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红色英雄城。长江涛声里,“人民海军诞生地”定格下城市最光荣的符号;时代号角中,泰州连续5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里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家乡。穿过七十年风雨,这里的土地,依然激荡着长津湖阵地的呐喊;这里的人民,始终牢记着“三个不相信”的誓言。
历史并不是硝烟散去的过往。当我们主动去追寻记忆,记忆就会引领我们回望,将一种精神镌刻在我们的血脉,用一种渴望标记我们的征程。
时光打开这座城的珍藏,也在打开一份期待已久的希望。
这里是泰州市人民医院的北院区,也是1952年组建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里先后收治了7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其中70人久治不愈,长眠于这片土地。
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英烈的身份信息已经散落,就是住院时的名字,也因口音而不一定准确。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松柏苍翠,河水悠悠,70位志愿军英烈的合葬墓前,鲜花、祭品常年不断。这座有着“凤凰城”美誉的城市,把这座墓园命名为凤栖园,守着一份荣耀,也守着一份割不断的思念。            
山河已无恙,英雄应还乡。1953--202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份思念是那样的迫不及待。“70年���70人”汇成一座城的集体行动。

泰州市委、市政府吹响“冲锋号”,退役军人事务局扛起“先锋旗”,这里迅速成为行动的大本营、集结地。寻亲网络平台上线开通,七支志愿者队伍整装待发。
这是一次全城总动员。一声声讲述、一片片回忆,点点滴滴都是“寻找”的线索,丝丝缕缕都汇成出发的号角,千山万水都镌刻我们寻找的脚步!
截至目前,70人中已有29位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初步确认。随着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的一路寻找,英烈的面容逐渐清晰,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山东,肥城。

这同样是一座英雄之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多的是整村、整族一起参加革命。

84岁的郭爱莲至今还记得堂哥郭泗友出征的身影。

后来,郭爱莲得知堂哥在朝鲜战场上受伤在泰州治疗,曾和母亲商量把他接回来,然而迎来的却是堂哥去世的消息。

郭爱莲说:“我一个叔伯弟弟,就告诉我,哥哥死了。我妈当时就哭起来了。在村里还没进家呢,就哭起来了。”

郭泗友侄子郭庆玉保留着大伯的“病故革命军人证明书”。郭庆玉说,大伯曾经和家里通过信,信中讲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如今,我们来了!为英烈寻亲、帮英雄回家的分量,也许只有烈士的亲属们才最懂。


山东,济南。
“我们吕氏家谱在我们村第七小组的吕素栋那里,我顺便问一下他知不知道吕安民这个人,结果他就说在朝鲜牺牲的烈士是我的四叔,当时我们听到后就非常激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董家村党委书记吕军介绍说。
很快,带着一本厚厚的族谱,74岁的吕素栋来到了董家街道董家村村委会办公室。通过一页页地搜寻,寻亲分队终于在族谱第二十世,找到了名字下方标注有“抗美援朝烈士”的“吕安敏”。“敏”和“民”一字之差,但读音相似,那吕素栋的四叔是寻亲分队要找的人吗?
通过吕素栋的讲述,我们得知“吕安敏”的牺牲时间和中华英烈网中“吕安民”的相关信息基本吻合。而负伤后回国医治的经历又与病逝于泰州第八康复医院的“吕安明”情况对接吻合。加上山东话中,“明”、“民”、“敏”读音相似的情况,最终我们确认,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董家村的“吕安敏”,正是泰州70人合葬墓中的“吕安明”。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吕安敏侄子吕素栋说:“现在知道我的叔叔埋葬在江苏泰州,以后我想带领家人每年去祭奠他一下。”

江苏泰州就是英烈吕安敏的最后一站。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在这黛色山林间,带回了这份亲人的呼唤。

辽宁,鞍山。

这张满是折痕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让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找到了烈士孙殿清的家乡。

孙殿清的外甥潘晓峰说:“我舅舅孙殿清参军的时候大约24岁,第二年大约在四五月份,就发回来这个《革命军人证明书》,他参军之后和家人再没有联系过。”

这份证明书上写到,“兹有孙殿清同志系辽宁省岫岩县沟汤区人,于1950年参加本军,现在整训二团二营七连任战士工作。”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政治部”。

潘晓峰说,舅舅上过学,思想进步,一听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就毅然报名参军了。

自那以后,孙殿清便和家里断了联系。直到1952年,家人才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来孙殿清被评为烈士,潘晓峰的姥爷孙玉枕每个月都能领到相应的补贴,直到1980年去世。

在潘晓峰家西边约两公里处,就是岫岩县西山烈士陵园,孙殿清的名字就刻在陵园的英烈墙上。每逢冬至和清明,潘晓峰都会前往祭奠。他说,姥爷生前一直念叨着,要让舅舅魂归故里。


四川,南充。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在四川南充见到了程前泗的孙子程建君。

程建君告诉寻亲团,爷爷的老房子还没有拆,姑姑也健在,并当即自告奋勇带路,让寻亲团去老房子看看。跟随着程建君的脚步,寻亲队走过崎岖险峻的山路,穿过层峦叠嶂的丛林,来到了烈士程前泗的老家——南部县黄金镇莲社庵村。看着断壁残垣的老房子,程建君记忆翻涌。

程建君回忆说:“爷爷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壮丁抓走的。1948年,当时抓走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侄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当时抓到南部县,是我婆去的,回来的时候一路走一路哭。”

后来,程家人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负伤后到了江苏第八康复医院治疗。

程建君说,爷爷去世后,组织上给公社发过电报。“当时是1960年,我爷爷去世的那一段时间,组织发电报,叫我爸去,我老爸没有去。那时候经济比较困难,交通又不方便,就没有去。”

程前泗女儿程碧清说:“小时候,我父亲给我寄了一双鞋,我穿在脚上舍不得脱。”


四个月,跨越9个省份74个城市三万两千多公里。

在这条“寻亲路”上,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的成员们感受过太多的情绪,得偿所愿的激动、终失所望的遗憾、毫无线索的无奈、峰回路转的喜悦。

在这条“寻亲路”上,他们重温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听着《英雄赞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依然在耳边回响。

当年,你们挥别家人,以身许国。今天,我们带你们回家,更是告诉你们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这条“寻亲路”,是对家属最大的慰藉,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

这条“寻亲路”,也是一条自身的锻造之路。每一位烈士,每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都为我们标记下精神的路标。

这条“寻亲路”,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勇毅前行的“再出发”。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的泰州,继续在弘扬双拥光荣传统、追寻双拥厚重历史中砥砺前行。每一个关心关爱军人和烈军属的行动,都是锻造城市精神的原动力;每一项褒奖尊崇军人和烈军属的措施,都是引领泰州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每一份拥军爱民的成绩荣誉,都是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驱动力。
泰州“拥军优属”亮点纷呈,“护佑老兵”系列行动深受老兵点赞;“舰城共建”擦亮“水兵母亲城”名片;兵教师改革试点开辟就业新路径;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获得省创新奖;全省率先将教育优待政策延伸到现役军人子女,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赞誉等一项项行动,锻造出一座城市的魂。

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山河已无恙,英雄应还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