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尚不能领会其中深意,直到在无锡,见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南禅寺。

  千百年的栉风沐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从追溯。无锡南禅寺,遗世独立千年,香烟袅袅、繁华依旧,成为杜牧诗句最好的注释。

  千年古刹中窥见“江南烟雨”

  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隅、古运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禅寺就在眼前。

  古运河依傍着南禅寺流淌,形成寺、塔、河珠联的独有风姿,有“江南最胜丛林”之誉。

  早前,往返于京杭大运河的船家,从烟波浩渺的太湖进入古运河之后,老远便能见到南禅寺内的七层宝塔,船家便会吆喝一声:无锡城,到了!

 

  南禅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初名护国寺,规模宏大,后代屡有兴废,现在看到的寺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修的。

  有人说,是因为宋仁宗曾重建南禅寺,并赐名“福圣禅院”,寺庙赐福得福,虽屡有兴废,但最终得以重建,香火绵延。这也让南朝“江南烟雨”,有了一点儿踪迹可寻。

 

  行至南禅寺高大的牌坊前,牌坊飞檐斗拱层叠,青瓦顶白石墙,红底匾上书“南禅寺”描金大字,甚是气派。

  寺庙周围街道古色古香,明黄色外墙向外延伸,在这片热闹的区域框出一片净土。


  南朝佛教极为鼎盛,贵族经常舍宅为寺。“四百八十寺”不一定精确,也不至于夸大。

  无锡古称“梁溪”,为山明水秀之区,物产丰饶,民风淳厚,乐善者众。旧称“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护国”,足见南禅寺的地位之高。

  寺、佛、塔相映,构建绝美古运河画卷

  

  在“梁溪十刹”中,南禅寺还是唯一一座有寺有佛有塔的寺院。

  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小巧玲珑的感觉。3间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正衬托了正殿的雄伟。

  寺内现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5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代,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进深三间,面阔也是三间。

  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全部塑像躯体丰满,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

 

  离开大殿,从旁边另一处小门进去,左右石墙上分别是“悟”“禅”两字,佛境顿显,意味悠长。


  南禅寺因比邻城中心,香火一直十分旺盛。每年的除夕,南禅寺都会举办敲钟祈福的盛大仪式。

  佛教中素有“闻钟声、去烦恼”之说,敲响一百零八下钟声,能祛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代表的就是一年的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节候。

  南门头上禅音远扬,古运河边万商云集。南禅寺,就这样伫立在运河边千年,镇守一方风水,护佑四方百姓。

  寺庙东侧的妙光塔建于北宋(1104年),由宋徽宗赐名“妙光”,传说是为了治服水患才把塔立在羊腰湾与运河的交汇处,距今已逾千年。

  古塔为七级八面阁楼式,高43.3米,檐角悬挂铜制铎铃,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美誉,无锡八景之一。旧时无锡城里没有高楼,城外都是田野,据说在几里以外都能听到铃声。

  妙光塔高耸入云,睛日黑塔之影可以落到数里外的一座桥下,该桥故名“塔影桥”。

  登塔眺望,底下仿古建筑的屋顶连成一片,周围商铺云集,人声鼎沸,视野再往前伸展,便是南禅寺码头船只来往的热闹景象,一幅绝美的古运河画卷就这样在眼前缓缓展开。

  禅境之外,也有人间烟火

  近年来,秉承“寺市合一,文商交融,商旅一体”的发展理念,南禅寺景区已形成了一处集古寺、古塔、古街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胜地。

  南禅寺周边,小吃、古玩市场、花鸟市场、书城应有尽有。白天可遛鸟、赏花、淘物,到了夜晚,寺、塔上的灯亮了起来,沿运河的这一片也热闹了起来。

  入夜,老宅子上挂着的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运河里,漂亮的夜景总能吸引不少“长枪短炮”争相打卡。

 

  沿河散散步,或者到南禅寺码头乘坐水上巴士游览古运河景区,别有一番趣味。

  围绕老城中心地图,一条条承载着城市交通和旅游观光双重功能的无锡古运河环城水上巴士,正在活力重生的“龟背城”里穿梭悠游着,荡起夏日的水波。

 

  水上巴士线路采用“水路并进、全域贯通”的设计理念,将散落在沿河沿线的人文景点串珠成链、闭合成环。

  既有传统民居,幽曲小巷,描绘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貌;又有艺术中心,站前灯火,点缀着小城的现代都市风情。

  途径的每一站,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游人可以登上码头,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感受古韵梁溪的独特魅力。(王思/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