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本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从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实力来看,全国百强县(市)GDP总和高达955645亿元,占全国的9.6%,2019年GDP超千亿县(市)已经增至32个。数据背后,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过同时,如何评估县域经济发展,也需要理性看待。


县域是基本的经济单元,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好了,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制度背景。简单而言,县域之所以是一个基本经济单元,主要是因为县域是基本的治理单元。县级政府在统筹土地、税费、劳动力等政策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而且,县级政府深度参与到了市场竞争当中,县级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并为企业搞好服务。客观上,县级政府之间有极强的竞争关系。但也正是县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这种自主性乃至竞争性,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和高增长态势创造了条件。


只不过,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全国共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除了百强县等少数经济发达县,绝大多数县的经济功能还是比较简单的。概言之,这些县域经济的地方性色彩较浓厚,主要是内循环的结果,并未太多参与全国的市场竞争,其主要功能是吸纳地方劳动力,服务农民家庭再生产等等。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体量比较有限,产业也相对单一,一些农民工选择到沿海地区外出务工来完成家庭再生产需要。


而那些沿海地区的百强县,相当大的部分都处于城市带,其经济发展并不主要是县域内循环的结果,而是因为嵌入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中,并获得了大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支持。一些传统的百强县,在行政区划上改成了大城市的一个区,这在广东等地表现尤为明显。而许多城市,也都在发展新区。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从侧面说明,县域经济的传统地位在发生改变。


有研究显示,2019年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众所周知的是,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方针的加快实施,我国的涉农投资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甚至,一些贫困县也通过金融杠杆,在近些年掀起固定资产投资的小高潮,酿成某种程度的债务问题。从我们的调查看,相当部分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固定资产投资。一些中西部的县份,也在想尽办法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但效果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好。这说明,对大多数县而言,如何控制债务问题,保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或许比只盯着GDP增长等指标要重要得多。


从全局视野看,县域经济发展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视野。过去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发挥地方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的政策体系,县级政府是经济锦标赛体制的主要参与者。客观上,县域之间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过去的发展模式也留下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地方债务问题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来临,单纯依靠地方积极性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合时宜。事实上,很多地区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GDP考核的过度依赖,更加强调兼顾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综合指标,这一方向无疑是放眼长远的正确举措,未来还会进一步坚持。


因此,在继续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同时,重新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也非常关键。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县域应该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接点,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空间。这种空间就在于为农民进城提供生计支持,为在村农民提供更好的市场机会,以及通过承接国家资源下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作者:吕德文(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新乡土(ID:xinxiangtuzhongguo)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