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福地 精致湖城”新闻文艺笔会正式启动,来洪深度采风的各家资深记者、作家、大V,陆续在各大媒体平台刊发文章,聚焦报道洪泽好生态、好美食、好风景、好田园。
今日,将中国江苏网刊发文章《洪泽采风行|洪泽古灌区: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全文如下
洪泽古灌区: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今年4月份,入选 2023 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古灌区有怎样悠久的历史?又有哪些特征和价值?近日,记者走近洪泽古灌区,采访了相关专家。
古灌区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洪泽古灌区,西依蜿蜒曲折的洪泽湖大堤,东至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控制灌溉面积 48.13 万亩。
据淮安区洪泽区水利局局长袁安全介绍,古灌区的历史可追溯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
古灌区的水源为洪泽湖,洪泽湖前身为破釜塘。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传说与道教鼻祖老子有关。现在淮安市洪泽区境内的老子山,曾是老子炼丹的地方,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太上老君。离此处不远的山顶上,有一块女娲补天遗落下的仙石,化为石猴,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石猴后与太上老君结怨,砸了他的炼丹釜,破釜落到水中,砸出了一个又深又大的池塘,即成破釜塘。
到了隋朝,隋炀帝下江南时正值大旱,行舟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隋炀帝自认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广陵太守陈登率军进驻淮河右岸,筑破釜塘,屯田灌溉,在武家墩修筑捍淮堰30里,成为洪泽湖大堤1800余年历史的开端。到了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邓艾认为只有兴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农田产量,并可利用水道运输军队军需。魏正始二年(241),邓艾筑白水塘和破釜塘相连,开渠道引塘水自流灌溉。
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准事件是洪泽古灌区发展的分水岭,洪泽古灌区的功能从引水灌溉转变为防洪兼灌溉。
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 年),洪泽湖形成,淹没白水塘和破釜塘,古灌区通过蓄引洪泽湖泄水灌溉,形成完整的蓄水、输水引水和排水工程体系。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洪泽湖大提上建设周桥洞 (1967年)和洪金洞(1970年),配套输配水渠道和排水沟道,建成周桥和洪金灌区,形成完备的灌排工程体系。
洪泽古灌区自古以来为蓄水灌区,通过建堤坝拦蓄河水形成塘堰或水库,在堤坝上建闸涵取水,在堤坝下开挖河道(渠道),引水自流灌溉。洪泽古灌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
历史遗存丰富,有极高遗产价值
在古灌区高良涧老船闸院内,一头镇水铁牛尤为醒目。铁牛近真牛大小,伏卧在一块长方形铁板上,牛身与底板连成一体。
据史料记载,洪泽湖大堤历史上多次溃决,仅从大明万历三年到大清咸丰五年(1575—1855)这280年间,大堤就决口140余次。洪泽湖的湖底海拔越来越高,湖底逐渐高于东岸的平地了。为了挡住湖水,洪泽湖大堤也越筑越高,洪泽湖因此成了真正的人工“悬湖”。为了治理水患,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皇帝下旨命人设计建造“九牛二虎一只鸡”来镇淮水,护卫洪泽湖大堤。为什么是这三种动物呢?
据长期研究地方历史的洪泽区技工学校高级讲师康井满介绍,当年大清淮河水官发现洪泽湖大堤险要之地共有12处,于是设想在洪泽湖大堤这些险要之处,设置12个神兽以镇水。至于用何种水兽,工部郎中王国用认为牛最佳,因为牛不仅是重要的农耕牲畜,还是很尊贵的祭品,自古以来也是镇水妖的神兽,可以造9头,意为九五至尊。此外,洪泽湖水患根源在于黄河夺淮入海,黄河的水怪是冯夷,淮河的水怪是巫支祁,可以再造二虎各管一怪。又因传说中淮水之神庚辰捉拿水怪巫支祁时,用的武器是避水剑和方天画戟,那便取“戟”之音,再造一只公鸡来镇水妖。
此议获得康熙同意,下旨命大清河督张鹏翮到高家堰主持镇水神兽的铸造和安放事宜,命王国用为镇水神兽监造官。端午日开铸,重阳日铸成,原计划铸造9头水牛,后来因为造好后,生铁还大有富余,便又多铸了7头牛,共计16头牛。每头铁牛有2500多斤重,外形均作昂首屈膝状。如今仅存5头铁牛。
铁牛肩脚部铸有铭文两种。记者看到,此铁牛的铭文是:“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
洪泽湖大堤上的“九牛二虎一只鸡”虽然不能真得镇妖除怪,但却能作为淮河水官测定水位的标识,在洪水到来时能起到预警的作用。铁牛所放的位置都是大堤最可能决堤的地方,水官通过观察水位上涨到铁牛的不同部位,就可以判断出水患可能发生的程度。
1982年,现存的洪泽湖大堤上的5头镇淮铁牛被列为“江苏省级保护文物”。
洪泽古灌区的历史遗存除了5尊镇水铁牛外,还有67.25千米的洪泽湖大堤、15千米明清石工墙、源自三国、唐代和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34块石碑、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决口遗址等组成了蔚为壮观的工程遗存;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记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记录、众多上谕、奏疏、治水论著、治水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形成了极为丰富的非工程遗存,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
灌区是古代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约50米,全长约67公里,长度在古代堤坝合一工程中罕见。工墙使用千斤条石270多万块,蓄水规模在明代即达10亿立方米,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
大堤不少技术在当时是极大的创新,比如“直立条式石工墙”,是由条石、砖柜、填土形成“弹模过渡带”,缓和了土石之间工程材料性质差别大的矛盾。“坦坡防浪”是由清代靳辅发明,以坦坡保护石工墙并减缓风浪的冲击力,与现代坦坡极为相似。其他如“水垫消能”、“三合土防冲”等,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而运营管理的方式至今还有借鉴意义。比如“文武结合”“官民结合”的大堤管理体制,就是文官系统主要负责工程运行维护,武官系统负责抗洪抢险。除了官方管理队伍外,还动员沿堤群众参与防汛。“工程赔修制度”则规定:工程维修完三年之内堤岸工程冲决者,由工程维修官员赔修四分;三年之外堤岸工程冲决者,由工程防守官员赔修四分;其余六分由中央政府负担。这种制度不仅提升了官员管护工程的积极性,而且减少了政府的维修管护投入。
洪泽湖大堤自古以来为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现保护3000多万亩耕地、2600多万人口和10余座城市。现洪泽湖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灌区从三国至明代为屯田重地,保障了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可以说,灌区是古代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袁安全表示。
据了解,洪泽区不仅逐步将古灌区打造成“工程建设生态化、工程造型新颖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灌溉用水自流化、用水管理组织化用水调度科学化”节水、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还将推进古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围绕灌区文化遗产打造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洪金洞水利风景区等多项水利风景区,融亲水湿地、自然风景、人文印象于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构建以洪泽湖大堤为轴线,以沿线特色镇街、园区、景区为支点的“一廊五片”绿色发展格局,创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杨民仆)
(作者杨民仆 ,作家,著有《长江岸边说六朝》一书)
来源:中国江苏网(杨民仆)
编辑:张 汉
审核:叶顺亮
原标题:《“九牛二虎一只鸡”由来与这项巨大工程有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