五是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行为。
近年来,无底线追星行为多次引发舆论热议。随着“饭圈”越来越低龄化,拜金攀比、网络暴力、相互攻击等乱象,让追星变了味,使得“饭圈”成为负面的代名词和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饭圈”所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
▶ 封闭群组带来“回音壁”效应,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健康正常发展
“饭圈”活动通常包括循环往复的日常“打卡”和重大活动中的集体行动。大量普通粉丝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打榜、投票、签到、接机等应援活动。在这样或重复或集体的行动中,原本个体的身影被淹没在应援、签到的数字以及各类集体活动的呐喊声中。而群体活动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情绪和环境的作用下,会转向群体极化,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包括激烈的网络骂战、聚集性的不理智行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未成年人既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是层级地位较低的群体。在被不断裹挟参与各类“饭圈”活动的过程中,封闭的极化思维不断强化、固化。由此,未成年人在群体情绪的驱使下参与到各类网络骂战中不能自已,失去了对常识和真相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影响了其主流社会道德意识的建立。
“饭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容易导致个人的行为失当和道德迷失,而一些狂热粉丝的无底线追星行为也在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的红线。当然,这其中既包含着粉丝的非理性行为,也有娱乐公司和明星宣传策略的影响。但是对于难以准确把握个人行为的未成年人而言,这些无底线行为无疑会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无底线追星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偶像行为的无限包容。未成年人容易将偶像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会不断地美化和合理化偶像的行为。然而,一旦偶像自身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粉丝对偶像的模仿和美化则会变成道德上的纵容和包庇。比如,尽管一些知名艺人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但仍有不少粉丝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包庇甚至谩骂执法者。这样的行为若不及时纠正,无疑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观产生影响。
“饭圈”治理,从哪里入手?
饭圈文化说到底是亚文化,其中蕴含着被主流文化纠偏收编后成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潜在可能,因此对饭圈文化的批判应是建设性的、放眼未来的。未来,“饭圈”治理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来,把言行规范起来,让饭圈文化沿着创新、健康、可持续之路前行。
② 偶像:加强道德自律
明星个人的言行举止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其更应加强道德自律,为粉丝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不仅要引导粉丝群体关心公共事务、热心公益,而且也要提醒粉丝群体不要一味采取非此即彼的对立姿态。
第二,平台应将偶像发展与流量解绑。比如,针对饭圈“拼数据”造成的数据量级越来越高(部分人气偶像微博转发量动辄千万起步)、数据注水严重等现象,平台应出具自我纠偏的调整规则。
第三,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治理。一方面,应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对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互动进行严密监视和控制,及时制止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不当互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网络后台的记录和检查,维持粉丝与明星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纠偏粉丝的目的。
第四,平台应重建偶像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针对偶像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流量上。单一的评价指标会使多个利益主体因粉丝明确目标(流量)而迅速实现短时获利,但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参与其中的各方都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因此,应建构包括公益、审美、新风尚、艺术成就、专业技能、社会责任等在内的多元偶像评价体系,实现对饭圈的正向引导。
来源:人民论坛网(ID:rmltwz)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