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贾秋敏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开展长江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沿江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一幅幅最美滨江城市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严守生态红线

留足绿色空间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靖江秉持先进理念、落实系统规划,科学划定并优化调整生态红线区域。2016年,靖江在全国率先提出“3个1/3”的沿江生态保护理念,即绿色发展区域、开发性保护区域和不开发区域各占三分之一,空间“留白”、岸线“增绿”、环境“出彩”,为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供了路径。此后,我市又组织编制《长江生态岸线保护规划》和《靖江长江岸线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绿色发展、开发性保护、永不开发的空间区域,形成了“长江生态保育带”、滨水廊道、生态红线区等。

随着长江生态保护理念的进一步深化,靖江守护“健康长江”的顶层设计不断升级。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指出,靖江将聚焦“环境美”,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最强担当, 横向串联湿地公园、城市阳台、花海广场塑造生态廊道,纵向贯通“一山灵秀、九港水美、百里岸绿”构建生态格局,持续擦亮“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最美底色。

实施“双碳”战略

推动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沿江产业加快提档升级,聚焦航空制造、金属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岸线成为靖江绿色发展的主阵地。以园区为载体,我市加快推进循环化改造,提升土地产业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的互促共赢。

在项目突破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靖江处处烙上了“生态”的烙印。据统计,“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靖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沿江开发中婉拒的化工、水泥等有污染项目近百个。

坚持铁腕治污

守护绿色家园

靖江以抓铁留痕的勇气,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24.7亿元,实施50个环保重点工程项目,不断做大“生态分母”,持续削减“污染分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近年来,靖江通过长江禁渔、沿江码头治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措施,持续打好“长江大保护”攻坚战。围绕“清水入江”,靖江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深化排污口溯源排查,实施涉工业废水企业“五规范”整治,开展小区“阳台水”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七圩港河道疏浚、八圩港封闭段清淤、九圩港封闭段打开和城郊14条河道整治,打通南城河、西城河等关键堵点7处,高质量完成170条幸福河湖建设。

围绕“蓝天长驻”,靖江完成8类286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开展“清洁城市”攻坚行动,严格渣土运输车规范化管理,规范整治餐饮服务单位240家,全时段开展高值巡查、无人飞航、VOCs走航等排查溯源,实现精确定位、靶向治污。

围绕“净土永护”,靖江加快重点企业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整改,建成危废综合处理试点省级“绿岛”项目建设,建立5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新建6个农药绿色防控示范区,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点116个,土壤污染治理不断实现新突破。

2022年,全市PM2.5浓度33.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8.1%;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江苏省县级市名列第一。

擦亮生态底色

构建宜居家园

音乐花海广场、十圩港景观带景色宜人,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戏鱼墩公园内鸟语花香,孤山景区、小游园内绿意葱茏……行走在靖江大地,处处皆绿,满眼皆景,市民能切实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靖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聚焦生态宜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田园乡村,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高效推动美丽宜居城市试点项目成功申报,一座座特色田园乡村、“口袋公园”,一个个智慧宜居试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牧城公园、马洲公园、天水公园等生态景观共同扮靓城市。

在巩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靖江持续擦亮绿色名片,全方位推进绿色靖江建设,2022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0.79公顷,立体绿化1800米。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411.86公顷、绿地率41.55%、绿化覆盖率45.28%,公园绿地面积399.9公顷,市区“一带连绵、多廊相契、绿璧映城、绿网交织”的绿地系统布局已初步形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