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是旧江浦县的名门望族,明清两代江浦二十五名进士中,丁氏一家占了三名。
江浦县石碛镇(今浦口区桥林街道)西北五里有曹城,曹城所在地有丁家山,山上有乡贤丁毅墓,墓为土坟,毁塌于1958年。丁毅曾担任明永乐年间江浦县医学训科(大约相当于今之区卫生局长兼区防疫中心主任),曾一度代理江浦知县,县志说“以邑人治邑事,有执有守,上悦下安”①,后升为应天府医学正科(约为今南京市卫生局长兼市防疫中心主任)。丁家第一个进士为丁毅的五代孙丁遂。
丁遂,字霁怀,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任易州知州、沂州知州、赣关榷税、归德、宁波等府同知、南京工部虞衡司郎中、云南按察使佥事。所到之处,政绩卓著,任期满后,抚按衙门特为他上疏朝廷,希望提拔重用,疏中有“百折不回、一贫彻骨”之评语。
丁遂侄子(兄丁选之子)丁明登,字剑虹,号莲侣,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进士。他曾担任福建泉州府推官(司法),执法宽缓仁慈,遇有只需杖责的犯法者,令其给监狱缴纳粮食,以代替刑罚,用这些粮食帮助穷苦的罪犯。夏季则修葺牢房,给犯人提供蒲葵扇、香薷汤;冬季则提供生姜汤、辣椒等食物。又想到囚犯大多因无知而犯法,假若在其患难受苦时激发其善良本心,则改造起来速度快且效果好,因此丁明登常走进牢房,与囚徒们说因果报应故事,常把他们说得泣涕涟涟。丁先生堪称当时国内司法界的劳动模范。
丁明登的骨头也很硬。他在入朝觐见皇帝时,听说一定要先去当权宦官魏忠贤“生祠”跪拜一下,立马辞官而归,扬长而去,并当场作诗一首,名《珰焰歌》②,痛斥魏忠贤的嚣张气焰。辞官后,丁明登筑园于南京乌龙潭,寄心禅宗,怡悦心神,著述二十余种。
丁明登好藏书,其子丁雄飞酷好。每出门,丁雄飞必挑着担子出门,常满载而归。又与上元人(今南京)黄虞稷结“古欢社”,约定分日往还,换书而读,坚持许多年。黄虞稷先生名垂千古的著作《千顷堂书目》,该得益于丁雄飞的藏书吧?
丁雄飞一生著述也达九十八种之多。他的《乌龙潭志》《清凉山志》《珠泉志》等方志类著作,如果存世,当都是研究乌龙潭及其故乡江浦县的珍贵资料,可惜多已不传。而今乌龙潭已成为公园,丁氏父子的藏书楼及藏书都已灰飞烟灭了。
丁家第三个进士是丁遂之孙丁峻飞,字扶万,清顺治六年(1849)进士。历任刑部郎中、湖广辰州知府,病死于任上,年仅三十二岁。
清朝江浦县第一个进士是胥庭清,字永公。其父胥自修为明朝官员,明亡时殉节而死,其同胞弟胥庭治一家五口也投水殉国。但一年后,顺治四年(1647),胥庭清就成了清朝进士,任余姚县令。当时县境内反清战士漫山遍野,他单骑入山招抚他们归降清廷,后被提拔为工部主事,又升为员外郎,担任龙江关榷税。辞职后,住在金陵城里。
与胥庭清相比,进士陈观光、陈谟父子的“脊梁骨”就硬朗了许多,把功名利禄也看得很淡。
陈观光,字宾五,号梅亭,乾隆三十四年(1769)成进士,后担任刑部主事,升为刑部员外郎,后又升为礼部郎中。闲暇时与太仆寺卿陈兆仑老先生交游,讨论经史、诗文,解答问题时提纲挈领,无半点嗫嚅讨好之口气。就连大学士刘文正公都叹服他的节操。不久陈观光厌恶官场,称病辞职,去江西白鹿书院担任主讲。
其子陈谟,字在嘉,从小禀持父训,锐志苦读,坐卧一座小楼中,六年足不出户,嘉庆四年(1799)成进士。河间人纪文达担任这一年会试总裁,读到陈谟试卷,认为一定出自名宿之手。陈谟也淡于名利,不求上进,任户部主事、辉县知县等职后,去山西上党书院教书。课余侍奉双亲,研读经史,乐在其中,所存《传经书屋诗稿》,风格遒劲,惹来名流竞相推荐赞许。
进士韩廷秀之死确实令人嘘唏不已。
韩廷秀,字绍真,号介堂,十四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江宁府学,旋即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乡试,四年后(1790)成进士。调任广西马平(今属广西柳州)知县,到任才七天,死于任上。传说他到任后看到当地僻远荒凉,生活艰辛,又听说前任知县拖欠国税至二万余金,惊悸而死,至今无人来收殓骸骨。韩当场被吓得魂飞魄散,在惊恐、无助、绝望中自缢而亡。对此说法,时任朝廷体仁阁大学士朱珪既悲伤又愤怒,作《哭韩马平》诗,表达无尽的哀思和愤懑:
官以穷而缢,讹传讵忍闻。
婆娑真恶浊,容易散斯文。
空负诗书腹,应伤孔翠群。
苍梧蛮瘴叠,何处寄孤坟?
韩廷秀少年时曾读书于钟山书院,书院钱大昕等学者都对他推重有加,因此得以认识时已年迈的小仓山房主人袁枚,韩时常为之代笔,水平已足以乱真。袁枚称赞他“内心廉正,行为淳厚,有西汉壶遂之风度”。韩之早逝噩耗传来,袁枚为之作《韩生哀辞》,被收录在《小仓山房文集》中。
韩廷秀遗著有《双牖堂诗集》《双牖堂文集》等,为其孙韩印编辑而成,留存至今。
如今,从安徽黄山云谷寺取道白鹅岭,上行约八百步,道右侧有一方摩崖石刻,面积184cmx80cm左右,刻有“万重翠雨”四字,落款为“乾隆壬子仲秋江宁韩廷秀题”,壬子为1792年,江宁应是“江宁府”的意思。
(韩廷秀手书)
清朝江浦县进士中最值得说的当然是刘岩。他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又颇有悲剧性。他著作丰赡,才华卓著,因牵入“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案),仕途、文章、性命都被迫戛然而止,其英名也逐渐湮没于历史尘埃中。
刘岩(1656—1716)③,字大山,号无垢,原名枝桂,祖先为山东人,元末避乱而迁居江浦县之东葛城,再迁至浦口城。刘岩小时候跟随父亲卖酒,十八岁才知道闭门苦读,二十岁进入县学。省督学使者考察后,常常延请他去外地批阅试卷,协助鉴别人才。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选拔贡生,进入太学。因争论太学生伏阙上书列名一事,戆直之名(恶名)传遍朝廷内外。听人劝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更名“刘岩”,参加科考,中顺天府乡试第二人,四十二年(1703)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1709)担任会试考试官,发现人才最多。五十年(1711)《南山集》文字狱案发,传刘岩曾为之作序,受到牵连,被判充军宁古塔,后幸获赦免,然而不数年去世,年仅六十一岁。
刘岩一生勤于研究经史,对《毛诗》《春秋》《家言》用力最深。在翰林院任职时,参与编著《康熙字典》《朱子全书》等,著有《大山诗集》《匪莪堂文集》等。刘岩孝敬父母,友爱诸弟,曾在家乡浦口城里筑匪莪堂、乐孺堂,以抚养两个弟弟。
刘岩在京城生活数十年,而家有贤妻。当死讯传来,妻子与寡妹风餐露宿,跋涉数千华里,赶到京城刘宅,颤巍巍地从侍妾手中接过襁褓中的孤女,如果刘岩地下有知,情何以堪!
因种种原因,县志里一笔带过的人物,明代有王玮(正德六年进士,官至江西道御史)、孔荫(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平乐府知府)、汪若泮(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左评事),清代有刘思敬(顺治四年进士)、金嶒(雍正八年进士,官至德安知州)、郭名杰(道光十八年进士,任於潜知县,一时有神君之誉,可惜夭折于官任),等等。
(本文分两期发表于《南京史志》④)
注:
①引文见《江浦埤乘·卷二十二》。
②《珰焰歌》:见《江浦埤乘》卷二十四。甘继民点校《江浦埤乘·精校今译》,南京出版社,2020年11月,第356页。
③ 刘岩生卒时间,据《匪莪堂文集·吴楫辑次先生年谱》考订。
④发表时题为《江浦置县以来的24名进士》,漏登第25名进士郭名杰。特此致歉。“甘继民读史笔记”专栏已于2023年10月31日刊载了第一期,欢迎读者查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