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斜桥镇江平村竹编手艺人花满荣的家里,随处可见他精心编制的竹制品。作为靖江最后一批坚持做外贸竹器的篾匠师傅,73岁的花满荣通过勤劳的双手,让“靖江竹编”漂洋过海,成为海外人士爱不释手的“香饽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靖江有着丰富的淡竹资源,曾有“淡竹之乡”美称。一大批心灵手巧的靖江人利用这个资源谋生,家境贫寒的花满荣也就在那时入行。在日复一日的选料、破篾、打磨、煮篾、染篾、编篾、铲篾、嵌篾中,篾条把他的手划破了又长好,长好了又划破,他的手上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花满荣也从小学徒成长为手艺精湛的篾匠师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成为靖江首批制作外贸竹器的篾匠。

 

聪慧的花满荣摆脱了传统篾匠的"单打独斗",为外贸生意组建了一条手工流水生产线。鼎盛时期,家中有四十多名帮工在流水线作业,村里不少人都来他家帮忙,工钱虽不算多,但胜在收入稳定。外贸竹器制品对品质要求特别高。为了保证品质稳定,花满荣根据订单制作模具。近40年来,他陆陆续续做了数百个模具。这些模具被他视为宝贝,一个都舍不得丢弃,满满当当塞满了自家的储藏室。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编的市场在缩小,靖江靠竹编为生的人也少了,很多同行都放弃了这门手艺。“现在,家里就只剩一个跟了我二十多年的腿脚不便的师傅了。”提起曾经,花满荣感慨万千,在他家斑驳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当时帮工们自发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工时”,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兴盛。

 

守着传统手艺,更守着靖江曾经的荣光。“能做一天就必须做好一天,得让老外知道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手艺。”守艺人”花满荣无比自信。说话间,锋利的篾条在花满荣手中像丝绸般柔软,久经磨砺变得粗糙但却灵巧的手指不断在篾条间穿插,很快便有了竹篮的雏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