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江浦县东南、南、西南之地,明朝以前属于和州。唐宋元时期和州领县有三,分别为乌江、历阳、含山。明初撤历阳、乌江二县并入和州,乌江县降为乌江镇。明洪武九年割和州、六合、滁州等州县地建置江浦县,其大半旧属和州地。因此若讨论明朝以前江浦县这一方水土和人物,则和州就不能不进入研究领域。

  《江浦埤乘》卷四十《杂记下》写到一个宋代和州人的故事,生动有趣,大意是:

  宋代和州有一个士人,名叫杜默,秉性倜傥不羁,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不能成功。某年月日晚上路过乌江县,顺路摸进项王庙,当时酒已喝高,点燃三炷香,才叩了几个头,就直直地爬上塑像台座,搂住项王的脖子,嚎啕大哭,大声地诉说:“英雄如大王而不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不得进取为官!”说完又大哭,泪如泉涌。庙祝担心杜默唐突了项王而受到神灵的处罚,赶紧拉扯他下来,又拉扯他出庙门。杜默边走边哭,频频回首,嗟叹不已。等关了庙门,庙祝举烛来检视现场,豁然看见项王也垂泪不已。

  这个故事出自南宋洪迈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丁集·卷十五》。清代陈梦雷也写过这个故事,被收录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和州部汇考二·和州古迹考》,细节更为丰富,读起来也更加可信:

  宋历阳县人杜默下第,夜归,就庙宿,以其文质于神前,痛哭大呼,曰:“千古如霸王而不能得天下,有才如杜默而见放于有司,岂非命哉!”神像泪出,泥界于面。

  这个惹得项王落泪的杜默到底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还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呢?

  我在《光绪直隶和州志》里,找到宋代和州还真有一个“杜默,字师雄”的人。据该书卷五《古迹》“杜师雄宅”条:

  杜师雄宅,在州西南三十里丰山,宋代杜默所居,子姓世宅于此。杜默所手植梅犹存,每春深作花,游人如织。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州刘长城建亭,安徽学使朱筠颜额“梅豪亭”,并作记,今亭圮梅存。①

  为亭作记的朱筠是乾隆年间著名人物。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号笥河,入籍顺天府,学者称笥河先生,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学者,学者洪亮吉、孙星衍等皆出其门下。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任侍读学士、安徽学使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充《四库全书》纂修官,现存《笥河文集》,《和州梅豪亭记(并铭)》就收录在他的《笥河文集》卷四之首,《光绪直隶和州志》全文照录,如下:

  和州梅豪亭记(并铭)

  乾隆癸巳(1773)中春,筠试和士毕,闻州西丰山有宋时梅,乃与知州事同年慈利刘君长城②谋往观之。以二十二日为天门之游,明日出山,十五里至栾巴祠,二十五里至丰山之麓,三里至杜村,村之左右曰考子塘,皆杜姓,自宋至今或他徙其处者,尚数百人,杜氏为州学生者五六人来迎余。

  比至梅下,则树本凡六,其四已枯,枯者如铜如石,如蟉蛇之死而骨倔僵不解也。其不枯者二本,本大五六围,径上四丈余③,华覆小山,与枯木交错,枯者亦荣。其华之种曰玉蝶,又如蛱蝶数万,翔舞山石之左右而不去,久之忘其为梅树也。

  问之杜氏之祖,杜先生默实居此,先生遗诗村中颇有存者。其诗曰“手植名花浪得名”,又云“不是罗浮是考塘”,然则梅先生所手植也。按石先生介集载《三豪诗送杜默归历阳》④ ,乐史《太平寰宇记》“历阳县属和州”,然则先生实和人,而厉鹗《宋诗纪事》⑤以为濮州人,非也。先生字师雄,《宋史》无传,今《州志》亦不为立传。谨以石先生介、欧阳先生修赠先生归历阳二诗考之。

  二诗之作,当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石先生《诗序》“本朝八十年”,按宋太祖以建隆元年庚申(960)代周,至康定庚辰八十一年矣。《欧阳先生年谱》“是时范文正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自权武成军节度判官召还,复充秘阁校勘”,故欧阳先生赠诗云“杜子来访我”,又云“河北新点兵”也。按石先生亦以是时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墓志》⑥:先生直讲岁余,荐拜太子中允,是庆历元年辛巳(1041)也;又荐直集贤院,三年癸未(1043),作《庆历圣德诗》,岁余去太学,通判濮州,五年乙酉(1045)七月卒矣。然则康定庚辰,正石先生入太学岁也。盖先此一年,则石先生或未直讲太学,而欧阳先生并为入京邑,故不得曰己卯而断之曰庚辰也。欧阳先生诗云“来时上师堂,再拜辞先生”,石先生《序》云“师雄学于余,辞归历阳”,诗云“师雄二十二”,然则康定庚辰,杜先生年二十有二也,是年二十有二,则先生之生当在真宗天禧三年己未(1019),《杜氏家谱》“先生生于明道元年”,按明道元年壬申(1032),至庚辰谨九岁,《谱》说非也。《谱》又云“年六十三卒”,先生当卒于神宗元丰四年辛酉(1081)。《宋诗纪事》“先生熙宁末特奏名⑦,仕新淦尉”,按熙宁之末改元元丰,先生卒于元丰四年,是先生为尉,越五年而卒也。按石先生卒于庆历五年乙酉(1045),年四十有一,作序及诗之年实三十有六。欧阳先生卒于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六十有六,是年实三十有四。

  《宋史》石先生传:介卒,夏竦言介诈死,请发棺。诏下,提点刑狱吕居简曰:“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是时杜先生必具军令状之一人也。没后二十一年,其家将葬石先生,子师讷与门人杜默、姜潜、徐遁等走告请铭于欧阳先生,其年英宗之治平二年乙巳(1065)也,欧阳先生五十有九,而杜先生四十有七,其思所以表彰其师愈久而未之敢忘,所谓死生不相背负者,可想见已。

  又按先生以康定庚辰还历阳,越六年,庆历乙酉(1045)欧阳先生出知滁州,在滁者二年,滁与历阳密迩,绝不闻先生过从、赠答踪迹,意者是时先生方跋涉左右于其师之殡余谤焰,久留京东、沇岱之间,以是无过滁之隙,然则具军令状保师死者,先生盖身先焉而名不闻,至今七百年后又信可考而知也?

  筠既考先生生卒始末略可见者如右,于是从容与刘君议曰:“梅花之间宜有亭。”杜氏之子孙佥进曰:“故有亭,圮已!”刘君毅然请复之,且言曰:“先生诗不云乎‘培根急取他山石’,又云‘浅筑墙低防过酒’,长城当于梅下列阑支石,而筑短垣以缭亭,具如先生之诗,子其记而名诸?”筠曰:“石先生之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亦豪,三人同称宜’,所谓三豪者也。今三豪亡矣,越七百余年而杜先生手植之梅岿然独存,梅亦豪矣哉!筠与君两人廓然于七百年后来相议于空山之中,其以梅豪名斯亭宜!君当速成之,而刻筠之词于石,令考塘杜氏之子孙世世守焉。”

  时同游梅下者:上虞张凤翔(方海)、及门归安吴兰庭(胥石)。

  重系之铭曰:

  州西南丰,宋梅所封,蕃杜之宗。考子塘杜,浩隐俣俣⑧,曰默厥祖。默手植梅,康定以来,玉山皑皑。屑葩酷襞,本铜铁色,阅年七百。墙庳既倾,亭芜不成,刘侯载营。稽亭先后,表亭左右,梅汝永寿。春风不惊,香幽景明,客饮斯亭。于石之镂,纪余来游,试士和州。

  朱筠此篇碑记大半用于考证,首先证明宋梅主人杜默(字师雄)为和州历阳县人,而非厉鹗《宋诗纪事》所说山东濮州人,朱筠又用较多篇幅考证杜默生卒年月,生于真宗天禧三年(1019),卒于神宗元丰四年(1081),享年六十三岁。

  朱筠这些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北宋石介和欧阳修“赠杜默先生归历阳”诗。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县(今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人。北宋学者、思想家,“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经》《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其《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并序)》,收录在《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兹抄录如下⑨:

  本朝八十年,文人为多。若老师宿儒,不敢论数;近世作者,石曼卿⑩之诗,欧阳永叔(欧阳修)之文辞,杜师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师雄学于予,辞归,作《三豪诗》以送之。(序)

  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

  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

  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曼卿苦汩没,老死殿中丞。

  身虽埋黄泉,诗名长如冰。

  永叔亦连蹇,病鸾方骞腾。

  四海独让步,三馆最后登。

  师雄二十二,笔距狞如鹰。

  才格自天来,辞华非学能。

  回顾李贺辈,粗俗良可憎。

  玉川《月蚀》诗,犹欲相凭陵。

  曼卿苟不死,其才堪股肱。

  永叔器甚宏,用之王道兴。

  师雄子勉旃,勿便生骄矜。

  如该诗及诗序所述,杜默为石介弟子,因故回乡,石先生为自己的弟子作《三豪诗》赠别,并予以多方鼓励,开篇处就将杜默与当时已著名的诗人石曼卿以及未来垂名文学史的欧阳修相提并论,所谓“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三豪”之名从此远扬。

  欧阳修(字永叔)对“三豪”之称态度坦然。不久杜默来向欧阳先生告辞,欧阳先生也作赠别诗,题为《赠历阳杜默》,后收在《欧阳修全集》卷一,诗云:

  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

  鸣于有道国,出则天下平。

  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

  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

  携之入京邑,欲使众耳惊。

  来时上师堂,再拜辞先生。

  先生颌首遣,教以勿骄矜。

  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

  杜子来访我,欲求相和鸣。

  顾我文字卑,未足当豪英。

  岂如子之辞,铿鍠间镛笙。

  淫哇俗所乐,百鸟徒嘤嘤。

  杜子卷舌去,归衫翩以轻。

  京东聚群盗,河北点新兵。

  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

  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

  上闻天子聪,次使宰相听。

  何必九包禽,始能瑞尧庭。⑪ 

  子诗何时作,我耳久已倾。

  愿以白玉琴,写之朱丝绳。

  读诗可知,欧阳先生对和州历阳人杜默亦勉励有加,“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又予以悉心指导,期待青年杜默能关心民生,关注江山社稷,“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子诗何时作,我耳久已倾”。欧阳先生认为,单单音律好听是不够的,好诗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内容。可谓言之由衷,谆谆嘱托。

  苏轼(1037—1101)对杜默诗颇不以为然,苏轼《评杜默》(文见《东坡文集》卷68)云:

  石介作《三豪诗》略云:“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文,杜默字师雄者豪于歌也。”永叔亦赠默云:“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默之歌,少见于世,初不知之。后闻其篇,云:“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皆此等语。甚矣,介之无识也,永叔不欲嘲笑之者。此公(欧阳修)恶争名,且为介之讳也。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饱后所发者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

  苏轼(号东坡)这个评价未免有些刻薄。据朱筠《梅豪亭碑记》,石介死后,遭遇政敌“诈死”的指控,杜默等人为之奔走呼号,不怕担责;若干年后冤案昭雪,杜默等人又向欧阳修请求为石介先生作墓志铭,可见杜默为人笃厚,不负众望。何况欧阳修也并非虚情假意之人,所赠之诗全然出自衷心。可见苏轼之评,横扫三人(石介,欧阳修,杜默),有失公允。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说:“他(苏东坡)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欢某一位诗人的作品,就说那‘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林语堂先生为苏东坡作传,对其弱点看得比较分明。

  杜默之诗作,据欧阳修《赠历阳杜默》,“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又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收录杜默诗有一卷。但如今只有记录,未见诗作。《文献通考》记载:“《杜师雄诗》一卷。晁氏曰:宋朝杜默,字师雄。”但传世至今者已寥寥无几。

  有关杜默科举应试的史料,所见亦不多。道光《泰安县志·人物·杜默传》记载:“其性格孤傲,愤世嫉俗,屡试不第,放浪以终。”可见他多次应举,但未成功。杜默有一首诗作《下第》⑫ ,写的是下第后的落寞情怀:

  云暗奎光问有无,初昏老眼泪妨枯。

  玉经履献足余几?鸣不三年口卒瘏。⑬

  世事幸无轻上檐,衡门从此乐无徒。⑭ 

  数声长啸拂衣起,万里秋空一羽孤。

  尾联“数声长啸拂衣起,万里秋空一羽孤”,仍见其不甘失败的豪迈精神。

  据《宋诗纪事》,杜默于“熙宁末特奏名,仕新淦尉”。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凡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进士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查《宋史》,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举行科考,这一年“正奏名”进士422人,状元是徐铎。杜默当在此年特赐进士出身,列入“特奏名”,并开始担任临江军新淦县尉。沉沦下僚达五年之久,朱筠《梅豪亭记》说“(杜)先生为尉,越五年而卒也”。

  主人已逝,梅花犹存。七百多年后,安徽学政朱筠随和州知州循香而来,不禁慨叹老梅之美:“其华之种曰玉蝶,又如蛱蝶数万,翔舞山石之左右而不去,久之,忘其为梅树也。”玉蝶梅是梅花中珍品。元代王逢《杂题》诗之十三:“藻池岸匝水仙井,满面香飘玉蝶梅。”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花》记载:“曾于京师许千户家,见盆中一绿萼玉蝶梅,梅之极品,不知种在何处。”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康熙六巡江浙》:“次日,(康熙)幸虎丘,登万岁楼,时楼前有玉蝶梅一株盛开,芳香袭人。”

  不知始于何时,丰山杜玉蝶梅改名半枝梅。传说改名之由有三:一说,普天下之梅共三株半,此地半株,故名;二说,该梅每年只开半树,另半树蓄势待发,来年开放,故名;三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州人戴本孝⑮来此作画,是时皓月当空,梅影横斜,怎奈半树画成,云遮月隐,只好作罢,然而这半枝梅花别具风姿,出神入化,戴本孝内心大悦,题名“半枝梅”,半枝梅之名也不胫而走。

  数日前,我去马鞍山市和县丰山杜村参观半枝梅。

  一座小园子,门为圆形,门额“半枝梅”,为林散之先生手迹。园内有六边形石台,台里种植两株老梅,一粗一细,粗者约一围,枝干遒劲,呈铁黑色,细者不及粗者之半,然而粗细两株皆生意盎然,看不出历经千年的龙钟老态。其北侧有六角亭一座,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亭内立着一方石碑,一人多高,碑记题为《和州丰山梅豪亭记(并铭)》,全文一千七八百字,楷体阴刻,字体古朴,多清晰可辨,不敢确认是否为乾隆年间原碑。


  半枝梅园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山下在建一处停车场,周边道路、村舍显然也在有计划地改建、美化之中。只是不知道清乾隆间朱筠和刘长城作记、立碑、构亭以来这两三百年里,丰山杜村迁走了多少杜氏,又迁入多少外姓,无数次的兵火之后,杜默这一支杜氏尚有劫余吗?

  杜默于北宋早年在项王庙里那一场恸哭,不但感动了项王,也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影响力,明清戏曲中有三部以杜默为主人公的杂剧,分别是沈自徵的《杜秀才痛哭霸亭秋》、嵇永仁的《杜秀才痛哭泥神庙》、张韬的《杜秀才痛哭霸亭庙》。

  沈自徵(1591—1641),字君庸,吴江人,明代著名戏曲家,除了这出《霸亭秋》,另有《鞭歌妓》《簪花髻》,合称《渔阳三弄》。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霸亭秋》剧列入“妙品”,说:“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有杜秀才之哭,而项王帐下之泣,千载再见;有沈居士之哭,即阅者亦唏嘘欲绝矣。长歌可以当哭,信然!”清焦循《剧说》又记《古夫于亭杂录》说:“吴江沈君庸自徵作《霸亭秋》《鞭歌伎》二剧,浏漓悲壮,其才不在徐文长(徐渭)下。”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霸亭秋》《鞭歌妓》诸杂剧,慨当以慷。世有续《录鬼簿》者,当目之为第一流。”近人任二北《曲海扬波》记《渔阳诗说》说:《霸亭秋》等剧“激昂慷慨,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

  如此说来,宋代和州人杜默从来就不曾真正消逝,南宋的传奇,明清的戏曲,丰山杜村的半枝梅园……

  一介书生,号为歌豪;仗义执言,跌宕一生;科场失意,不甘沉沦;以梅为伴,寄意幽深;霸亭一哭,垂名至今!

  2023年4月9日

注:

①见《光绪直隶和州志》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7》,第106页。

②刘君长城:刘长城,字宁夏,湖南慈利人,举人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和州知州。

③四丈余:《光绪直隶和州志》作“三丈余”,据朱筠《笥河文集》改。

④《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题为《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并序)》,北京,中华书局,第13页。

⑤《宋诗纪事》:清代厉鹗(1692—1752)编辑的宋代诗歌资料汇集,共100卷。录宋诗作者3812家及其小传,记载了与诗歌有关的事迹和人物,诗后列举了有关诗的本事。本书兼有诗选性质。

⑥《墓志》:指欧阳修所作《石介先生墓志铭》。

⑦特奏名: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

⑧俣俣:英武雄壮的样子。

⑨文见《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第13页。

⑩石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文学家、书法家,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宋真宗年间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石介以石延年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称为“三豪”。石曼卿尤工诗,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传世。

⑪ 九包禽:代指凤,《初学记》卷三十引《论语摘衰圣》:“凤有六像九苞……九苞者:一曰口包命;二曰心合度;三曰耳听达;四曰舌诎伸;五曰彩色光;六曰冠矩州;七曰距锐钩;八曰音激扬;九曰腹文户。”

⑫该诗见于清代和州丰山杜《杜氏家谱》,该家谱当代又曾续修。

⑬玉经屡献足余几:典出楚和氏璧。

⑭衡门:指隐者居所。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一作乐)饥。”

⑮戴本孝(1621年-1691年),和州人,字务旃,终生不仕,隐居和州迢迢谷(在今和县石杨镇,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仅一河之隔),为清代新安派画家之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