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叶丽莉 特约记者袁栋)进入暑期以来,市“双减”办牵头,组织教育、文体旅游、科技、市场监管、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专项行动,营造打击违规培训的高压态势,让学生们度过平安、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在专项行动中,我市严查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深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和培训材料的管理,严防安全风险隐患,切实保障学员和家长的合法权益。重点聚焦办学资质申请、收费公示制度执行、国家标准合同签订、预收费资金监管、专用账户开通和使用、招生广告宣传、安全管理等方面。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纷繁多样,市“双减”办通过公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优质培训机构。目前已公布了首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16家,后续还将公布一批。
市“双减”办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确需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可在公布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选择。“白名单”机构已通过核准审批,并接受主管部门日常监管。我市将对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公布。在培训前,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2021年修订版)。对培训服务、培训收费、权利义务、培训退费、违约责任、争议处理,要逐项逐条审阅确认,并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以作为维权凭据。
为了避免矛盾纠纷,家长们应当慎重缴纳培训费用。按照政策规定,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严禁培训机构或教师个人直接接受转账或收取现金。家长们务必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购课、销课和缴费,不要一次性缴费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且不超过5000元,提前缴纳费用时间不得早于培训开始前1个月。同时,要自觉抵制、主动远离任何机构或个人以“素质拓展”“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托管照看”等名义开展的“一对一”“一对多”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切勿盲目、冲动消费,坚决抵制“预付费享优惠”“买多少送多少”等促销诱惑,避免落入机构圈钱的套路而导致“钱课两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