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曾名楚州、山阳,也是当地人口中的“老淮安”,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称。
在2100多年的建县史上,老淮安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因漕运发达,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程度高,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古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水韵老淮安
老淮安堪称“河湖收藏家”,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河网纵横,有湖泊星罗棋布,有古楼古民居的千年守望,也有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
水是老淮安的灵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里运河碧水潺潺,河岸边河下古镇里,青砖黛瓦的明清民居鳞次栉比,水在城中、城在水岸的水系格局是淮安区的特色。
△ 萧湖俯瞰
除此之外,还有文渠、萧湖、勺湖、月湖......这些湖河是点缀老城的璀璨珍宝,将古城底蕴拥入怀中,长久以来默默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
众所周知,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周总理有次接见一位淮安领导,回忆起在淮安度过的12年童年时光,问:“文渠呢,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
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河下湖嘴东侧运河堤下灵惠桥旁的城河出现了带篷的小船(俗称河船、文渠游览船),春夏之交时,这些小船就成为连接河下、萧湖、勺湖以及城内文渠盛极一时的水上游览线。
文渠是淮安的母亲河,源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地方官绅利用淮安建城所开挖的市河河道,延伸开挖而成。自开挖以来,文渠就承担起淮安百姓的生活用水、水龙局用水、菜园灌溉、雨季排涝、地下污水排放等功能,还曾是旧时水上游览、操练水师之所。
一城胜迹半城湖
作为漕运之都的老淮安,人文底蕴深厚,素有“一城胜迹半城湖”的美誉。
△ 萧湖景色
淮安区的萧湖、勺湖、月湖并称“淮上三湖”,三湖沿里运河东堤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萧湖与勺湖挨得很近,几乎一路相隔。勺湖与月湖之间则有一段距离,从地图上看,间隔了一个街区还多。
而这三湖中,迄今保护建设得最好的,还属周总理曾提及的勺湖。
勺湖位于淮安区的西北隅、古运河东侧。因“水面弯曲如勺”的样貌而得名,今已辟为勺湖公园。
△ 勺湖公园
勺湖水面洁净,荪蒲飘香,为历代文人寄情怀、避尘嚣的绝好去处,更被佛教界视为建立洁净之所的佳地。因此,古迹多生于此地。
自汉末建城以后,在勺湖周围兴建的庵、观、寺、院就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千佛寺、老君等;清顺治庚子年间(1660年),漕运总督蔡士英在湖中建大悲阁,设桥以通往来,四周筑堤,种柳数百株。
苍翠掩映下的勺湖,更是建水滨书院的佳地。清雍正的进士阮学浩曾在此建勺湖草堂,“讲课其中”,后清乾隆年间,又建奎文书院。
碧水长桥与画舫亭阁相映成辉,兼有书声和鸟语,勺湖因其风光秀丽渐成苏北名园。历代文人成歌成赋,赞赏其美。
△ 勺湖上的长桥亭廊
其中“湖光天影涵玲珑,扁舟载歌随轻风。篙师送我入花去,莲花莲叶香青红。画船来往不知数,笙歌吹遍湖西东。楼台倒影浴金碧,长桥蟠曲如飞虹”一诗,可见勺湖当年胜境。
可惜的是,不少古迹毁于战火,今日的勺湖已不复往昔盛景,然建于宋代的一座文通宝塔仍巍然耸立于湖畔。
勺湖公园有东、南两个进出口,如果从南门进,抬头便可看到大门上方矾石镌刻的“文通塔苑”四字。
踏进寺院山门式样的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亭回廊,双亭北侧竹林中有一“漂母井”,井旁立着两个一组四尊石像,一个个作祭拜状。
再向北二十米,即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通塔。绿荫环抱之下,文通塔的黄色塔身在灰色建筑群中显得高大醒目,格外庄重。
△ 仰视文通塔
文通塔距今已有1300年,是淮安区内唯一的千年古塔,系淮安龙兴寺建筑群之一,当时建塔主要作供奉佛像之用,因此具有佛教的传统建筑特色。
由于遭受地震、战乱兵燹,文通塔一度塔身仅余两层,其内陈设一拆而空。但因整个塔身结构坚固,幸而保存至今。
绕过佛塔,当步履慢慢走过运河边的石阶,勺湖湖堤的风光映入眼帘。
沿着一条清幽小道步行,两道玲珑别致的园门令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园中随着水势变化而建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显现在眼前。
其中,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的碑园,收集存放着淮安自唐宋以来的寺庙、文赋、墓志等方面碑文60余块,是古城悠久历史的文化见证。
文通塔、漂母井、古碑,勺湖园内的这些古建虽然经历了多次毁败,但总会有劫难后的新生,犹如更替不歇的轮回,仍是世代淮安人心中的巍巍丰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