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东窗事发,孝庄皇太后获知董小宛伙同郑芝龙联系郑成功,欲一举擒获准备御驾亲征的顺治,然后逼迫清军退出关外,从而光复大明。孝庄皇太后命董小宛饮鸠药毒酒自尽,所以董小宛“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见顺治所写《御制(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这和《红楼梦》所写的尤二姐吞金而死,贾琏感觉尤二姐死后比平时更娇艳是一个样的,可能死后被精心化妆有关。董小宛死后,顺治伤心欲绝,决心以死相随,孝庄皇太后出于无奈只能退让。顺治降谕礼部,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董鄂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著,才德兼备,足毗内政,今忽尔薨逝,予心甚为轸惜,应追封为皇后,以示宠褒,钦此。”朕谨遵慈命,追封皇贵妃董鄂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部即议以闻。请注意是用“忽尔”二个字,则表示突然死亡,这和服毒而死相合。
这里需指出的是董小宛对宫外是称为董鄂妃,在宫内均称为董贵妃,董小宛和董年姐妹俩是内大臣董鄂硕的义女,并不是董鄂硕真正的女儿,所以说宫里有三个董鄂妃,内大臣董鄂硕只有一个生了皇二子的董鄂妃是自己的女儿。董小宛死后,江南及五台山的高僧为其礼忏营斋,设水陆道场,征天下巧匠为董小宛构设冥宅,命学士王熙、胡兆龙编纂《董鄂皇后语录》,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皇后传》命全国服丧。自哀诏到日,官吏一月,百姓三天,从满洲入关,到天下一统,十七年来,朝廷还没有举行过这样隆重的葬礼,于是北起长白山、黑龙江,南到两广福建,西越河西走廊,东至海滨,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处处设起灵位,飘起白幡,成为第一次轰动天下的国丧。
顺治命诸大臣议谥时,有了很大的周折。
傅以渐上奏道:“我等先拟了四个字,孝献端敬”,对于顺治心爱之人只选用四个字,是太不给顺治面子了,还不是傅以渐深知内情,不敢得罪孝庄皇太后。顺治不允,再拟六字呈进,顺治还是不允。加至八字,为:“孝献庄和温惠端敬”,顺治仍是生气,认为根本不足以褒扬贤后。所以谕令再拟,于是才拟了十二个字,便是现在的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看了沉默半顷不语。岳乐说:“皇上对这谥号满意了吧!”傅以渐知道顺治的心思,摇了摇头,说道:“哪里,皇上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但‘承天’须嫡妃能用,‘辅圣’须有子继位才能用,皇上虽然不惬于心,也是没有办法啊!”顺治共有五个皇后:一是吴克善的女儿,乃是孝庄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八月册封为皇后,顺治十年八月废皇后并降为静妃。第二位是绰尔济的女儿,为孝惠章皇后,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康熙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她生于崇德六年即1641年,1654年立为后时只有14岁。当时顺治坚决要立董小宛为后,董小宛多次拒之,董小宛推荐其为后,自己为皇贵妃。所以孝惠章皇后和董氏姐妹关系甚好,董小宛虽然身为皇贵妃,但是执掌六宫事务。康熙视孝惠章皇后如同亲生母亲,第三次南巡,孝惠章皇后和董年在如皋泰山的碧霞阁相会,孝惠章皇后死于康熙五十六年。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名义上的康熙生母,生于崇德五年即1640年,康熙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但是在康熙二年就薨逝了,很有可能孝庄皇太后为了掌权,她不得不死。第四个即是孝献皇后也就是董小宛,她生了皇四子,因为顺治立皇四子为荣亲王并进而立为太子,荣亲王只存世三百天就不得不夭亡了 。另外还有董年,在顺治十八年董年名义上殉世祖而死,其实是随顺治一起出家,董年“死”后,被立为贞妃,后追封为皇太后。
现在来看一下京东陵,此乃是清皇室陵墓群之一。在今河北遵化马兰峪,因其在京师之东,与易县之西陵相对应,故称京东陵。有帝陵五:孝陵(世祖)、景陵(圣祖)、裕陵(高宗)、定陵(文宗)、惠陵(穆宗),后陵四:昭西陵(太宗孝庄文皇后)、孝东陵(世祖孝惠章皇后)、裕妃陵(高宗皇后纳喇氏)、定东陵(慈安、慈禧),另有妃嫔园寝五座,共葬帝五,后十五,妃嫔一百三十六。
《清世宗实录》卷十雍正元年八月丁已:“谕曰:‘景陵碑匾,事关重大。诚亲王、淳亲王素工书法,朕已令其恭写。翰林中善书者,亦令其恭写。朕早蒙皇考庭训,仿学御书,常荷嘉奖,今景陵碑匾,朕亦敬谨书写。非欲自耀已长,但以大礼所在,不亲写于心不安。尔诸臣可公同细看,不必定用朕书。须择书法极好者用之,方惬朕心。’诸臣奏曰:‘御笔之妙,天矩自然,而仁孝诚敬之意,流溢于楮墨之间,正与陵寝大事相称。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实为欣慰。’”徐广源《浅谈景陵对后世清陵的影响》:“景陵首创了陵寝碑、匾上的文字由嗣皇帝书写并钤用宝文的制度。……孝陵和孝东陵(孝惠章皇后之陵)碑匾上的文字不是由嗣皇帝书写,碑、匾上也不钤用宝文。……景陵神道碑、朱砂碑以及三块斗匾上的字皆为世宗御笔,而且落款处皆有‘雍正尊亲之宝’的宝文。自景陵以后,大部分帝、后陵碑、匾上的字皆由嗣皇帝亲笔书写,并钤用宝文,成为定制。”(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皇宫陵寝》,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景陵是康熙的陵墓所在,景陵首创了陵寝碑匾上的文字由嗣皇帝书写并钤用宝文的制度。但是孝陵和孝东陵的文字不是用嗣皇帝书写,碑、匾上也不用钤用宝文,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顺治是世祖,即清军入关后的开国皇帝,照道理玄烨是他的儿子,应为圣宗而不应称为圣祖。这就是因为康熙知道自己是冒辟疆和董年生的儿子,他不是顺治的儿子,他是浴火重生的大明的凤凰,所以他称为圣祖而不是世祖的嗣君。也正因为雍正知道内情,所以不用自己书写碑、匾的文字,也不用钤用宝文,何况孝陵中的顺治陵墓乃是衣冠冢。
在《礼部·祠葬清吏司·陵寝》:“世祖章皇帝曰孝陵,在顺天府之遵化州昌瑞山,距京师二百四十里,孝康章皇后合葬,孝献皇后祔葬。”合葬、祔葬分别言之,即表示有所区别,祔葬实有附葬之意。且看李万贵主编《清东陵文粹》(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中徐广源、韩金环《董鄂妃死后遭到的冷遇及其原因》,很有可能原因徐韩二位先生不一定说得清楚,而董小宛遭到冷遇是事实,是因为孝庄皇太后对她恨之入骨所造成的。
冒辟疆的好友张文峙写了一首诗:“铁网谁能举,珊瑚烂几柯,群花悲月坠,百鸟瘗鸾讹。落叶哀蝉曲,秋风团扇歌,人生真局促,埋玉借山阿。”“百鸟瘗鸾讹”:鸾是传说中的凤凰,这里既指顺治七年正月初二董小宛是假死,也暗指顺治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也是假死。“落叶哀蝉曲”乃是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因赋《落叶哀蝉》,“秋风团扇歌”,出自于汉成帝班婕妤所作怨诗,而董小宛死于八月十九日,正是落叶哀蝉之时。“埋玉”是指埋葬洁白的玉树,即埋葬董白,“山阿”犹言山中,典出陶渊明《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埋玉借山阿是指董小宛埋葬在山中,影梅庵处的董小宛墓乃是衣冠冢,董小宛已附葬于昌瑞山的孝陵,可见张文峙的这首诗,作于康熙二年六月六日董小宛被送入孝陵地宫之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