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同样是一座英雄之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多的是整村、整族一起参加革命。
84岁的郭爱莲至今还记得堂哥郭泗友出征的身影。
后来,郭爱莲得知堂哥在朝鲜战场上受伤在泰州治疗,曾和母亲商量把他接回来,然而迎来的却是堂哥去世的消息。
郭爱莲说:“我一个叔伯弟弟,就告诉我,哥哥死了。我妈当时就哭起来了。在村里还没进家呢,就哭起来了。”
郭泗友侄子郭庆玉保留着大伯的“病故革命军人证明书”。郭庆玉说,大伯曾经和家里通过信,信中讲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如今,我们来了!为英烈寻亲、帮英雄回家的分量,也许只有烈士的亲属们才最懂。






江苏泰州就是英烈吕安敏的最后一站。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在这黛色山林间,带回了这份亲人的呼唤。

这张满是折痕的《革命军人证明书》,让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找到了烈士孙殿清的家乡。
孙殿清的外甥潘晓峰说:“我舅舅孙殿清参军的时候大约24岁,第二年大约在四五月份,就发回来这个《革命军人证明书》,他参军之后和家人再没有联系过。”
这份证明书上写到,“兹有孙殿清同志系辽宁省岫岩县沟汤区人,于1950年参加本军,现在整训二团二营七连任战士工作。”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政治部”。
潘晓峰说,舅舅上过学,思想进步,一听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就毅然报名参军了。
自那以后,孙殿清便和家里断了联系。直到1952年,家人才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来孙殿清被评为烈士,潘晓峰的姥爷孙玉枕每个月都能领到相应的补贴,直到1980年去世。
在潘晓峰家西边约两公里处,就是岫岩县西山烈士陵园,孙殿清的名字就刻在陵园的英烈墙上。每逢冬至和清明,潘晓峰都会前往祭奠。他说,姥爷生前一直念叨着,要让舅舅魂归故里。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在四川南充见到了程前泗的孙子程建君。
程建君告诉寻亲团,爷爷的老房子还没有拆,姑姑也健在,并当即自告奋勇带路,让寻亲团去老房子看看。跟随着程建君的脚步,寻亲队走过崎岖险峻的山路,穿过层峦叠嶂的丛林,来到了烈士程前泗的老家——南部县黄金镇莲社庵村。看着断壁残垣的老房子,程建君记忆翻涌。
程建君回忆说:“爷爷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壮丁抓走的。1948年,当时抓走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侄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当时抓到南部县,是我婆去的,回来的时候一路走一路哭。”
后来,程家人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负伤后到了江苏第八康复医院治疗。
程建君说,爷爷去世后,组织上给公社发过电报。“当时是1960年,我爷爷去世的那一段时间,组织发电报,叫我爸去,我老爸没有去。那时候经济比较困难,交通又不方便,就没有去。”
四个月,跨越9个省份74个城市三万两千多公里。
在这条“寻亲路”上,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小分队的成员们感受过太多的情绪,得偿所愿的激动、终失所望的遗憾、毫无线索的无奈、峰回路转的喜悦。
在这条“寻亲路”上,他们重温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听着《英雄赞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依然在耳边回响。
当年,你们挥别家人,以身许国。今天,我们带你们回家,更是告诉你们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这条“寻亲路”,是对家属最大的慰藉,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
这条“寻亲路”,也是一条自身的锻造之路。每一位烈士,每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都为我们标记下精神的路标。
这条“寻亲路”,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勇毅前行的“再出发”。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