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场不需要个性

  长期以来,“只要进入官场,便不要有个性”,几乎成为官场生存的第一原则。时至今日,为了在官场里谋求发展,压抑自己的个性,甚至于丧失人格,似乎也为很多人认可。相较于企业,官场里的职场霸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单位里面,如果和上司,尤其是一把手关系不和,下属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如果碰到一个小气的上司,不仅提拔无望,还要在日常工作中被穿小鞋,乃至于赤裸裸的人格侮辱。

  中部某镇的组织委员吐槽,镇党委书记非常霸道,把前镇长挤走以后,换来了一个和他有远亲关系的镇长,其霸道作风更是如虎添翼。而组织委员被镇党委书记归为前镇长一派,工作处处受刁难。比如,在班子会上,党委书记屡屡对组织委员分管的农村党员管理等问题提出公开批评,对组织委员牵头的中心工作,不仅不支持,还挑毛病,最后还找理由扣除津贴。

  北方某镇的副镇长,是一个刚提拔的年轻人,且是外地人,而该镇所有班子成员都是“官油子”。该副镇长刚到岗时,班子召开会议商讨分工,把最苦最累且风险最高的环境治理工作分给他,还美其名曰年轻人要锻炼。该副镇长用了一年时间,费尽心思终于把工作理顺了,从全县排名倒数第一做成了名列前茅,结果又让他分管了另一个中心工作。


  事后才发现,类似环境治理这样容易被追责的工作,在他之前,都是每个班子成员轮流分管三个月,而他竟然干了一年!这名副镇长说起这个经历,不断感叹,该镇的一把手真不厚道,欺负他一个外地人!

  二、官场里的“团团伙伙”

  客观上,官场是一个独特的职场形态,职场霸凌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基础。官场是一个科层组织,纵向上是一个指挥命令系统,横向上是一个分工合作系统,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矩阵结构。在理想型的意义上,无论身处于哪一个等级,占据哪一个职位,其行为都是职务所赋予的。因此,上下级之间并不存在人格上的依附关系,他们都是科层组织中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但在实践中,官场往往走向了官僚制的反面,官僚主义甚至成了科层组织的天然属性。历史以来,中国的官场便充斥着因家族、师生、同学、老乡、同袍等关系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只要存在社会网络,就有可能会形成所谓的“团团伙伙”。而只要有“团伙”,必定有溢出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其中披露的许多案情细节让人唏嘘。孙小果这个震惊全国的大案,始作俑者竟然只是一个区城管局的局长。这位局长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官员,凭着战友等关系,却撬动了云南省的监狱系统。说起来让人不信,但仔细分析,这种情况何尝不是过去官场的“正常”生态?

  当一个系统,或一个地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时,那些由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科层理性便会被侵蚀掉。比如,“一把手”本是民主集中制中“集中”的制度要件,对于提高决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担任“一把手”的官员无法驾驭全局,受到地方势力的阻扰,其制度优势便无法体现出来。反之,如果地方主官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便很容易变成为“一霸手”。

  那位掌掴政府秘书长的市委书记(注:即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看似是“一把手”耍官威的表现,但如果换一个视角看,市委书记的官威都要依靠自己亲自动手,且是以极不体面的方法表现出来了,怕是已经失去了对全局的掌控。

  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跟对人”怕是很多官场中人的切身体会。现如今,政绩当然是官场晋升的“硬通货”。笔者这几年基层调研的一个强烈感受是,一个年轻干部,只要踏实努力,好好地为民办事,洁身自好,在基层总会被提拔的。但是,如果按正常的晋升速度,对于大多数基层干部而言,恐怕还是终其一生仍然跳不出基层。这对那些对仕途有理性认知的基层干部,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有一些想法的年轻干部而言,怕是不甘心。

  三、官场如何驯服年轻人?

  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年轻干部,也有极大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考选进来的。这些人,在当地没有深厚的社会网络,普遍都会面临生活和工作适应的问题。如果作出一番努力,工作成绩能够及时受到领导和组织上的认可,其不适应的问题会慢慢消解。但如果其努力总是不能受到认可,且自己也无法客观认知,就会表现出极其消极的状态。

  笔者访谈过不少外来的基层干部,对于初入官场的职场适应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普遍认可的:和地方上的干部子女联姻。

  仔细分析,这倒是有一番道理。我们国家的官员任用,呈现出层级流动的规律。层级越高,跨区域流动的机会就越多。反过来,对于呆在县乡两级的基层干部而言,他们要跨区域流动,机会是微乎其微。也因此,基层官场非常容易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一个外来的,新入职的年轻干部,还有什么途径比联姻更容易进入基层官场的“道”呢?一旦和本地人结婚,外来干部就不是单个个人,其背后或许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哪怕是不得上司认可,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再不济,换一个单位工作,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自然就避免了职场霸凌。

  甚至于,一些干部为了获得政治利益,甘愿降低人格,把领导当作父母来对待,也是有的。如果一个年轻干部综合素质高,不仅工作能力强,情商也足够高,大概率是会得到领导的重视。要是有地方社会网络的加持,那更是如虎添翼。这么说来,对于一个年轻干部来说,只要制度不改,应对职场霸凌的要求其实还是非常高的。

  作者简介:

  吕德文,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舆情中心特约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城乡社会观察和基层治理研究。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必记本”(ID:yxbijiben),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乡土”。文中图片为《人民的名义》截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