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年均读64本书,日本人40本,中国人不足5本”—— 这组常被提及的中外人均阅读量数据,虽历经多年变化,但“中国与阅读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仍是不争的事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的《全球阅读趋势报告》显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成年人人均年纸质书阅读量普遍在10本以上,其中以色列以68本居首,日本42本、德国18本、美国15本;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同期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12本,虽较2019年的3.62本(纸质)、2.84本(电子)有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追赶空间。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上弦阅为代表的线上借阅平台,正以“便捷化、低门槛”的模式,成为缩小中外阅读差距的重要推手。


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阅读差距:不只是“数量”,更是“习惯”与“场景”


提及中外阅读差距,“数量”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差异在于阅读习惯的普遍性与阅读场景的适配性。在以色列,“家庭书架”是每户人家的标配,父母常以“睡前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的借阅人次年均达国民总数的3倍;在日本,24小时便利店、地铁站随处可见“迷你书店”,通勤族 “随手取书读”已成日常,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无缝切换”满足了碎片化时间需求;而在德国,“社区读书会”“企业阅读角”覆盖率超80%,阅读被视为 “终身学习的基础”,而非“空闲时的消遣”。


对比之下,中国读者面临的“阅读障碍”更为具体:一方面,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完整阅读1本书”成为奢侈 ——《2024中国阅读现状调研》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可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不足30分钟”,碎片化时间占比超70%;另一方面,纸质书获取成本与闲置压力,也让不少人“想读却不敢买”——超55%的读者坦言“担心买了读不完浪费”,38%因“书架空间不足” 放弃购书;此外,阅读场景的“单一化”也限制了阅读频率,多数人仅在“睡前”和“周末”阅读,难以像发达国家读者那样“随时随地开启阅读”。


不过,中国阅读市场的增长潜力同样显著。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18-30岁Z世代群体的年均阅读量达7.2本,较整体水平高出51%;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6.8亿,其中“线上借阅纸质书”用户增速最快,年增长率达34%。中国读者并非不爱读,而是缺乏方便读的条件。文化产业研究者张教授指出,当阅读门槛降低、场景更适配时,中国阅读量完全有能力向发达国家看齐。



线上平台破局:上弦阅如何以 “借阅模式” 填补阅读缺口


“以前一年读不完2本纸质书,现在用手机借、送书上门,半年已经读完 8 本了。”武汉上班族周先生的阅读量变化,正是线上借阅平台赋能的缩影。以上弦阅为代表的线上借书平台,通过针对性解决“时间少、获取难、成本高”三大痛点,成为提升国民阅读量的“新引擎”,其核心优势集中在三方面:


1. 降低门槛:让“想读”随时能“开始读”


与发达国家“高密度公共图书馆”不同,中国不少城市存在“图书馆距离远、借书流程繁”的问题。上弦阅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下单,快递到家,打破地域限制:用户无需到馆办理读者证,单本书借阅成本仅需图书定价的1 折起。这种“零门槛、低成本”的模式,让“没时间跑图书馆”“担心浪费钱”的读者敢尝试阅读——平台数据显示,首次使用上弦阅的用户中,68% 此前“年均阅读量不足2本”,使用后人均年借阅量提升至5.8本,接近发达国家纸质书阅读量的三分之一。


2. 适配场景:把碎片化时间变成阅读时间


针对中国读者碎片化时间多、完整时间少的特点,上弦阅从借阅周期与取还方式上适配场景:30天借阅期搭配“一键续借”功能,读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零散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3. 丰富选择:用循环图书池满足多元需求


发达国家纸质书高阅读量的背后,是“丰富的书籍选择”—— 以色列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5.2册,日本书店细分品类超200种。上弦阅通过“五阶循环链” 构建动态更新的“共享图书池”颇受用户喜爱:智能采购系统根据用户需求,48小时内上架热门新书,目前平台覆盖文学小说、绘本、历史、社科等30余品类。对少年儿童阅读这一“短板领域”,上弦阅还推出绘本和漫画专区,解决中国家庭“买得多、读得少”的问题——数据显示,平台少年儿童借阅量占比达38%,家长用户年均为孩子借阅12本,较传统购书家庭的5本提升140%,逐步向日本“儿童年均读20本”的水平靠近。



从 “追赶” 到 “超越”:线上平台引领中国阅读新趋势


事实上,上弦阅并非个例。近年来,樊登读书(偏重音频解读)、微信读书(电子书为主)等线上平台共同发力,推动中国图书阅读市场呈现“量质齐升”的趋势:2024年我国深度阅读用户占比达32%,较2019年提升17个百分点;“终身阅读”理念在Z世代中渗透率超60%,越来越多年轻人将阅读视为“职场进阶”“生活调剂”的必备选项。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阅读差距,本质是阅读基础设施的差距。” 张教授分析,线上借阅平台相当于分布式的图书馆,用技术手段弥补了线下资源的不足,让更多人能低成本、便捷地接触书籍。平台运营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谁,而是让每个中国读者都能轻松读、读好书,当阅读成为像刷手机一样自然的习惯,中国纸质书阅读量必然会迎头赶上。”


中国纸质书线上借阅平台的创新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升阅读量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随着上弦阅等平台的持续渗透,以及国家“书香中国”建设的推进,中国“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的标签正在被改写——当更多人通过线上借阅开启阅读之旅,当每本书都能在流转中传递知识,中国距离“阅读强国”的目标,正越来越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