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南京诗人角在鸡鸣寺成立。图为韦晓东作为发起人代表讲话。


  韦晓东,1986年与高翔、成文诸诗友创办南京诗人角。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服务于江苏教育报刊社、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近年来从事纪录片和口述历史工作。


  1、王莽十四年:虎、豹,犀、象,


  在西汉和东汉之间,

  有王莽的新朝,那是他一个人的梦,

  那是一个抹不去的符号。

  这位在世周公,以虔诚的儒教

  抱着被自己逼死的儿子,忍让多年,

  他从外戚的墙外冲进来,成功上位,

  在十四年的时间里,张扬着公田的理想。


  绿林、赤眉、铜马兵,

  好汉如群,天下大乱。

  新市、平林、下江兵,

  个个枭雄,路路见血。


  昆阳,惊天动地的昆阳之战,

  四十多万大军黑压压一片,

  巨毋霸身长一丈、腰大十围,

  恰似天神。

  更有虎、豹,犀、象,乌呀呀地作为前驱,

  这是秦汉以来最强壮的出征。

  刘秀从南阳而来,两万守昆阳,

  三千精兵像一把匕首,

  刺破王莽的心脏。


  一位历史的穿越者被意想不到的小角色杀死,

  受他钱财救助的百姓挖了他的皮肉,

  住他盖的房屋的书生割了他的舌头。

  那些乱哄哄争抢天下的敌人,

  竟然不知道他的死。

  王莽的朝廷就这么散了、毁了,

  新朝失去了王莽最初的五彩缤纷。


  2、刘秀:让西汉和东汉融通


  威武的汉,皇帝都是单字,

  在刘邦的率领下,冲锋陷阵四百多年。


  是王莽在汉朝身上割了一刀,

  从此,汉的王朝一个在西,一个在东。


  掸去一切灰尘,

  二十五岁的刘秀在洛阳戴上桂冠,

  那是公元二十五年,

  这是汉朝风华绝代的时刻。

  他温柔地犒赏开国功臣,没有杀戮,

  他选拔良臣,裁并四百余县。

  他限制豪强霸占土地,禁止残害奴婢

  他兴修水利、减轻赋税;

  以稀缺的宅心仁厚,

  锻造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远望西汉的征尘,

  卫青、霍去病,盔甲晶亮,

  马踏飞燕。

  那奋鞭扬蹄的汗血宝马,

  在我千年的草原驰骋。

  回首东汉的大漠,

  窦固、窦宪,大旗猎猎,

  白骨遍野。

  那去塞三千里的燕然山,

  有我与蓝天相接的丰碑。


  西汉有扶节的张謇,

  东汉有亮剑的班超。

  这位能文能武的干臣,

  投笔从戎,一剑封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从一个叫鄯善的帐篷杀出,

  以三十六人的特种部队,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

  平定西域五十多个王国。


  恩威并施的东汉,

  在北方,收服彪悍的匈奴,

  巡边的乌桓铁骑,一直巡走到魏晋。

  秦岭内外,羌族的号角此起彼伏,

  那苍凉的西北啊,一个生命就是一粒沙。

  遥望西南,崇山峻岭的蛮族躬身如豹,

  那带响的弓箭一直在弦上。


  我之璀璨东汉,

  以崔实的《四民月令》,

  让农耕成为最幸福的大事。

  百业复苏,人丁兴旺,

  六千多中华子民,

  从黄河流域开始,向江南开垦。

  以煤炼铁,以水力鼓风将那炉火吹得通红,

  铁犁牛耕,精细的阡陌绿色无边。

  以天然煤气煮盐,

  以织花机织锦,缤纷的蜀锦绚烂如霞。

  更有疏浚洪涛的王景、王吴,

  让泛滥无常的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


  我之雄奇东汉,

  以黄老的《太平经》主张:

  人无贵贱,皆天所生。

  以学富五车的郑玄,

  博览群书,遍注群经,独创郑学。

  以蔡伦造的纸书写世界的滚滚文明,

  以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上天揽月,

  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呵护生命,

  更有妙手回春的华佗,

  为曹操开颅、为关羽刮骨。


  我之文明东汉,

  以一匹通灵的白马,

  从西域、天竺驼回佛像和四十二章经,

  从此,印度、缅甸的文明与东汉有了交汇。

  阿弥陀佛响彻中国。

  而出使罗马的甘英,

  云帆划过波斯湾的海面。

  在朝鲜、日本、越南周边国家,

  东汉就是他们离不开的一段历史传奇。


  我之灿烂东汉啊,

  从血脉里拥抱着未来的六朝。


  3、石刻:雕凿时空的使者


  汉武帝挥臂的西域,

  黄沙与白云相连。

  那通天的河西走廊,

  驼铃阵阵,苍鹰在玉门关上空盘旋。


  跃马横枪的霍去病,

  是上天送给汉武帝最好的礼物。

  戈壁深处,天才少年的追击,

  让大漠的狼烟消尽。

  祁连山下,飞将军的马蹄,

  已经踏破单于的无边山脊。

  那马踏匈奴的如虹气势,

  把北方的萧杀镌刻。


  我手持长戈紧跟兵车后面,

  黑色的长袍里面裹着牛皮做的马甲。

  其实,在安营扎寨的马灯下,

  东汉说唱俑的故事让我如痴如醉。


  他以方巾缠头,眉宇间全是笑意,

  他翘脚下蹬,腰间的小鼓生动地摇晃,

  赤裸的上身,下拉的长裤,

  透射着底层的艰辛和欢乐。

  那从咸阳出土的东汉石雕走兽,

  听到了人间说唱的鼓声,

  它以狮王的步态逼近,

  它以虎啸的音响复活,

  每一块肌肉都在颤抖!


  还有那铜雕独角兽,

  它是历史含羞的宠儿,

  埋头张望,仿佛在观看蟋蟀在斗戏,

  众生安宁,期待神奇。


  而我钢筋铁骨的铜奔马,

  嘶鸣之声不绝。

  它从东汉的彩云中破空而来,

  用金石般的手法,镌刻

  骑手在北方征尘里的命运。


  我之浪漫之东汉啊,

  以视死如生的气魄,

  把一个时代的呼吸与雄浑藏于雕刻。


  请允许以我十指连心的手掌,

  触摸那些带有前朝体温的石刻。

  我看见失败者的血痕,

  扭曲着,痛苦地流向失望。

  我听见胜利者的欢呼,

  在酒鼎之间清脆地碰撞。


  我愿意裁一抹风雨后的彩虹,

  为沉默的时空使者,起舞。

  我相信,他们屏住呼吸已经千年,

  在一个清亮的早晨,

  愿意我牵他们的手,去敲响每一扇大门。


  4、曹操:英雄的风骨


  曹操说到就到,

  铁槊横持,与昆仑比肩。


  他以青青子矜,锻造青州兵团的血刃;

  他以悠悠我心,吟诵天下归心的诗篇。

  青梅时节,他煮一壶酒论尽天下英雄,

  中军帐前,他温一碗酒敬待长髯关公。

  在乌桓铁蹄踏起的灰烟中,

  在官渡之战呐喊的刀箭里,

  曹操,用赤壁的火把巡视一江寒露,

  借汉天子的残破江山,

  拼接三国短暂和平的版图。


  在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的宫中,

  曹丕以魏朝一统天下。

  而苍然度着七步的曹植,

  在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的意境中去了东海。

  那釜中流泪的豆子、那釜下成灰的豆萁,

  成为建安文学中最会抒情的两位歌手。


  我穿飘飘长衣,

  春夏读书,秋冬弋猎。

  推窗而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我握沉沉铁矛,

  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之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我之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我之仰天俯地的英雄诗篇,

  穿越乐府的木门、柴门,

  沿着古诗十九首的主干绽放。


  经国纬业的文章,

  譬如生生死死的枝丫

  在春天发芽、

  在夏天繁华、

  在秋天静止、

  在冬天腐烂,

  在生命中轮回。


  华盖争斗的原野,

  朝霞如染,夕阳如飞。

  挽建安七子手臂 ,从心而来,

  那心的密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5、汉隶的黄金时代:蔡邕的嘉平石经


  洛阳城南偃师,

  一个叫朱家圪垱村的地方。

  当年的巍峨的开阳门已经不见踪影,

  那衣襟飘飘的太学讲堂失去了明辩的喧哗。

  引经据典的博士在字和词之间出入,

  华盖如云,遮不住秦汉智者质朴的光芒。


  在群雄纷争的时代,

  蔡邕手持六经,

  用“蚕头燕尾”的隶书作护国宝剑,

  书写着儒家骄傲的经学。


  我要把手伸进后汉书里,

  握紧蔡邕用过的毛笔。

  我把双掌虔诚地平躺,

  像渴望甘霖一样,

  承接着从汉隶的波折里流下来的墨水。


  在汉灵帝许可的目光下,

  蔡邕和一个叫堂溪典的朝官

  正定六经。


  承接伏羲八卦,周文王父子

  以六十四卦演算宇宙万物,

  让《易经》成为照亮中华民族的大道之源。


  上古之书《尚书》,

  从尧虞舜到东周春秋,

  让君王隔着一千五百年的河流对话。


  一百多卷的《仪礼》,

  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让华夏子弟在体面的细节中得到尊严,


  《春秋》第一次以编年体的形式,

  把模糊的时间、地点、人物描述得如此清晰,

  那三十七次日食有三十次得到印证。


  解释《春秋》的《公羊传》,

  让微言大义成为一种朴素的传统,

  简略的问答中历史的雷声在回响。


  《论语》仅用半部,就可以治理天下,

  多少人还能够读懂,

  孔子和他子弟另外一半的智慧?


  正襟危坐的蔡邕,

  以中规中矩的姿态,

  书写着汉家最后的梦想。


  在一撇一捺之间,蔡邕

  以蚕头起锋,以燕尾收笔,

  他用儒家的豪情入墨,

  用“飞白”的汉隶,

  赋予简略的六经浪漫的叹息。


  一波三折,一字千金。

  九年,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

  每一个字都映照着汉家变幻的晨昏。


  当第一笔雍容华贵的汉隶

  被镌刻上广四尺、高一丈的石碑,

  那在大山里沉睡的青石,

  从此在历史和传说中获得生命。

  四十六块石碑像向上的台阶,

  引导后来的先贤奋力攀登。

  他们在洛阳城外庄严地耸立,

  迎着四面八方争睹的目光,

  迎着东方古国文明初升的晨曦。


  三年没有解开衣履的蔡邕,

  来到城外母亲的坟前。

  端坐在连理枝下,

  用焦尾琴弹起对亲人的思念。

  草丛中的白兔闻声而来,

  静静地期待迷路的女儿。

  那闪亮的柯亭笛,

  以悠远的笛声描绘夕阳下的草亭。


  6、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胡旗猎猎,那嗷嗷叫的沙尘,

  吹得邺城以北的旷野浮云蔽日。

  弯刀翻飞,抢掠者打马走过,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在衣衫凌乱、云鬓不整的行列中,

  蔡文姬手捧断了第四根琴弦的古琴,

  一步一回头,被赶向荒野。


  她弱小的身躯拒绝不了南匈奴的强力拥抱,

  作为一个胸中装满诗书的女人,

  她以女性的无奈对待丈夫的早亡,

  她以母性的平静接纳草原的新生。

  在搓洗旧衣的溪水边,

  在细抿奶茶的毡房中,

  在马头琴悠扬的星空下,

  思乡的潮水连着无边无际的夜幕,

  只是两个娇儿牵动衣角的小手,

  让她一步一徘徊。


  以西域的落雪为大幕,

  以塞北的沙丘为舞台,

  登高怀土的蔡文姬,

  手持胡笳,独上高原,

  那三孔木管,其声悲切,其音悲凉。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

  第一拍,文姬心溃死。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

  第二拍,文姬自悲嗟。


  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第三拍,文姬衔悲畜恨。


  俗殊心异兮身难处,

  第四拍,文姬益凄楚。


  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第五拍,文姬意弥深。


  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第六拍,文姬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

  第七拍,文姬不知愁心向谁说。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第八拍,文姬曲成转悲愁。


  天苍苍兮上无缘,

  第九拍,文姬怀情谁为传。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

  第十拍,文姬悲深泪成血。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第十一拍,文姬彻心髓。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

  第十二拍,文姬去住两情谁具陈。


  胡儿号兮谁得知,

  第十三拍,文姬肝肠搅刺莫我知。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

  第十四拍,文姬涕泪交垂。


  再还汉国兮欢心,

  第十五拍,文姬心有忆兮愁转深。


  旧怨平兮新怨长,

  第十六拍,文姬诉苍苍。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

  第十七拍,文姬泪阑干。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第十八拍,胡与汉,怎能够让文姬子西母东。


  十八拍,好像草原到中原的十八弯,

  归汉,归汉,归——汉!

  才气英英的蔡文姬,

  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


  这个弱弱的女子,

  注定要与生离死别相连。

  为挽救第三任丈夫的性命,

  在满庭侍卫宝剑的寒光中,

  在满朝文武垂怜的目光中,

  在汉丞相曹操威严的又略带家常的询问中,

  蔡文姬,她举亲情为抗击命运的盾牌,

  让已经系上缰绳的骏马,

  驼回屯田的亲人。


  在沙砾自飞的大悲痛中,蔡文姬,

  再也无法承受一个亲近过的生命的离去。

  她以单薄的衣衫、潮湿的鞋袜,

  捂着残躯尚存的最后一丝热气,

  让流离失所的东汉末年,

  在刀光剑影的呐喊声中,

  多了一声温柔的叹息。

  使侠骨铮铮作响的建安七子,

  有了一幅琴声幽幽的投影。

  从此,汉文学的宝库中,

  那些在历史潮汐中泅渡的灵魂,

  有了一个坚强女性的回眸,

  那牵肠挂肚的回望哦,

  让中原到草原的河流一路无语,

  让草原到中原的季风时时呜咽。


  在继后汉书的日子里,

  蔡文姬沾血为墨,同样用书写的方式,

  默写着父亲馈赠的四百篇文册。

  那坚硬的镌刻,

  那柔软的书写,

  修补了东汉与未来相通的篇章。


  仰望星空,在二千多年之后,

  310座水星环形山上,

  响起蔡琰的名字。

  人们聚拢在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

  把对蔡文姬的思念,

  托于浩瀚的宇宙。


  2017年8月13日第一稿



  作者简介:韦晓东,1986年与高翔、成文诸诗友创办南京诗人角。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服务于江苏教育报刊社、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近年来从事纪录片和口述历史工作。专著《以笔为枪 重读抗战诗篇》获2015年苏版好书。

  本文是诗人近年来创作的《六朝石刻(组诗)》中的一个部分,以六朝石刻为中心意像,铺陈历史,感慨伟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