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心殿西暖阁前室的御座背后,悬挂着大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手书的一幅楹联: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此联出自唐代名臣张蕴古向唐太宗呈奏的《大宝箴》:“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本是对帝王俭以养德、不可奢靡无度的劝谏,经胤禛稍加修饰,殿内的这幅楹联立时展现出另一番意味,成了他宵衣旰食、乾纲独断的现实写照。

  这些年清宫宫斗戏风靡一时,这位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四爷雍正仿佛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阴狠狡诈、猜忌多疑似乎都是他身上的标签。我们不必在此讨论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何模样,只说他的“唯以一人治天下”是如何做到的。

  先看雍正朝两项重要的统治手段。

  其一,设立军机处,总揽国家军政大权。军机处在雍正统御时期,由一个战时临时机构演变为常设办事机构,虽未在雍正一朝成为皇帝身边的核心决策机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雍正的直接掌控下,军机处逐步成为了清中期之后帝国的权力中枢。雍正时期,军机处的组成人员多为办事员(军机章京)一类的低阶官员,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这样一来,信息流转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大大减少,任何诏令都能够准确无误的直达具体执行部门。

  其二,就是在雍正一朝逐步完善的密折制度。如果说设立军机处是一项正大光明的顶层制度设计,那么密折制度虽不及前者出名,却成为雍正后世形象中阴险、猜忌、多疑的根源之一。尽管告密文化的普遍化、专业化、制度化在中华大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帝王利用告密文化统治国家、驾驭群臣也已不是一朝一代的专利,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密折制度确是在雍正一朝得到空前发展,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流程,就连使用范围也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

  据说,在以雍正为绝对中心的密折制度中,上至内阁要员、地方督抚,下至六品通判、七品知县,甚至连一些隐姓埋名的江湖术士、颇有威望的地方士绅,都可能成为这个制度中的联络点。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殊的联系只存在于奏事人与皇帝两点之间,一字一句都可直达天听而完全不受他人左右。反之,皇帝的谕旨也可点对点的下达至全心全意贯彻最高指示的核心官员。

  在养心殿西暖阁前室的那副楹联上方,“勤政亲贤” 的四字横批强劲有力,将雍正一生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人生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雍正之勤政在历代帝王中称得上数一数二,而我以为最易量化是否勤政的标准则是御笔朱批。根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各类朱批一千多万字,平均下来一天要写上两、三千字,这在历代帝王之中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倘若再翻看一下这些朱批谕旨的内容,我们既可以看到严肃的问责和无情的批判,也会发现悉心的指导和温暖的关怀。天下大事、家长里短、嬉笑怒骂,可谓千姿百态,应有尽有。朱批字数最多的皇帝无疑是雍正勤政最好的注释,更是史学家们争相为他“定论”、“翻案”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勤政”二字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又对后世产生了何等影响?

  康熙晚年太子之位空悬,众皇子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争储大戏。雍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登上了皇位,同时也让这位四十多岁才从几十个兄弟中脱颖而出的皇帝,不得不面对极其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年君主,都会对权力产生无限的渴望和无尽的追求,而雍正作为继承帝业最年长的帝王之一,对权力的理解自然非同一般。他明白只有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丝毫不放松,才能保住那来之不易的皇位。

  然而,雍正登基之时,除了日后位极人臣的怡贤亲王胤祥,几乎没有可堪重用的心腹之臣。满汉之分的仇怨仍是夷族统治者的心头之患,前朝宦官把持朝政,威胁皇权的旧事仍历历在目,唯一出路就是靠人不如靠己,而朝乾夕惕,事必躬亲自然成了雍正自诩的致胜法宝。

  如果说勤政的背后是雍正对权力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这样的勤政又为走向盛世的大清国带来了什么?再看设立军机处、完善密折制度这两项重要的统治手段,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做到勤政二字,皇帝就可以根据个人意志,了解或处置帝国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更印证了一个事实:封建王朝的专制皇权自此达到了顶峰。

  雍正的一生充满坎坷,十三年勤勤恳恳的帝王生涯竟以暴毙而亡为结局,且为后世留下了众说纷纭的迷案甚至是遗臭万年的骂名。而他的儿子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虽未能坚持先帝勤勉、节俭的优良作风,却将“唯以一人治天下”的圣训继续发扬光大。乾隆不仅恢复设立了一度被他裁撤的军机处,更赋予了军机处更大的权力,对于密折制度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信手拈来。如此一来,专制皇权在乾隆一朝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大清国行进的脚步却是越来越沉重。

  在现代人眼中,天朝上国可以说是形容乾隆盛世最为贴切的字眼,而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更是将天朝上国的样貌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全老人”弘历的文治武功在祖孙三代人的潜心经营之下达到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帝国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眼界。而在“唯以一人治天下”的帝国体系之中,皇帝的眼界就是帝国的眼界,人们能够体会的只有“天下安危、百姓祸福皆系于一人”的无奈与感叹。专制皇权在大清国行至中年时到达了顶峰,而强盛的帝国却在与世隔绝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头也不回的扎进了历史的漩涡,湮没在浩瀚的革命浪潮之中。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浮事记”(ID:fustories)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